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講記(四)▪P3

  ..續本文上一頁,屆時「憂」悔便已莫及!  

  「知」道自作自覺受,無可閃躲匿藏,依「此」正確的因果觀,即「能」安心踏實地止惡、行善、「自淨」其意,而不致落空。循此漸修漸進,善行、惡止,若又能勘破自我執見,「如是」即得證「見」真理,究竟苦邊,到達「生」死流轉的「盡」頭。隨佛出家修行的「比丘」(比丘尼)們,若「厭」患煩惱「魔兵」的擾亂誘惑,而一意專精戒定慧的修學,即能「從生死」輪回的此岸「得度」,而至那不生不滅的彼岸!  

  佛說以上叁首偈頌的因緣如下:當時在王舍城,有四位婆羅門兄弟,他們個個修得五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在預知七日後,他們四兄弟皆當命終之時,爲了避脫無常死患,四人便共相議論,如何才得避此禍患。最後,他們得了一個結論,鹹認爲五種神通神變難測,既可翻天覆地、手摸日月,尚可移山填海,令河止流,舉凡世間任何一事,都無能難得倒他們。因此,在他們心裏,也理所當然地認定,可以神通之力免去一死。  

  這四兄弟的其中一位就提出他的計畫說:「我將潛入大海,上不浮現海面,下不至于海底,就潛匿在深海當中,看無常殺鬼,如何知我身在何處?」另一人說:「我將以神通力遁入須彌山中,再令其表面回複原狀,無見罅隙,且看無常殺鬼,如何尋我藏身之處!」第叁位也不甘示弱地說:「我當施展神足通,讓自己隱身虛空中,但看無常殺鬼,如何覓我居處?」最後一位則說:「我當藏身市集之中,無常殺鬼隨便一找,即可找到一人索命,何必一定取我性命?」  

  這四位婆羅門兄弟彼此討論過後,十分滿意自己的計畫,就相偕前去向國王辭別,並禀白王說:「王啊!我們兄弟四人各自籌算了一下自己的壽命,預知各自僅剩七天的世壽,而今想要分別逃命,希望能夠躲過無常殺鬼的追索。如果幸能如願,定再回來觐見、省視王,唯願吾王德業續進!」說畢,這四人就按照預定的藏匿方式,分頭進行其「避死」計畫。  

  不料七日之期一過,四人卻紛紛殒命,一如水果之熟透而自落。市長在得知有一位婆羅門猝死于市集之後,即刻前去向王禀報此事。王聽了,若有所悟地說:「這四位婆羅門兄弟說有辦法免脫無常死患,如今既得一人的死訊,其余叁人大概也難逃一死吧!」想想,不如去請教釋尊看看!  

  于是,王就命人備車,直驅釋尊說法的竹林精舍而來。來至佛前,向佛作禮問訊過後,王即開門見山地對釋尊說:「世尊啊!最近有婆羅門兄弟四人,個個修得五種神通,因爲自知壽命將盡,于是共相議論,亟思逃避死患,不知四人今時是否皆得兔脫?」佛聽了王的問言,深知王亦對老死將至充滿恐懼怖畏,而思免禍,遂嚴正地告訴王說:「世人有四件事,是不可避離的,哪四件呢?一者命終壽盡,即不得不隨著往昔所造諸業習,而前去受生(或天、或人、或地獄、或餓鬼、或畜生);二者既受生(除非早夭),則不得不老;叁者既已老,則不得不病;四者既已病,則不得不死。這必然的法則,任何人都不得違避,即使是開悟解脫的聖者,亦不例外啊!」于是,釋尊再說偈言: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 

  是務是吾作,當作令致是, 

  人爲此躁擾,履踐老死憂。 

  知此能自淨,如是見生盡, 

  比丘厭魔兵,從生死得度。」  

  王聽聞了釋尊的開示,忍不住虔心地贊歎說:「釋尊開示得真好啊!應依所教而如是做去才對啊!四人思避死,而今一人已死,可見今生的福報、壽命若是消盡,再大的神通力也無可挽回,現在我確知其他叁人皆當命終了!」隨王前去的群臣、侍官,也個個均如此深信不疑!

  ※ ※ ※ ※ ※ ※ ※  

  死,是人生必然要走的一條路,人人知道終有一天要死,可是卻人人怕死。就說有一位捕魚郎,父親剛過世沒多久,他辦完了喪事,又要出海捕魚去。人家就問他:「你父親不是才剛去世嗎?」「是啊!」「他是怎麼去世的?」「出海捕魚去,被風浪卷走的!」那人不可置信地望著他:「這樣你還要出去捕魚?」捕魚郎氣定悠閑地回答:「是啊!不然你父親是怎麼死的?」「他老人家躺在床上病死的。」「那你祖父呢?」「在家裏被沖進來的大卡車撞死的!」捕魚郎恍然明白似地說:「噢!在家裏也是會死啊?我還以爲不會呢!如果留在家裏可以不死,那我就不出去捕魚,躺在床上就好了!」  

  兩人的這一段對話,與上述的因緣故事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在說明死亡的無可逃避。不管置身何處,一旦曲終人散的時刻到來,任誰都只能毫無選擇地離去!我們或者還有未完成的願望、未實現的理想,放心不下的親友,糾纏不清的牽挂,以及許許多多想要做卻一直還沒做的事,想要說卻一直還沒說出口的話…;但,一切都來不及了!現世的愛恨毀譽、名利權位,一切一切都不得不在此時撒手,我們帶得走什麼嗎?不!我們什麼都帶不走;但是,我們卻可以在有生之年留下些什麼!各位,請問問自己,這一生,我想留下些什麼?我願不願意帶著遺憾與悔恨離開?好好地問問自己,而且從今天開始,不再讓自己活在「我想要…」的不切實際之中;想做的(不能利人利己,至少也要損己利人),趕緊去做!只要我們真正努力過,什麼時候該走,都可以毫無遺憾地走!那麼,死亡有什麼可怕?來世的資糧既已具備,今生的業緣既已盡了,那麼,就讓一切再重新來過吧!只願此生的惡緣淨盡,來世的善緣與淨緣相繼,那會是另一個美麗新世界!在那裏,與我們有緣的人事物,終會再聚首,共爲未竟的菩薩事業而努力!所以毋須爲眼前的短暫別離,而肝腸寸斷哪!你看,死亡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空過此生,不能利人行善,而反倒帶著一堆的負債到來生,那才真值得憂悲!  

  叁、結語  

  在這一品〈無常品〉中,編集者收集了佛在不同時間、地點,對不同對象而宣說,有關無常義理的偈頌,讀來不覺對佛教化的善巧,又多了一分的認識與崇仰。在偈頌中,佛每藉由不同的譬喻,由不同的面向切入,以使聽者得到同一的體悟──悟解生而老、病、死的必然性。再從一己身心的無常如幻、不可恃怙,進陳世間一切諸行亦複如是;終而彰顯其對弟子的殷殷企盼:正因爲「榮命難保」,所以更當珍惜當下、把握當下,「惟道是真」,免得老病現前,才徒自無益的追悔!  

  人,不能漫無目的的存在,大多必須依附在某一人事物上,以之作爲生活的重心,乃至生命的目標,人生才顯出他的意義。但,依于財富權貴者,積聚終將銷散;依于聲名地位者,崇高亦必墮落;依于眷屬親愛者,合會定當分離;依于自我生存者,有生卻無不死;依于社會的繁榮進步者,國家治平還複紛亂,器界既成還複傾毀。無常變動的世間,緣起生滅的一切,吾人只要一落執著宰製,即墮苦痛的深淵;一有恃賴顧戀,即不得不隨外界而牽轉,所以佛才會在臨滅前開示弟子:「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注)。  

  對于一心欣求出離世間的聲聞者而言,除了了生脫死,一切的身外物,不過是招感煩惱的助緣,他是避之唯恐不及的。但對一個以利樂衆生爲標的的菩薩行者而言,有了這些,無疑就擁有更大的能量,得以濟度更多的衆生。佛法並不否定這些資生物存在的必要性,也不認爲應一味地予以拒斥;一切一切的關鍵,都在于我們的內心──內心的動機純良與否,保有、使用的態度粘縛與否,那才攸關個己的執縛與解脫。  

  怕的是人性的脆弱,還未擁有財富、名位、權勢之前,苦心孤詣,不達目標,絕不中止。而一旦擁有,又提心吊膽地害怕失去,于是牢牢地抓住一切,甚至還要得更多!不止身外的無情物是如此,凡夫對于眷屬親友的系戀,不也是如此嗎?不知人與人間,凡以名利相合者,必因名利之爭奪沖突而分離;以情愛相合者,亦必因情愛的淡薄而疏離。依于因緣而聚合的一切人事物,原該依于此因緣的消散而壞滅,這也屬無常的必然。看得透這些,還爭個什麼!計較個什麼!人來人往,人聚人散,不過就是因緣,別無他事!  

  對于無常的體會,我自己也有過不少,一生當中,曾有叁次從生死邊緣被救活回來的經驗。第一次,是當兵時出了車禍,昏迷了兩、叁天,好不容易醒過來,卻因腦震蕩的緣故,喪失了好幾天的記憶。那時候,軍中的同袍來看我,還問我有沒有什麼要交代的?還記得那時連回答的力氣都提不上來,就又暈了過去!從那以後,我才真正體會到生命的無常!如果從此不再醒轉,或者記憶永遠喪失,或甚至成了植物人,現在的一切都不可能是這樣。當時,我就發了願,願「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爲報佛恩」,所以退伍之後就出家,以弘揚佛法作爲對社會與衆生的回饋。  

  息息流變,遷轉不住的世間,真唯有佛法,才是吾人生生世世的安慰與依怙,也唯有真誠爲佛法的理想而同心攜手的師友,才是此生不渝的良伴!願大家讀完這一品,皆能對于緣起無常的世間,多了一分的思惟體會與警惕,進而發爲積極進取的行動,這便是授受者最大的法益受用!(待續)注釋:《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大正1

  5中)。

  

《法句經講記(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法句經講記(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