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已!
釋尊宣說以上四首偈頌的因緣是這樣的:當時,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中,有一位豔妓,名喚「蓮華」,她那閉月羞花的姿容,與婀娜曼妙的體態,可謂傾城傾國,舉世無雙。遠近大臣豪富的子弟,個個莫不摩肩接踵,爭相取悅,以獲得她的青睐,而蓮華女也樂得天天周旋于這些豪門權貴、士紳名流之間。
或許是宿世的善根成熟吧!一日,蓮華女忽然起了一念心,想抛下惱人的紅塵俗事,出家修行去。她得知當時釋尊正在靈鹫山中領衆共修,就想直接到山中尋訪釋尊,表明自己的心迹。
來到途中,見有一泓山泉,清澈見底,就順便停下歇息,喝口水、洗把臉。見著水面上倒映出自己紅潤可人的臉龐,绀青亮麗的秀發,真是我見猶憐!突然心裏又深生懊悔。憶起世間的種種美好繁華,一切似乎又不複那般可厭!就憑自己姣好的面容與練達的交際,哪一個公子哥兒能不爲自己傾倒?而如今自己竟要棄舍這些,出家修行去!一剎時又對過往的種種,有著無限的依戀,唉!不如趁著還年輕貌美,再回去多享受些世間的欲愛榮華吧!心念至此,便欲循路回城去。
慈悲的釋尊心知蓮華女得度的因緣已屆,便以神通化作一清麗高雅的少婦,一路朝著蓮華女緩緩走來。蓮華女乍見這一位容貌、氣質勝過自己千萬倍的美婦人,一時驚豔得說不出話來,內心直充滿著無比的敬慕,不自覺地就趨前向化人親切的問候起來:「不知這位大姊從何而來,意欲何往?您的丈夫、孩子、親友們都住何處?爲何一個人踽踽獨行在這山路上,而沒有隨從呢?」
化人回答她說:「妹子啊!姊姊從城裏來,正打算回家裏去呢!雖然你我素昧平生,但是能在荒山野地裏相遇,也是有緣,不如我們到前面的山泉旁稍事休息,順便聊聊天、說說話,好嗎?」蓮華女一聽,馬上就興高采烈地答應了。兩人于是相偕來到剛剛的山泉旁,坐大石上,互相傾訴彼此的際遇。
聊著聊著,化人倦了,就枕在蓮華女的膝上睡著了。沒想到,過沒多久,化人竟然就此一命嗚呼,長眠不起!稍後,屍體膨脹膿爛,又發出陣陣的惡臭,屍蟲接著一只只爬滿了她潰爛的身軀。不一會兒功夫,只見一位絕色美女,已然齒落發墮,四肢散解。蓮華女見了,頓時生起很大的無常感和怖畏心:爲何適才還好端端的一個人,忽然間就無常逝去?她是如此,我又何獨例外呢?還是快些去親近釋尊,從他出家修道吧!
蓮華女于是一路趕到釋尊駐錫的靈鹫山中,頭面頂禮釋尊,並以路上所見盡向釋尊禀白。釋尊深知蓮華女的心結,于是便慈示她說:「人世間有四件事,是不可依怙的:一、年輕時盡管多麼貌美動人,終歸要垂垂老去;二、少壯時盡管多麼身強體健,終歸要面臨死亡;叁、六親相聚盡管多麼愉悅歡樂,終將黯然別離;四、財富權位盡管多麼費心積聚,終將散失殆盡。」接著,釋尊又說了以下的偈頌:
「老則色衰,所病自壞,
形敗腐朽,命終自然。
是身何用,恒漏臭處,
爲病所困,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非法是增,
不見聞變,壽命無常。
非有子恃,亦非父兄,
爲死所迫,無親可怙。」
蓮華女因爲路途中的親自見聞,加上釋尊如上的開示,故而對于無常苦迫的世間,別有一番體悟!遂再進觀五蘊假合的身心如幻如化、如影如泡,終不久住,唯有清淨的道德──貪、瞋、癡永滅無余的涅槃,才是真正的究竟安穩處。于是,決意盡舍世俗的名利情,隨佛出家,爲比丘尼。在取得釋尊的許可之後,蓮華女遂自行剃發,成爲釋尊座下比丘尼弟子的一員。自此,她精勤思惟止觀,終于定慧相應,破我執見而證得了阿羅漢。
※ ※ ※ ※ ※ ※ ※
記起老子《道德經》中所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上根上智者通常在看到,或聽到發生在不相幹的人身上的境遇,就能感同身受而深心向道,甚而廓然悟道。次一等的,要等事情發生在自己親近的人身上,才會有所覺悟(不過,時間會沖淡一切)。再次一等的,得事臨己身了,才會驚覺世間的無常苦迫。最下等的,甚至死到臨頭,都還執迷不悟!
依此類分,蓮華女雖身爲一般人所鄙視的淫女,卻屬上根利智者。由她的出家,即可窺知佛陀「道器平等」的教示,是多麼地不凡與珍貴!尤其在印度當時強烈的種姓階級製度之下,敢于向根深柢固的傳統挑戰,而接納一位特種營業的女子出家修道,這需要多麼高超的智慧與道德勇氣,然大智大悲大無畏的釋尊卻做到了!而蓮華女也果然不負釋尊的教授,真的褪盡煩惱執縛,得證聖果。較諸其他友教的教史,釋尊度化蓮華女出家成道的例子,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從發心修行、證道解脫來說,衆生平等,不論其種族、性別、職業、愚智、賢庸,抑或貧富、貴賤,只要依循佛所證教的正道如法修行,精進不放逸,每一個人開悟證果、成賢成聖的機會是平等的──「道器平等」。釋尊四十五年的遊行教化,度生無量,聖弟子涵括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種階級,即爲此作了最好的注腳。
佛法中,依于不同的人際關系,而有不同的倫理觀,但卻毫無你尊我卑、我貴你賤的階級差別觀念;換言之,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在佛法中得到平等的尊重。這一點,是與人性中的慢習強烈沖突的,願我佛弟子均能從緣起的思惟觀察中,學習寬容、尊重地善待一切,才不辜負釋尊「衆生平等」的教說!
18.晝夜慢惰 老不止堧淫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蔽 爲自侵欺
晝,音tiu3地救切
惰,音(道)t7地賀切
老,音(惱、潦)l2柳稿切
淫,音(霪)im5英琴切
蔽,音(陛)pe7邊地切
侵,音【深】chhim1出金切
不論白「晝」或黑「夜」,心性皆爲憍「慢」怠「惰」所浸染;「老」來「不」能節「止」放蕩邪「淫」的惡行,卻依舊流連于花街柳巷;富「有」豐盈的「財」物,「不」思報恩回饋「施」與衆生,卻一毛不拔、悭吝成性;「不」樂領「受佛言」的世出世間真理,卻甯願長夜輪回、永無出期。吾人若「有此」等「四」種心行,即成障礙「蔽」塞,日「爲自」己「侵」害「欺」瞞而不見己過,更複無緣得以體見真理!
※ ※ ※ ※ ※ ※ ※
一切煩惱中,慢──優越感,與惰──怠惰因循,均爲障礙聖道修學的因緣。唐.韓愈在其〈原毀〉一文中,即指出毀謗的根源,在于怠與忌,「怠(懶惰)者不能修,而忌(嫉妒)者畏人修」。怠惰的人疏懶成性,無論做什麼事,都意興闌珊,每天就想怎麼把日子打發過去,到最後,也就把一生給打發掉了。這種人要他精勤向學或任事,均難!
而慢──優越感,外表上看來,或者均表現出自我優越、不屑一切,實則又依心理狀態細分若幹不同類型。如分明輸人十分,卻說才輸二分,此名「卑劣慢」。又如自己與他人程度不相上下,卻說比他人強,則名「過慢」。還有一種「慢過慢」,是自己分明不如人,卻反過來說他人不如自己。凡夫衆生這種不肯面對真實自我的毛病,還真是不少!正因其不能如實認識自己,才有所謂的面子問題;因爲面子上挂不住,所以絕對不認輸,也絕對不服輸!試問:一個不肯服輸,不肯承認自己有所不足的人,怎麼可能謙卑就「下」呢?即使勉而爲之,因爲學習的態度不對,想必也難有所成!
怠惰的人因爲茍且因循,而放棄學習的機會;憍慢的人則因爲放不下身段,而錯失學習的機會。他們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別人一步一步成長,而頑劣的性習,卻迫得他們不得不留在原地。見著別人做到了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成就了自己達不到的理想,那當然只有嗤之以鼻地奚落毀謗一番了!說穿了,自尊與傲慢,不過是用來掩飾內心的自卑與心虛罷!
所以,佛教徒且慢談學佛修道吧!先認識自己──如實地認清自己,自己有哪些優點缺點,自己的個性如何,人格的特質在哪裏,盲點在哪裏…。這些如果都不清楚、不明白,又怎知哪些應斷、應修呢?所以學佛的第一步,就是認識自己──認識每一個不同面向的自己,每一個不同情境所表露出來的自己!
19.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20.是務是吾作 當作令致是
人爲此躁擾 履踐老死憂
21.知此能自淨 如是見生盡
比丘厭魔兵 從生死得度
石,音(席)sek8時極切
吾,一音go5語【糊】切;
一音ngo5
躁,音(燥)s3時告切
擾,音【爪】jiau2入皎切
履,音(李)li2柳己切
踐,音(賤)chian7精健切
老,音(惱、潦)l2柳稿切
死,一音(史)su2時矩切
一音(始)si2時紀切
丘,音(邱)khiu1去ㄐ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並「非」藏匿在虛「空」中,抑「非」潛沈于深「海中」;更「非」遁「入山石」之「間」,即可躲過無常的催迫。生而必死,這是亘古不易的真理,盡管修得神通變化,亦「無有」任何「地方」處「所」,可以在大限將至之前避「脫」,免「之不受死」亡的召喚。
死後便隨自己生前所造的善惡業習,強者先牽,前去投生另一業報體。所以不論善惡業,如「是」的事「務」(指業果報),皆「是吾」人自己曾經造「作」過的;是以,來世若欲受生善趣,則「當」造「作」五戒十善,才能「令」自己獲「致」如「是」的果報。不過,菩薩畏因,衆生畏果,常「人」大多只貪圖殊勝的福報,而並不從因地上下功夫,是故每「爲」了是否該如「此」去做,而橫生焦「躁」煩「擾」。一邊是道德良知的呼喚,一邊是外界名利情的誘動,到底該如何抉擇取舍呢?如若不能肯定一切果報還自受,而堅持「履踐」善行,以積集福德因緣,恐怕「老死」之患轉眼即至…
《法句經講記(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