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小而不爲』6的道理,可與本偈相互輝映。
類此,臺灣諺語也有一句話是說:『細漢(小時候)偷挽(ban2)瓠(pu5),大漢(長大成人)偷牽牛』。意謂凡大惡之鑄成,必從小惡的慣習累積而來,所以千萬別忽略心性中的小惡,而認爲無礙。你一日不去面對它,一日不去淨治它,經過時間、曆練的沈澱,在因緣會遇之時,那樣的惡心就會顯發而爲足以傷人害己的惡行。
就如同一顆小小的種子,只要具備了足夠的陽光、空氣、水與養分等等因緣,它終于會成長而爲大樹。只是,我們是否看得清楚自心中,那無以數計的善惡種子?而且,在看到種子的同時,是否也有足夠的智慧,透視這些種子未來無限的可能與無窮的能量,而將其導于善淨?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曾作有〈辨奸論〉一篇,以論辨『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見微而知著』的道理,是篇十分值得一讀的好文章。就世俗而言,用此以識人之邪正,辨才之忠奸固然必要;但就佛法的修養來說,對別人再怎麼了解,都沒有比認識自己內心的善惡與內容來得重要。畢竟別人造的善惡業,是別人受報;而我們自己所造的善惡業,卻無可替代地要自受果報。當唯有深刻了解自己的人,才可能正確地了知外在的一切,並且掌握自他之間的微妙互動。
然而,光是了解自心就夠了嗎?如果未能善學佛法以止惡行善,以清淨自心,當順逆境界現前,還是會迷失自我,而造下惡業,而終究爲自己帶來苦痛的罪報。所以學佛,先求認識自己,克製自己的任性、率性,再談道德及其他福業的進修!
29.遠舍罪福 務成梵行
終身自攝 是名善學
遠,音(援)oan7英倦切
務,音(霧)bu7文遽切
梵,音(犯)hoan7喜倦切
行,音(幸)heng7喜競切
攝,一音【澀】siap4時劫切
一音【粒】liap8柳蝶切
一音(烈)liat8柳傑切
修學佛法,終極目標是爲了成就解脫(解脫道),與究竟佛道(菩提道)。這或者因爲各人的根性不同而略別爲二(道),但究極的理想皆同樣地導歸于涅槃寂靜。何謂『涅槃寂靜』?亦即內心的貪欲、瞋恚、愚癡、憍慢、懷疑……等等不淨煩惱永遠寂滅,不複再起。不但惡心惡業惡行皆已斷盡,善心善業善行皆已修集,連斷惡行善所得的成就感,亦不複執著。易言之,即勘破我執我見,而不再處處粘著、事事罣礙。
佛弟子修習佛法,既爲了達到這樣的理想,自當恒思如何止惡行善,並且「遠」遠地「舍」離對于造「罪」與興「福」的執著,「務」要「成」就清淨「梵行」,才可能獲致此一究竟涅槃。但是愚迷凡夫之所以不得解脫,就因爲事事處處不離戀著,又如何而能遠舍對于罪福的執著呢?在《百論》中,就提到這項修習的次第說:『先以福舍罪,次以舍舍福。』7
要一個人都不造惡業、不起惡心,那是不可能的,凡夫大抵是大惡不犯、小惡不斷的,那要如何使自己免于造惡呢?這關鍵就在于『先以福舍罪』。因爲一個人沒辦法同時想兩件事情,更不可能同時講兩句話、做兩件事(定有先後次序交錯)。所以當你想起是非,想起煩惱,想要造惡,想要罵人,趕緊在那個當下覺察它!在你還未有能力自解纏縛之前,與其隨它發展而成惡言惡行,或者耽溺其間自苦自惱;倒不如暫時抛卻這煩惱惡,來從事服務利他的工作,以善心善言善行,來替代惡心惡言惡行,這就是『先以福舍罪』。
禅門古德說得好:『不怕念起,唯慮覺遲』8;『一起便覺,一覺便轉。』《圓覺經》亦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9真能保持這樣的敏覺,哪裏還有機會造惡呢?只是,凡夫衆生的煩惱力強,常常是非鑽進牛角尖裏自苦不可,而又非以惡言惡行來表達自己的煩惱不可;也因此,才需要佛法良藥來予以醫治!
『以福舍罪』,做起來似乎並不那麼容易的;不過可也沒有想象中的難,難易之關鍵全在乎自己的慧力是否足以戰勝煩惱力,而自己又是否願意將自己由煩惱的泥沼中超拔出來,這才決定了是否真能以興福來替代、泯滅造罪!
果能做到『以福舍罪』,這功夫已經不錯了!進一步,還要『以舍舍福』。這第一個『舍』,是空無我慧、無相智的別名;第二個『舍』,仍舊是替代、泯滅之意。意謂在『以福舍罪』之後,連能修福德的人、所修的福報,及被施福的對方,這些執著都空卻掉,而達到叁輪體空,這樣才真能成就清淨梵行。
但這樣的努力,不是一天,不是一月,也不是一年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成果;而必須如實地面對自己,修習複修習,才可能在心地功夫上有所長進。所以是「終身」的「自」我調「攝」、自我要求、自我鞭策、自我砥砺,不達目標絕不中止!如「是」,才堪「名」爲一個「善學」的人。
※ ※ ※ ※※ ※ ※ ※ ※ ※ ※
本品〈教學品〉至此已講說完畢,回顧品題所言:「教學品者,導以所行,釋己愚暗,得見道明。」不禁想起當今的佛教界,不論出家或在家弟子,多半還停留在佛法的信仰階段,對于義理的了解則失之偏阙!試想:連理解都不夠了,自然談不上修習佛法或將之應用在生活日常,以「釋己愚暗」。無法以佛法來「釋己愚暗」,自然不得而見佛法的光明;遑論導正所行、淨化自他!
看到佛門中人,或者有緣接觸佛法、修習佛法者,卻不知如何運用佛法以銷解自己的煩惱,淨治自己的身心,一切一切還是世俗一般,頂多只在名相上作活計,內心真有著無比的遺憾!這或者是衆生的我執太堅固,煩惱習性太頑劣,所以不願意舍惡從善,而以佛法來開展自己新的人生。亦或者是衆生根本還沒苦夠,還沒煩惱夠,所以甯願緊緊抓住這些苦痛、煩惱,而不願放舍。
但願大家在讀完這一品之後,能夠慢慢找到自己進入佛法之門的鎖鑰,然後依循著信、解、行、證之次第精進,而得一嘗法味之甘美。更願能將此法味甘露,分飨于更多的苦惱衆生,令他們皆能離苦海、得安樂。有教者,有學者,佛法也才得以留傳世間,恒爲衆生依怙!(待續)
注釋:
1.《老子道德經》〈檢欲第十二〉。
2.《論語.裏仁第四》。
3.同注2。
4.《論語.憲問第十四》。
5.《老子道德經》〈道化第四十二〉。
6.《叁國志.劉備遺诏》。
7.《百論》卷上〈舍罪福品第一〉言:「依福舍惡,依何舍福?內曰:無相最上。取福人天中生,取罪叁惡道生,是故無相智慧最第一。無相名一切相不憶念,離一切受,過去未來現在法,心無所著;一切法自性無故,則無所依,是名無相。以是方便,故能舍福。」(大正30.170下)。今依印順導師《學佛叁要》而言:「先以福舍罪,次以舍舍福。」(頁201)
8.《宗鏡錄》卷叁十八(大正48.638上)。
9.《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正17.914上)。
《法句經講記(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