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句经讲记(十四)

  ◎1997.6.12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十四)

  释传道主讲

  〈多闻品第三〉十有九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8.夫求爵位财 尊贵升天福 

  辩决世间悍 斯闻为第一

  爵,音(祝)chiok4精菊切

  悍,音(旱、限)han7喜扮切

  从上所述,可知『多闻正法,实为进入佛法之门的锁钥,深入佛法奥处的阶梯。』1由闻熏习入手,一步步向上升进,才能进趣涅槃解脱,乃至究竟佛道──这究竟解脱乐,虽说是修学佛法的终极目标;然佛法的修学,却绝不仅止为此高远而似乎渺不可及的理想,而更为了现生与后世的益利安乐。

  希求来世的果报──诸如相貌、寿命、家庭、健康、财富、权位、知识、能力等等,都比今生增胜些、上进些,在佛法,即称为发『增上生心』。依此动机而修五戒十善,所得果报,即报生人间或天上的人天乘行果。这虽然是并不彻底的,却为一般凡夫的正当欲求;佛法,即指出如何以正当的方法,而获致这向上的胜进。唯有依佛法止恶行善,如法修持,现生及来世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利乐。但在此之前,还须多闻正法,以具足世间正见才得!否则,善恶、业报、因果、凡圣等等悉皆不知,恐怕修善不成,反造恶业,而终至堕落了!

  所以若想追「求」来生的「爵位」、「财」富、「尊」荣、权「贵」,乃至「升天」享受「福」乐;抑或希求无碍「辩」才、善能分别抉(「决」)择的智慧,而成为「世间」的佼佼勇(「悍」)者,「斯」皆以多「闻」佛法「为第一」要务!

  9.帝王聘礼闻 天上天亦然 

  闻为第一藏 最富膂力强

  聘,音(碰)pheng3颇敬切

  膂,音(女)lu2柳矩切

  不仅人间的「帝王」敦「聘礼」敬广学多「闻」之人,「天上」的「天」人「亦然」如此。盖因多「闻」佛法,是「为」人间天上「第一」无上的宝「藏」,真能依闻而起信解、思择,进而用之净化身语意业,修集一切善、制断一切恶,则此人就犹如「最富」体(「膂」)2「力」的「强」健者,既拥有德行与智慧等最佳资粮在身,自能出其类、拔其萃,而赢得人天的恭敬!

  10.智者为闻屈 好道者亦乐 

  王者尽心事 虽释梵亦然

  屈,音(窟)khut4去骨切

  乐,音【藕】ngau7

  梵,音(犯)hoan7喜倦切

  即如世间「智者」,也要「为」博学多「闻」之人,而「屈」身礼敬;喜「好」追求真理的修「道者」,「亦」对博学多闻之人喜「乐」敬重。在上的「王者」费「尽心」思,来礼遇尊「事」博学多闻之人,「虽」帝「释」天、大「梵」天等诸天神,「亦」莫不皆「然」!

  ※※※※※※※※

  一个人若能广学多闻、多才多艺,那要做任何事,鲜少有不能成办的。因为在『对自』方面,他不但可以净化自心的烦恼、解决自己的困难;『对他』亦能减少障碍、提供协助,而使对方得到利乐。发心修菩萨行者,即当从广学多闻中,锻炼自己度世利生的本领,如此才能将利他的功用发挥到最大。

  中国佛教,以至现今的台湾佛教,向来即过分高扬称名念佛的功德,直将『阿弥陀佛』当作万灵丹似的,一有问题发生,就叫人只管念佛!因此造成广大的佛教信徒(包括出家、在家),一学了佛,即形同与社会脱节,遑论要对公共议题付出关怀!而一般社会大众,也被教育得以双重标准来看待出家人:遇有出家人挺身出来关心公共议题,就被扣上「六根不净」、「放不下」等罪名,而以避居深山、不问世事者为高!

  一旦社会风气败坏,需要宗教师出面配合的时候,又鄙视这些入山唯恐不深的修行者,取之于社会却不知回馈社会,而只会当蛀米虫!这两种论调虽然各有偏颇,却同样基于对佛法的误解而来!可叹即连佛教徒,出家人本身,对于自己的角色功能、社会功能,亦罕见充分发挥者!

  追究其根源,还是由于自己的无知、闭塞,再加上对社会事务的不加闻问,与佛法法义的疏略错解!所以广学多闻在现代社会太重要了!多学、多闻、多见、多思、多体会、多抉择,这对于增长自己的识见,乃至佛法正见,是绝对有帮助的!但请切记:广学多闻,如果只是为了赢得人天恭敬、王者尊礼,以及名闻利养等身外之物,那还是杂染的世间心行;若更为了自利──提升自己、利他──净化世间,这样的广学多闻,才饶具意义而不致变质!

  一般人往往稍微有点识见,就自以为成了大通家;而非得经历惨痛的教训,才认得清楚自己!──也或许,只是暂时的承认失败罢了!如晚唐的慧忠国师,就有一则有趣的轶闻可为例证。

  话说有位不知天高地厚的江湖术士,号称无事不懂、无学不通,一日就想凭这本事,上京向皇上讨赏去。皇上听说了他样样皆通,就请出国师来探探他的虚实。国师见了他,开口便问:『据说先生您山水地理,靡不精通?』

  这江湖术士还正沾沾自喜,得意非凡呢!立刻就回答说:『是啊!是啊!』

  『那您能不能告诉我,您住的那座山是雄山或雌山?』

  他一听,当场哑口无言!

  国师于是再问第二个问题:『您可认识字吗?』

  『当然认识!』

  国师就在金銮殿的地上写了一划,然后问他:『请问这是什么字?』

  他不假思索地就回答说:『这是「一」啊!你连这都不懂啊?』

  国师笑了!『谁说这是「一」!我是在「土」的上头画了一划,应该是「王」啊!怎么会是「一」!』

  这江湖术士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吹嘘不下去,就赶紧低声下气地说:『在国师面前,我不敢说自己识字,也不敢说自己懂得山水!』于是就一溜烟似地跑走了!

  一个小有见闻者,尚且要如此大肆炫耀自己,可见得一个见闻广博之人,要能不求表现,又不自我标榜,是多么的难了!尤其当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以后,要能做到一如平常,更是难中之难!但,那毕竟是一个过程──一个由外放而内敛的过程。至于收放之间如何拿捏,则是我们的另一门『功课』!

  11.仙人尚敬闻 况贵巨富人

  是以慧为贵 可礼无过是

  况,音(放)hong3喜贡切

  过,音(告)k3求告切

  智者、王者、希求羽化登「仙」的道「人」,以及天上的天神,都「尚」且知道礼「敬」博学多「闻」之人,更何「况」世间地位尊「贵」,或拥有「巨富」家财之「人」,他们更当如此!因为财富的积聚,终究要归于销散;而崇高的地位,亦不免要向于堕落。唯有智慧才「是」世间值得追求,而永远不失坏的。「以」智「慧为」最尊、最「贵」的缘故,世间「可礼」敬的,再「无过」于如「是」智慧!

  12.事日为明故 事父为恩故

  事君以力故 闻故事道人

  13.人为命事医 欲胜依豪强

  法在智慧处 福行世世明

  14.察友在为谋 别伴在急时

  观妻在房乐 欲知智在说

  15.闻能今世利 妻子昆弟友

  亦致后世福 积闻成圣智

  16.是能散忧恚 亦除不祥衰

  欲得安隐吉 当事多闻者

  豪,音(何)h5喜登切

  察,音(剎)chhat4出葛切

  伴,音(叛)poan7边倦切

  房,音(洪)hong5喜狂切

  致,音(智)ti3地记切

  恚,音(惠)hui7喜跪切

  衰,音【梳】soe1时【瓜】切

  吉,音(讫)kit4基一切

  我们祭拜奉「事日」神,是「为」了感谢太阳的光「明」与温暖,带给大地万物无限生机之「故」。我们孝敬奉「事父」母,是「为」了父母生育我们、教养我们,「恩」深似海之「故」。我们效忠奉「事君」王、国家,是因(「以」,因也)为要尽己之「力」,来报答国家的栽培与庇护之「故」。而为了多「闻」佛法,以长智慧之「故」,于是我们亲近奉「事」随佛修「道」之「人」。

  「人」类「为」了生「命」的延续与健康,而奉「事」求教「医」生。「欲」得到绝对性的「胜」利,则需「依」靠有相同见解,又有大能力的「豪强」之士协助。佛「法」要「在」有「智慧」的修道者「处」,方可求得。依于听闻而来的佛法,修习五戒十善等「福行」,则生生「世世」都能得到光「明」。

  要「察」知一个朋「友」值不值得深交,或者对方的人品、德行如何,当只有「在」与他共「为」营「谋」、共同任事之时,才能得见真章。要判「别」一个友「伴」与我们之间的情谊深浅,或者与我们为友的动机,当只有「在」危「急」困厄之「时」,才能在患难中见出真情。要「观」察夫「妻」间的情意浓淡,则「在」于其「房乐」──两人居家共处之时,是否互相体贴、互相尊重,或者同床异梦、各为己私?「欲」探「知」一个人是否有「智」慧,则「在」他「说」话与肢体的表达中,即现端倪!

  多「闻」佛法,不但我们自己「能」得「今」生现「世」的「利」乐,即连与我们共同生活的夫「妻」、「子」女、兄弟(「昆弟」,即兄弟也),或周遭的朋「友」、同事、部属,均能因此而受惠。并且,「亦」能获「致」来生「后世」的「福」报。「积」累多「闻」熏习的佛法种子,依之如理思惟、如法修行,则终能尽断烦恼,而「成」就「圣」者之「智」。

  所以,于佛法能如「是」广学多闻,就「能」一步步体悟真理、引生智慧,「散」除贪欲、瞋恨、愚痴、憍慢、怀疑……等等「忧」苦「恚」愤;「亦」能遣「除」种种「不祥」的「衰」运加诸己身。若「欲得」到究竟「安隐」的最上「吉」祥──烦恼、生死永尽,则「当」礼「事多闻」佛法,且如法修行「者」,方能得到闻法的真实利益。

  以上从十二至十六章,再加上之前已解说过的第五、六两章,是释尊对舍卫国一位名为『好施』的长者所作的开示,其中的因缘略述如下:

  佛世,舍卫国有一位大长者,名为须达多。他自皈依释尊以来,即虔诚奉行佛的教法,特别是很有布施心,时常济助国内的鳏寡孤独者,因此人…

《法句经讲记(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