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講記(七)

  法句經講記(七)

  釋傳道主講

  〈教學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二、釋頌義及因緣

  11.是向以強 是學得中 

  從是解義 宜憶念行 

  得,音(德)tek4地激切 

  憶,音(益)ek4英激切 

  行,音(幸)heng7喜競切  

  佛法的修學,爲了解脫自我、淨化世間。縱然因爲學人的根性習尚不同,而略別爲解脫道與菩提道;但終極目標,均不外煩惱貪瞋癡的淨盡──涅槃寂滅的實現。佛弟子若「是」常懷涅槃解脫的一念心,深心歸「向」涅槃法,那必然會發「以」堅「強」的信願,矢志以求。由此堅固的信願力,精勤向道,亦必能惕勵自己遠惡揚善,而日臻高明。  

  在如「是」向于涅槃法的修「學」過程,中道的德行是最主要而又根本的。所以釋尊初轉*輪,開口便說:『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爲凡夫行,是說一邊;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者,是說二邊,……離此二邊,則有中道。』1這中道,便是八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因爲這是一切賢聖所必由,唯一而不許別異的正道,所以經上又稱爲『古仙人道』。  

  佛弟子必「得」依于「中」道正法──使身心由隨順正法,依正法而行,「從」而貫徹思想上的正知,並開啓正見以導的人生。使道德的正行──正語、正業、正命,由個己的勤于憶念止惡行善,擴而爲自他的和樂善生;再由自他的和樂善生,定慧相應,完成身心的清淨解脫。這不單重視個己的獨善,更著重人與人間的合理關系;亦不單「是」知見上的理「解」,更透過思惟、行踐,以體見佛法真「義」。而在煩惱現起的當下,又能適「宜」地「憶念」曾修習過的佛法給以對治、調適,使自己的身語意叁業逐漸如法,終而契入中道正「行」。  

  中道,將吾人的言語、行爲、意志、情感,乃至生活方式、修行方法,都納入佛法的正軌。要在使其如法、如理、如分,並且持中不偏──既不偏于縱欲的樂行,也不偏于無義的苦行;而又得深入人生爲本的事事物物的核心,窮究其究極實相,所以是佛教超勝世間一般的特色所在。

  12.學先斷母 率君二臣 

  廢諸營從 是上道人 

  母,音(某)bo2文古切 

  率,音(戌)sut4時骨切 

  臣,音(神)sin5時鄰切 

  廢,一音【歲】hoe3

  喜【過】切  

  一音(費)hui3喜貴切  

  有情自覺爲常恒、唯一的這個身心自體,依佛的分析看來,不過是五蘊(重于心理分析)、六處(重于生理分析)、六界(重于物理分析)和合,色心交感的複合體,本無一獨存、不變、自在的實體可得。但有情自身,卻迷蒙于錯謬的認知,無常計常,非我計我(我──獨存、主宰、不變易義),緣起自性空妄計爲本有實自性,以致常在生死,流轉不已。可以說,有情這個五蘊根身,即是純大苦聚集。  

  那末,該如何超脫這生死苦迫呢?這就不得不探究到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本。如《雜阿含經》上說:『于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系,長夜輪回,不知苦之本際。』2可知無明與愛,實即生死的二源。所以又有經上說:『無明爲父,貪愛爲母』,共成有情這個苦命兒。3

  而有情因于愚癡無明(一切煩惱的總相)──即昧于緣起無我理,爲愛染所系縛──深生染著于我及我所有的一切,就宛如雙眼被蒙蔽(如無明),而入于棘藤蔓草中(如愛染),怎麼也出不來。這迷情爲本的人生,唯有透過般若智慧力,才能卸下吾人的蒙眼布,而尋得出離棘藤蔓草之路。  

  經中又有以薩迦耶見──身見(我見)爲生死的根本;但我見亦是無明的內容之一,屬于知的謬誤──見道所斷惑。而愛染,則爲情意上的謬誤,屬于修道所斷惑。由于執有自我,而對我有了妄自尊大感,則名我慢──這是意志上的謬誤。見、愛、慢、無明,衆生的煩惱經佛分析統攝起來,總不出這四類。『每一煩惱,都有發業與潤生的功能,也就都有集起生死的力量。』4都對有情的流轉生死,起著重大的影響力。  

  「學」佛修道,最終目的在于生死鈎鎖的斷截,欲愛纏縛的釋離。而這,必「先斷」除令有情流轉生死的父「母」(根本)──愚癡無明;製禦統「率」一切善惡的「君」王──心,及令心陷入苦惱癡纏的「二臣」屬──我見與貪愛。而後,除「廢」一切「諸」煩惱結──系縛自己,令自己不得自在的惑亂(「營」,此處同『熒』,惑亂之意)隨「從」煩惱。如「是」將煩惱結使盡斷無余,方爲最「上道人」。  

  釋尊所以宣說此偈,乃緣于以下之因緣:昔日,釋尊正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對諸天人弟子說法。當時有一位年少比丘,雖然生性頑固驽鈍,但不失質樸曠達。由于他還未能體解佛法大要,加上情欲熾盛,自己克製不了心中蠢蠢思動的欲念,所以十分惱怒自己修道未成、解脫無分。  

  一日,獨坐思惟,又記起這困惱已極的欲念,實在不願再容它繼續爲害自己了。想想不如忍痛自宮,或者還可圖個清淨;甚且可因此得見道迹,修成道果也說不定。心意甫決,即向信徒家借刀斧去。借得刀斧,回到自己的住處,隨即關閉門戶,脫去衣服,坐木板上,意欲自宮。心想:「此根爲害,令我辛勤勞苦,遍曆多劫生死而不得解脫;乃至輪回善惡諸趣,亦莫不由此對于男女色欲的戀念難舍。今日若不除斷此根,此生恐將無緣得道!」  

  大智佛陀知其心意愚不可及,不知修道之要始于製心,心才是一切善惡、縛脫的根源。而今卻要因爲愚癡自殘,而恒受苦痛,真是錯誤至極!釋尊于是來到他房裏,悲愍地問他意欲何爲?年少比丘一見釋尊親臨,立刻放下刀斧,頂禮佛前,禀白佛說:「弟子在您門下學道已久,卻一直未能悟解道要。每當禅坐用功,即將悟入之際,便爲欲望之火蓋覆心性,意亂神迷,不知天地。自己深切自責,一切罪惡之源皆由于此,所以才借了刀斧欲斷此根,以絕後患。」  

  釋尊聞言,就對這位比丘說:「你怎這般愚癡而不解道理呢!學佛修道,首當斷除的是愚癡無明,而後再調禦己心。因爲心乃善惡之所從生,與其毀斷引發欲念之根身,不如先調製愛欲所由生之內心,心定意解,修道自然有成。」于是,釋尊即說偈言: 

  「學先斷母,率君二臣,  

  廢諸營從,是上道人。」  

  說畢此偈,釋尊又開示比丘說:「我說『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的十二因緣,就是以愚癡無明爲本。因爲無明──『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于內,不知于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汙清淨;分別緣起悉皆不知。』5所以根、境、識叁和合觸時,緣樂受而生染愛,緣苦受而生瞋拒,進而取著、造作一切善惡業行,始有生而老死的無已輪回。無明,實爲衆罪之源;而般若智慧,則是轉迷啓悟之本!是故,當先斷除愚癡無明,而後般若智慧生,方得心開意定,截斷生死瀑流。」  

  聽了釋尊如上的開示,比丘不勝慚愧地自責說:「弟子向來囿于無明愚癡,未能領略佛的教示,今日才落得如此。及今得聞佛的慈悲垂示,內心已然得會佛法妙要!」于是觀息攝心,就在佛前入于正定,一時躁動不安的情欲盡皆泯滅,由此引發無漏慧而得正解脫,成阿羅漢!

  ※※※※※※※※※  

  凡夫顛倒、昧于真理,總認爲有一真實的煩惱客體存在,以及實有而能引生煩惱的主體我──只要將這能生煩惱的主體滅除,那煩惱就不複再生。不知煩惱系由衆因緣和合而生,絕不依于單一的因緣;況且,煩惱是來自內心的無明愛見相應,而非存在于自我根身抑或外來的境界上。該斷的,是內心的貪瞋癡──引生煩惱苦痛的集因;該修的,是與明相應的根境識觸,及滅苦之道。吾人唯有覺知心爲主導,進而從心上下功夫,才可能除滅煩惱,而得清涼自在! 

  13.學無朋類 不得善友  

  甯獨守善 不與愚偕 

  14.樂戒學行 奚用伴爲  

  獨善無憂 如空野象  

  朋,音(平)peng7邊玲切  

  類,音(累)lui7柳跪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愚,音【牛】gu5語渠切  

  偕,音(皆)kai1求該切  

  樂,音【藕】ngau7

  行,音(幸)heng7喜競切  

  奚,音(兮)he5喜提切  

  伴,音(叛)poan7邊倦切  

  空,音(康)khong1去公切  

  野,音(冶)ia2英寫切  

  象,音(上)siong7時共切  

  在「學」佛修道的過程,若「無」志同道合的友「朋」同「類」共學,又「不得」良「善」的益「友」爲伴,那「甯」可「獨守」道德,孳孳爲「善」不懈倦,也「不」願「與」那「愚」癡──尤其是好逗弄是非之人──同伴「偕」行,免得徒增惱害。  

  既已好「樂」修習「戒」學德行,又已「學」得入道修「行」法要,何以(「奚」,如何之意)還「用」與「伴」同行,彼此橫生障礙呢?「爲」何不尋一僻靜處,遠離愦鬧,「獨」自思惟修「善」止惡、寂滅「無憂」之法,一「如」爲脫眷屬之累,而走避「空」曠林「野」的「象」王呢!  

  佛所以開示如上的二首偈頌,是由于這樣的因緣:昔時,釋尊正駐錫在羅閱祇國靈鹫山中,爲諸天人及國王大臣宣說甘露法。當時有一比丘,出身豪富之家,又生得剛猛勇健,威儀俊碩。釋尊以通力得知其根性,意欲予以對治,遂遣他到山後的鬼神谷去獨處靜修;並教令他在樹下禅坐,修習安般念(觀察出入息的短長粗細),以爲入定的方便。若得攝心入于正定,複于定中深觀無常、無我,即得斷諸欲求,息滅諸苦,得證涅槃。  

  這比丘聽聞了釋尊的教授,即欲前往鬼神谷中,專精禅觀。鬼神谷,顧名思義,即鬼神所居之山谷。比丘來至谷中,本擬謹遵佛教,如法修行的,…

《法句經講記(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法句經講記(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