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句经讲记(十四)▪P2

  ..续本文上一页们帮他取了一个尊号,唤作『给孤独长者』。须达多长者他不但与穷苦的人们分享自己的财产,还以黄金铺地,向祇陀太子买下土地、园林,建了祇园精舍,供养释尊及其弟子,以作为弘法、修行的安居之处,实堪称佛世一位在家信众的典范。

  因为须达多长者奉佛教法、如法修行,所以已断身见、戒禁取见、疑见,而证得须陀洹果。他有一位好友,名叫『好施』,此人非但不信佛法及其他宗教,甚至也不相信医药。

  当时,他罹患重病,身形痿缩,缠绵床笫,苦痛异常,因此一干的至亲友好,都相偕来探问他的病体。但无论他们如何劝他延请医师前来治病,他都始终不肯,而且宁死不愿意!他告诉众亲好友说:『我平生奉事日月之神,忠君爱国,孝敬父母,什么大恶之事都不曾做过,今日即使将因此而病故,吾亦不改吾志。』

  须达多长者知道他的心意,就告诉他说:『我所皈敬的师长,是超胜世间的正等觉者,名为佛。佛世尊的神力威德广被,凡是见到他的人,均摄化在他的慈悲与智慧光中,身受福泽。你何不试请佛世尊前来,为你开示法义,也好藉此机会亲近世尊,看看他与其他外道修行者的迥异之处。至于日后你是否继续执弟子礼,恭敬承事,那就随你的意思了!本来你的心意这样坚决,我是不好再劝你什么的;但是念在你久病不愈,所以才为你设想,劝你请佛前来宣说真理,希望因此而能得到世尊的福佑。』

  好施长者听了,稍加思索,态度即软化了下来,便道:『等我身体好了些,你就为我礼请佛及他的弟子前来吧!』

  须达多长者听出他话中的涵意,着即将此事启禀释尊,请释尊领着弟子们登门去造访他。当释尊初抵屋内,全身即焕发慈光,通照内外。好施长者为佛慈光所摄,不觉神清气爽,全身轻畅!立刻就到佛跟前坐了下来。

  佛就问他,可知自己生的是什么病?一向都敬奉何种神祇,又如何来疗治自己的病体?

  长者恭敬地禀白佛说:『我一向奉事日月、君长及先人,这一次生了病,我也曾斋戒沐浴,向所恭奉的神祇、先人祈请护佑!只是,病了这么久,却一直没得到神的恩佑。医药针灸,向来是我所忌讳的;佛说的戒法与福德,也是我素来所不知的。我们家族自先人以来,即谨守这个原则,不随便更易。』

  大智的佛陀于是就告诉长者说:『人生世间,有三种情形可能横死(枉死):一者有病在身,却不投医疗治,以致横死。二者虽经医药疗治,却用药不慎,以致横死。三者憍恣放纵,为所欲为,身体不堪负荷,以致横死。如是三种病情,就不是日月、天地、先人、君长的护佑,可以帮忙遣除的;而应当追究造成疾病的原因,来加以对症下药,才能对病情产生真正的助益。

  如四大之身得了疾病,首当寻求正常医药的诊治。如查不出病因,或者明明已经对症下药,而仍无法治愈,那就有可能是业障病。此时,即当诵持经戒,潜心忏悔,勤行布施,以消罪业。最后,则当礼敬贤圣,悲济穷厄困顿之人;勤修戒德,以感召神祇福佑群生;得大智慧,以断除遮蔽心性的烦恼盖。能够努力奉行此三事,不但现生能得吉祥安乐,无复邪枉横逆之事,而且由于戒慧清净,更得世世常安!』于是世尊就对他开示了以下的偈颂:

  「事日为明故,事父为恩故,

  事君以力故,闻故事道人。

  人为命事医,欲胜依豪强,

  法在智慧处,福行世世明。

  察友在为谋,别伴在急时,

  观妻在房乐,欲知智在说。

  为能师现道,解疑令学明,

  亦兴清净本,能奉持法藏。

  闻能今世利,妻子昆弟友,

  亦致后世福,积闻成圣智。

  能摄为解义,解则义不穿,

  受法猗法者,从是疾得安。

  是能散忧恚,亦除不祥衰,

  欲得安隐吉,当事多闻者。」

  好施长者听闻了佛所开示的法偈,内心的疑结烦恼,霍然明朗。加上外而延聘良医为其诊治,内而虔诚修习道德戒行,于是身心安定,众病消除,如饮甘露,内外愉悦,终而破我执见,证得初果。凡其宗亲及国人,莫不尊敬奉事这预入法流的圣者。

  由以上的因缘,我们可以看到释尊在世,是如何以佛法的正义来安慰一个不知佛法、不具正见,甚且连医药都不信任者的心。

  『急病乱投医』,是一般人的通病,尤其当得知自己患的是重症、不治之症,很多人往往就舍弃正规的医疗途径,四处寻求密医、偏方,以待奇迹的出现。而另一部分人则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人家说什么有效,他就吃什么,简直将自己当白老鼠一样。

  还有一部分人就如这因缘中的好施长者,因为素无宗教信仰,只知盲目的祭拜天地鬼神,所以一生起病来,只好求神问卜,听信神棍之言,甚而持守一些毫无意义的禁忌。到头来破了财,却消不了灾、解不了厄,最后闹到人财两失者,亦大有人在!所以正知疾病的根本原因,而加以确当的对治;乃至正知世间诸法的因缘,而调整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来面对它、改善它,实在太重要了!

  如何能够达到这些呢?这需要智慧;又如何能够有智慧呢?这当然需从佛法的闻、思、修而来(已如前述)。但是释尊并不一开始就宣说这么深奥的理论,而是先剖析与他最有切身关系,也最困扰他的──疾病与死亡,从造成枉死的三种原因谈起。再说到生了病,应当以何种方法回复健康,这就不仅仅需要医药了;平日还要多闻佛法、勤修福行,来增长福德智慧。如此,不但今生不会遭致枉死,不为邪魔恶鬼所害,一旦一期生命的业报已尽,来世还能投生善处,招感善果。这才是人生世间真正能得安隐吉祥的正道!

  所以,要得现生及来世的安乐之道无他,唯从多闻佛法,依佛法正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方能散除内心的忧恚,摆脱不祥的灾厄。此佛法正见,即缘起正见──正观世间(人事物)所以如此的种种因缘,而寻求其适应与解决之道。如佛在偈颂中为好施长者分析的,在面对不同的对象之时(如天地、父母、君王、宗教师),我们应有的态度及其所以然;其次,该如何观察分辨,才能认识周遭一切人(包括夫妻、朋友、智者)的真实面目。最重要的,即开示了多闻佛法、修习福慧的种种益利,而归结于「欲得安隐吉,当事多闻者」,来期勉他。

  这不禁令我想起国宝级书法家朱玖莹老先生,所书写的一首七言诗,从中可以看出民间文学是如何来定义贤妻、孝子与慈母。他说:

  『入观庭户知勤惰,

  一出茶汤便见妻;

  老父奔驰无孝子,

  要知贤母看儿衣。』

  从生活上及工作上的一些细节,的确可以察知一个人的性格、能力与贤愚,尤其从言谈之间、共事之中,更容易透露些许讯息。尽管他辞藻华丽、外表伪善吧!又岂能掩饰得真实的内心?所以佛才会说「欲知智在说」。

  言语,的确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及涵养,尤其藉由不同的人事物,观察其面对与处理,更可以准确而多方面的了解一个人。孔子也说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3的确!听其言,观其行,究其动机,大部分的人是无所遁形的,这是中外圣者一致的慧见。不过,有两种人却是一般凡夫所难以理解的:一是大智慧者,一是大奸巨忒。此二者非得经过岁月的沉淀与境界的考验,才得还原出他们的真实样相!

  除此以外,一般人为什么往往总在事情发生之后,才大呼为人所骗呢?对方难道真是把自己掩饰得天衣无缝吗?不!归根究柢,还是我们的自我情见作崇,所谓『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4,以致见不到真实。这私欲的好恶、利害的纠葛之源,即来自于我执──自性见,这才是真正蒙蔽我们见真理的罪魁祸首,与引生一切烦恼的元凶!

  兴福修善,固然可让我们享有福报,而在物质与人事上,得到优渥的待遇与得力的协助;但如果缺乏智慧,可能就会轻易浪掷了这些福报,甚至用来造作恶业而不自知。反之,若徒有智慧,而缺乏福报,那一切自利利他的事业,亦难得成就,可能连智慧的修习,亦困难重重!

  不论自己发心学佛的动机,是为了追求现世乐、后世乐,抑或究竟解脱乐,福慧的同时并修,都是绝对必要的。至于如何以正确的方法修福修慧,才不致走入偏邪?这唯有从佛法的多闻熏习入手,才能克尽其功,故说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都依多闻为基础而来。

  (待续)

  注释:

  1.《妙心杂志》第77期(2003.09.01出刊)。

  2.「膂」,脊骨;「膂力」,犹言体力。

  3.《论语‧为政第二》。

  4.苏洵〈辨奸论〉。

  

《法句经讲记(十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