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已!
释尊宣说以上四首偈颂的因缘是这样的:当时,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中,有一位艳妓,名唤「莲华」,她那闭月羞花的姿容,与婀娜曼妙的体态,可谓倾城倾国,举世无双。远近大臣豪富的子弟,个个莫不摩肩接踵,争相取悦,以获得她的青睐,而莲华女也乐得天天周旋于这些豪门权贵、士绅名流之间。
或许是宿世的善根成熟吧!一日,莲华女忽然起了一念心,想抛下恼人的红尘俗事,出家修行去。她得知当时释尊正在灵鹫山中领众共修,就想直接到山中寻访释尊,表明自己的心迹。
来到途中,见有一泓山泉,清澈见底,就顺便停下歇息,喝口水、洗把脸。见着水面上倒映出自己红润可人的脸庞,绀青亮丽的秀发,真是我见犹怜!突然心里又深生懊悔。忆起世间的种种美好繁华,一切似乎又不复那般可厌!就凭自己姣好的面容与练达的交际,哪一个公子哥儿能不为自己倾倒?而如今自己竟要弃舍这些,出家修行去!一剎时又对过往的种种,有着无限的依恋,唉!不如趁着还年轻貌美,再回去多享受些世间的欲爱荣华吧!心念至此,便欲循路回城去。
慈悲的释尊心知莲华女得度的因缘已届,便以神通化作一清丽高雅的少妇,一路朝着莲华女缓缓走来。莲华女乍见这一位容貌、气质胜过自己千万倍的美妇人,一时惊艳得说不出话来,内心直充满着无比的敬慕,不自觉地就趋前向化人亲切的问候起来:「不知这位大姊从何而来,意欲何往?您的丈夫、孩子、亲友们都住何处?为何一个人踽踽独行在这山路上,而没有随从呢?」
化人回答她说:「妹子啊!姊姊从城里来,正打算回家里去呢!虽然你我素昧平生,但是能在荒山野地里相遇,也是有缘,不如我们到前面的山泉旁稍事休息,顺便聊聊天、说说话,好吗?」莲华女一听,马上就兴高采烈地答应了。两人于是相偕来到刚刚的山泉旁,坐大石上,互相倾诉彼此的际遇。
聊着聊着,化人倦了,就枕在莲华女的膝上睡着了。没想到,过没多久,化人竟然就此一命呜呼,长眠不起!稍后,尸体膨胀脓烂,又发出阵阵的恶臭,尸虫接着一只只爬满了她溃烂的身躯。不一会儿功夫,只见一位绝色美女,已然齿落发堕,四肢散解。莲华女见了,顿时生起很大的无常感和怖畏心:为何适才还好端端的一个人,忽然间就无常逝去?她是如此,我又何独例外呢?还是快些去亲近释尊,从他出家修道吧!
莲华女于是一路赶到释尊驻锡的灵鹫山中,头面顶礼释尊,并以路上所见尽向释尊禀白。释尊深知莲华女的心结,于是便慈示她说:「人世间有四件事,是不可依怙的:一、年轻时尽管多么貌美动人,终归要垂垂老去;二、少壮时尽管多么身强体健,终归要面临死亡;三、六亲相聚尽管多么愉悦欢乐,终将黯然别离;四、财富权位尽管多么费心积聚,终将散失殆尽。」接着,释尊又说了以下的偈颂:
「老则色衰,所病自坏,
形败腐朽,命终自然。
是身何用,恒漏臭处,
为病所困,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非法是增,
不见闻变,寿命无常。
非有子恃,亦非父兄,
为死所迫,无亲可怙。」
莲华女因为路途中的亲自见闻,加上释尊如上的开示,故而对于无常苦迫的世间,别有一番体悟!遂再进观五蕴假合的身心如幻如化、如影如泡,终不久住,唯有清净的道德──贪、瞋、痴永灭无余的涅槃,才是真正的究竟安稳处。于是,决意尽舍世俗的名利情,随佛出家,为比丘尼。在取得释尊的许可之后,莲华女遂自行剃发,成为释尊座下比丘尼弟子的一员。自此,她精勤思惟止观,终于定慧相应,破我执见而证得了阿罗汉。
※ ※ ※ ※ ※ ※ ※
记起老子《道德经》中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根上智者通常在看到,或听到发生在不相干的人身上的境遇,就能感同身受而深心向道,甚而廓然悟道。次一等的,要等事情发生在自己亲近的人身上,才会有所觉悟(不过,时间会冲淡一切)。再次一等的,得事临己身了,才会惊觉世间的无常苦迫。最下等的,甚至死到临头,都还执迷不悟!
依此类分,莲华女虽身为一般人所鄙视的淫女,却属上根利智者。由她的出家,即可窥知佛陀「道器平等」的教示,是多么地不凡与珍贵!尤其在印度当时强烈的种姓阶级制度之下,敢于向根深柢固的传统挑战,而接纳一位特种营业的女子出家修道,这需要多么高超的智慧与道德勇气,然大智大悲大无畏的释尊却做到了!而莲华女也果然不负释尊的教授,真的褪尽烦恼执缚,得证圣果。较诸其他友教的教史,释尊度化莲华女出家成道的例子,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从发心修行、证道解脱来说,众生平等,不论其种族、性别、职业、愚智、贤庸,抑或贫富、贵贱,只要依循佛所证教的正道如法修行,精进不放逸,每一个人开悟证果、成贤成圣的机会是平等的──「道器平等」。释尊四十五年的游行教化,度生无量,圣弟子涵括了婆罗门、剎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阶级,即为此作了最好的注脚。
佛法中,依于不同的人际关系,而有不同的伦理观,但却毫无你尊我卑、我贵你贱的阶级差别观念;换言之,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佛法中得到平等的尊重。这一点,是与人性中的慢习强烈冲突的,愿我佛弟子均能从缘起的思惟观察中,学习宽容、尊重地善待一切,才不辜负释尊「众生平等」的教说!
18.昼夜慢惰 老不止堧淫
有财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蔽 为自侵欺
昼,音tiu3地救切
惰,音(道)t7地贺切
老,音(恼、潦)l2柳稿切
淫,音(霪)im5英琴切
蔽,音(陛)pe7边地切
侵,音【深】chhim1出金切
不论白「昼」或黑「夜」,心性皆为憍「慢」怠「惰」所浸染;「老」来「不」能节「止」放荡邪「淫」的恶行,却依旧流连于花街柳巷;富「有」丰盈的「财」物,「不」思报恩回馈「施」与众生,却一毛不拔、悭吝成性;「不」乐领「受佛言」的世出世间真理,却宁愿长夜轮回、永无出期。吾人若「有此」等「四」种心行,即成障碍「蔽」塞,日「为自」己「侵」害「欺」瞒而不见己过,更复无缘得以体见真理!
※ ※ ※ ※ ※ ※ ※
一切烦恼中,慢──优越感,与惰──怠惰因循,均为障碍圣道修学的因缘。唐.韩愈在其〈原毁〉一文中,即指出毁谤的根源,在于怠与忌,「怠(懒惰)者不能修,而忌(嫉妒)者畏人修」。怠惰的人疏懒成性,无论做什么事,都意兴阑珊,每天就想怎么把日子打发过去,到最后,也就把一生给打发掉了。这种人要他精勤向学或任事,均难!
而慢──优越感,外表上看来,或者均表现出自我优越、不屑一切,实则又依心理状态细分若干不同类型。如分明输人十分,却说才输二分,此名「卑劣慢」。又如自己与他人程度不相上下,却说比他人强,则名「过慢」。还有一种「慢过慢」,是自己分明不如人,却反过来说他人不如自己。凡夫众生这种不肯面对真实自我的毛病,还真是不少!正因其不能如实认识自己,才有所谓的面子问题;因为面子上挂不住,所以绝对不认输,也绝对不服输!试问:一个不肯服输,不肯承认自己有所不足的人,怎么可能谦卑就「下」呢?即使勉而为之,因为学习的态度不对,想必也难有所成!
怠惰的人因为茍且因循,而放弃学习的机会;憍慢的人则因为放不下身段,而错失学习的机会。他们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一步一步成长,而顽劣的性习,却迫得他们不得不留在原地。见着别人做到了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成就了自己达不到的理想,那当然只有嗤之以鼻地奚落毁谤一番了!说穿了,自尊与傲慢,不过是用来掩饰内心的自卑与心虚罢!
所以,佛教徒且慢谈学佛修道吧!先认识自己──如实地认清自己,自己有哪些优点缺点,自己的个性如何,人格的特质在哪里,盲点在哪里…。这些如果都不清楚、不明白,又怎知哪些应断、应修呢?所以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认识每一个不同面向的自己,每一个不同情境所表露出来的自己!
19.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死
20.是务是吾作 当作令致是
人为此躁扰 履践老死忧
21.知此能自净 如是见生尽
比丘厌魔兵 从生死得度
石,音(席)sek8时极切
吾,一音go5语【糊】切;
一音ngo5
躁,音(燥)s3时告切
扰,音【爪】jiau2入皎切
履,音(李)li2柳己切
践,音(贱)chian7精健切
老,音(恼、潦)l2柳稿切
死,一音(史)su2时矩切
一音(始)si2时纪切
丘,音(邱)khiu1去ㄐ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并「非」藏匿在虚「空」中,抑「非」潜沉于深「海中」;更「非」遁「入山石」之「间」,即可躲过无常的催迫。生而必死,这是亘古不易的真理,尽管修得神通变化,亦「无有」任何「地方」处「所」,可以在大限将至之前避「脱」,免「之不受死」亡的召唤。
死后便随自己生前所造的善恶业习,强者先牵,前去投生另一业报体。所以不论善恶业,如「是」的事「务」(指业果报),皆「是吾」人自己曾经造「作」过的;是以,来世若欲受生善趣,则「当」造「作」五戒十善,才能「令」自己获「致」如「是」的果报。不过,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常「人」大多只贪图殊胜的福报,而并不从因地上下功夫,是故每「为」了是否该如「此」去做,而横生焦「躁」烦「扰」。一边是道德良知的呼唤,一边是外界名利情的诱动,到底该如何抉择取舍呢?如若不能肯定一切果报还自受,而坚持「履践」善行,以积集福德因缘,恐怕「老死」之患转眼即至…
《法句经讲记(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