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6.12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十四)
釋傳道主講
〈多聞品第叁〉十有九章
貳、釋頌義及因緣
8.夫求爵位財 尊貴升天福
辯決世間悍 斯聞爲第一
爵,音(祝)chiok4精菊切
悍,音(旱、限)han7喜扮切
從上所述,可知『多聞正法,實爲進入佛法之門的鎖鑰,深入佛法奧處的階梯。』1由聞熏習入手,一步步向上升進,才能進趣涅槃解脫,乃至究竟佛道──這究竟解脫樂,雖說是修學佛法的終極目標;然佛法的修學,卻絕不僅止爲此高遠而似乎渺不可及的理想,而更爲了現生與後世的益利安樂。
希求來世的果報──諸如相貌、壽命、家庭、健康、財富、權位、知識、能力等等,都比今生增勝些、上進些,在佛法,即稱爲發『增上生心』。依此動機而修五戒十善,所得果報,即報生人間或天上的人天乘行果。這雖然是並不徹底的,卻爲一般凡夫的正當欲求;佛法,即指出如何以正當的方法,而獲致這向上的勝進。唯有依佛法止惡行善,如法修持,現生及來世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利樂。但在此之前,還須多聞正法,以具足世間正見才得!否則,善惡、業報、因果、凡聖等等悉皆不知,恐怕修善不成,反造惡業,而終至墮落了!
所以若想追「求」來生的「爵位」、「財」富、「尊」榮、權「貴」,乃至「升天」享受「福」樂;抑或希求無礙「辯」才、善能分別抉(「決」)擇的智慧,而成爲「世間」的佼佼勇(「悍」)者,「斯」皆以多「聞」佛法「爲第一」要務!
9.帝王聘禮聞 天上天亦然
聞爲第一藏 最富膂力強
聘,音(碰)pheng3頗敬切
膂,音(女)lu2柳矩切
不僅人間的「帝王」敦「聘禮」敬廣學多「聞」之人,「天上」的「天」人「亦然」如此。蓋因多「聞」佛法,是「爲」人間天上「第一」無上的寶「藏」,真能依聞而起信解、思擇,進而用之淨化身語意業,修集一切善、製斷一切惡,則此人就猶如「最富」體(「膂」)2「力」的「強」健者,既擁有德行與智慧等最佳資糧在身,自能出其類、拔其萃,而贏得人天的恭敬!
10.智者爲聞屈 好道者亦樂
王者盡心事 雖釋梵亦然
屈,音(窟)khut4去骨切
樂,音【藕】ngau7
梵,音(犯)hoan7喜倦切
即如世間「智者」,也要「爲」博學多「聞」之人,而「屈」身禮敬;喜「好」追求真理的修「道者」,「亦」對博學多聞之人喜「樂」敬重。在上的「王者」費「盡心」思,來禮遇尊「事」博學多聞之人,「雖」帝「釋」天、大「梵」天等諸天神,「亦」莫不皆「然」!
※※※※※※※※
一個人若能廣學多聞、多才多藝,那要做任何事,鮮少有不能成辦的。因爲在『對自』方面,他不但可以淨化自心的煩惱、解決自己的困難;『對他』亦能減少障礙、提供協助,而使對方得到利樂。發心修菩薩行者,即當從廣學多聞中,鍛煉自己度世利生的本領,如此才能將利他的功用發揮到最大。
中國佛教,以至現今的臺灣佛教,向來即過分高揚稱名念佛的功德,直將『阿彌陀佛』當作萬靈丹似的,一有問題發生,就叫人只管念佛!因此造成廣大的佛教信徒(包括出家、在家),一學了佛,即形同與社會脫節,遑論要對公共議題付出關懷!而一般社會大衆,也被教育得以雙重標准來看待出家人:遇有出家人挺身出來關心公共議題,就被扣上「六根不淨」、「放不下」等罪名,而以避居深山、不問世事者爲高!
一旦社會風氣敗壞,需要宗教師出面配合的時候,又鄙視這些入山唯恐不深的修行者,取之于社會卻不知回饋社會,而只會當蛀米蟲!這兩種論調雖然各有偏頗,卻同樣基于對佛法的誤解而來!可歎即連佛教徒,出家人本身,對于自己的角色功能、社會功能,亦罕見充分發揮者!
追究其根源,還是由于自己的無知、閉塞,再加上對社會事務的不加聞問,與佛法法義的疏略錯解!所以廣學多聞在現代社會太重要了!多學、多聞、多見、多思、多體會、多抉擇,這對于增長自己的識見,乃至佛法正見,是絕對有幫助的!但請切記:廣學多聞,如果只是爲了贏得人天恭敬、王者尊禮,以及名聞利養等身外之物,那還是雜染的世間心行;若更爲了自利──提升自己、利他──淨化世間,這樣的廣學多聞,才饒具意義而不致變質!
一般人往往稍微有點識見,就自以爲成了大通家;而非得經曆慘痛的教訓,才認得清楚自己!──也或許,只是暫時的承認失敗罷了!如晚唐的慧忠國師,就有一則有趣的轶聞可爲例證。
話說有位不知天高地厚的江湖術士,號稱無事不懂、無學不通,一日就想憑這本事,上京向皇上討賞去。皇上聽說了他樣樣皆通,就請出國師來探探他的虛實。國師見了他,開口便問:『據說先生您山水地理,靡不精通?』
這江湖術士還正沾沾自喜,得意非凡呢!立刻就回答說:『是啊!是啊!』
『那您能不能告訴我,您住的那座山是雄山或雌山?』
他一聽,當場啞口無言!
國師于是再問第二個問題:『您可認識字嗎?』
『當然認識!』
國師就在金銮殿的地上寫了一劃,然後問他:『請問這是什麼字?』
他不假思索地就回答說:『這是「一」啊!你連這都不懂啊?』
國師笑了!『誰說這是「一」!我是在「土」的上頭畫了一劃,應該是「王」啊!怎麼會是「一」!』
這江湖術士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再也吹噓不下去,就趕緊低聲下氣地說:『在國師面前,我不敢說自己識字,也不敢說自己懂得山水!』于是就一溜煙似地跑走了!
一個小有見聞者,尚且要如此大肆炫耀自己,可見得一個見聞廣博之人,要能不求表現,又不自我標榜,是多麼的難了!尤其當一個人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以後,要能做到一如平常,更是難中之難!但,那畢竟是一個過程──一個由外放而內斂的過程。至于收放之間如何拿捏,則是我們的另一門『功課』!
11.仙人尚敬聞 況貴巨富人
是以慧爲貴 可禮無過是
況,音(放)hong3喜貢切
過,音(告)k3求告切
智者、王者、希求羽化登「仙」的道「人」,以及天上的天神,都「尚」且知道禮「敬」博學多「聞」之人,更何「況」世間地位尊「貴」,或擁有「巨富」家財之「人」,他們更當如此!因爲財富的積聚,終究要歸于銷散;而崇高的地位,亦不免要向于墮落。唯有智慧才「是」世間值得追求,而永遠不失壞的。「以」智「慧爲」最尊、最「貴」的緣故,世間「可禮」敬的,再「無過」于如「是」智慧!
12.事日爲明故 事父爲恩故
事君以力故 聞故事道人
13.人爲命事醫 欲勝依豪強
法在智慧處 福行世世明
14.察友在爲謀 別伴在急時
觀妻在房樂 欲知智在說
15.聞能今世利 妻子昆弟友
亦致後世福 積聞成聖智
16.是能散憂恚 亦除不祥衰
欲得安隱吉 當事多聞者
豪,音(何)h5喜登切
察,音(剎)chhat4出葛切
伴,音(叛)poan7邊倦切
房,音(洪)hong5喜狂切
致,音(智)ti3地記切
恚,音(惠)hui7喜跪切
衰,音【梳】soe1時【瓜】切
吉,音(訖)kit4基一切
我們祭拜奉「事日」神,是「爲」了感謝太陽的光「明」與溫暖,帶給大地萬物無限生機之「故」。我們孝敬奉「事父」母,是「爲」了父母生育我們、教養我們,「恩」深似海之「故」。我們效忠奉「事君」王、國家,是因(「以」,因也)爲要盡己之「力」,來報答國家的栽培與庇護之「故」。而爲了多「聞」佛法,以長智慧之「故」,于是我們親近奉「事」隨佛修「道」之「人」。
「人」類「爲」了生「命」的延續與健康,而奉「事」求教「醫」生。「欲」得到絕對性的「勝」利,則需「依」靠有相同見解,又有大能力的「豪強」之士協助。佛「法」要「在」有「智慧」的修道者「處」,方可求得。依于聽聞而來的佛法,修習五戒十善等「福行」,則生生「世世」都能得到光「明」。
要「察」知一個朋「友」值不值得深交,或者對方的人品、德行如何,當只有「在」與他共「爲」營「謀」、共同任事之時,才能得見真章。要判「別」一個友「伴」與我們之間的情誼深淺,或者與我們爲友的動機,當只有「在」危「急」困厄之「時」,才能在患難中見出真情。要「觀」察夫「妻」間的情意濃淡,則「在」于其「房樂」──兩人居家共處之時,是否互相體貼、互相尊重,或者同床異夢、各爲己私?「欲」探「知」一個人是否有「智」慧,則「在」他「說」話與肢體的表達中,即現端倪!
多「聞」佛法,不但我們自己「能」得「今」生現「世」的「利」樂,即連與我們共同生活的夫「妻」、「子」女、兄弟(「昆弟」,即兄弟也),或周遭的朋「友」、同事、部屬,均能因此而受惠。並且,「亦」能獲「致」來生「後世」的「福」報。「積」累多「聞」熏習的佛法種子,依之如理思惟、如法修行,則終能盡斷煩惱,而「成」就「聖」者之「智」。
所以,于佛法能如「是」廣學多聞,就「能」一步步體悟真理、引生智慧,「散」除貪欲、瞋恨、愚癡、憍慢、懷疑……等等「憂」苦「恚」憤;「亦」能遣「除」種種「不祥」的「衰」運加諸己身。若「欲得」到究竟「安隱」的最上「吉」祥──煩惱、生死永盡,則「當」禮「事多聞」佛法,且如法修行「者」,方能得到聞法的真實利益。
以上從十二至十六章,再加上之前已解說過的第五、六兩章,是釋尊對舍衛國一位名爲『好施』的長者所作的開示,其中的因緣略述如下:
佛世,舍衛國有一位大長者,名爲須達多。他自皈依釋尊以來,即虔誠奉行佛的教法,特別是很有布施心,時常濟助國內的鳏寡孤獨者,因此人…
《法句經講記(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