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講記(叁十七)▪P2

  ..續本文上一頁人即與服佛法衣的出家真義相應)。

  南傳意涵大抵也同于北傳,是說:「若人」剃除須發、「穿」上「袈裟」,隨佛出家,卻「不」能將出「離諸」煩惱「垢穢」列爲第一要務,「無」法發起真「誠」爲法的心,踏「實」地修行,以「克」除自「己」修道的種種障難與世俗名利欲望的誘惑,那他實在「不應著」上「袈裟」。

  反之,「若人」以出「離」煩惱「諸垢」作爲他修道的首要目標,而「能」藉由「善持」佛製的「戒律」,以「克」除自「己」修道的種種障難「與」名聞利養的誘惑,真「誠」爲法、踏「實」修行──因爲懷此出世解脫的心,所以「彼」人實「應著袈裟」。

  這二偈,南傳同樣也有一個因緣故事是說:有一次,佛的二大上首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離開舍衛城到王舍城去。抵達那裏之後,王舍城的信衆們就邀請他們和其他比丘,一起接受早餐的供養。此時,信衆中有人就將一件價值不菲的布料捐給主辦者,言明若經費短绌,就賣掉它來添補;若不缺,就轉供養給他們認爲最有資格擁有它的比丘。由于當時經費無虞,所以主辦者就決定將這件布料轉供養給有德比丘;但是該供養誰好呢?舍利弗與目犍連只是偶爾到這裏來,不如就將它供養給在此化區享有盛名,又兼受出家、在家四衆弟子擁護的提婆達多吧!

  提婆達多在得到這件布料之後,就將它作成了袈裟,穿在身上。有比丘從王舍城到舍衛城去,遂將此事禀白了佛陀,佛陀便告訴衆比丘說:這並不是提婆達多第一次接受他不該得的布料,在過去生中,他也曾經如此。某一世,他生爲一名獵象人,那時象群都集結在某處的森林,有一次,正巧讓他觀察到這些大象在見到辟支佛時,都會虔敬地下跪行禮,于是他就將一件黃色的袈裟披在身上,僞裝是證道的辟支佛,等在大象出入的路上;而其實他手裏正拿著長矛,好整以暇地准備獵殺它們。

  後來象王發覺到同伴的數目越來越少了,就決定到象群後面去看個究竟,這才識破了獵象人的詭計。象王英勇地躲過獵象人的長矛,還用象鼻將他整個人高高地卷起,它原本可以輕而易舉地將他往地上一掼,就奪去他性命的;但是獵象人身上那一襲黃色的袈裟,卻使象王決定饒他一命!因此,佛陀便告誡諸比丘說:

  「若人穿袈裟,不離諸垢穢,

  無誠實克己,不應著袈裟。

  若人離諸垢,能善持戒律,

  克己與誠實,彼應著袈裟。」

  ※※※※※

  這二偈,依南傳,是佛陀藉提婆達多的因緣以教誡比丘出家(著袈裟)真義的法句。提婆達多,在佛教徒的意念裏,向來是被定義爲害佛、破僧的惡人。但是依印順導師據律典研究而寫的〈論提婆達多之破僧〉4一文所述,提婆達多其實聰明廣學,而且還曾經得過舍利弗的真心稱歎;特別是他專修禅定、引發神通,這都不是一般修行者可以輕易達到的。只是,如我常說的:難能,並不一定可貴!他終因動機不純正,在內有優越感、領袖欲作祟,外加王家尊敬、釋種擁戴、苦行風尚等因素的推波助瀾下,由爭取助佛揚化的地位不得,進而要求佛陀交出領導權,而終于犯下率領伴黨及五百初學比丘叛佛出走的惡行來。

  到底是什麼害了提婆達多呢?歸根結柢,還是自心的煩惱未能伏除所致!出身釋種的優越,修定得通、自以爲能修別人無法達到之苦行境界的優越,來自王族、釋種比丘及一般信衆擁護的優越,漸漸腐蝕了他,使他不再認識自己,而嫉視起舍利弗、目犍連在僧團中的地位來。後來,甚至狂妄地認爲自己所標舉的『五法是道』更勝釋尊的中道法!嫉與慢的發酵,終于徹底地將他毀滅!──此真足爲所有學佛者之殷鑒!

  出家難!難在『真實的出家者,(要真心)爲了「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解脫』,要否定自我財産的私有與男女情感的互相系屬,而『營爲舍離我執的生活』5。當然,出家衆中不乏爲了情感、債務、生活逼迫,乃至其他不純良動機而出家的,或者身雖出家而『草衣內貪濁』6,或在名聞利養中迷失墮落的,佛說此二偈,用意即在警醒出家修行者,勿忘遠塵離垢、出離生死的初衷──涅槃寂靜的究極理想,那才是裏外一致的應服法衣者。

  至于在家學佛者,亦莫因爲自己識得些許佛法,就妄生分別:此僧應法衣、彼僧不應法衣,此僧有修行、彼僧沒有修行。要知道:出家、在家,同樣都是生死凡夫而發心學佛,只不過二者的生活方式及擔負的責任、義務不同而已。有些信徒對出家師父之恭敬,是完全不加簡擇地言聽計從;有些則是以超高標准在批判、呵求出家師父,這二種極端都並不理想,而應當『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7,本著『依法不依人』的態度來親近學習。至于如何抉擇所依的法,那還得學者在佛法的義理上多自求充實才成!(待續)

  【注釋】:

  1.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頁192~197。

  2.同1.,頁193。

  3.語出明.洪自誠《菜根譚》。

  4.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叁冊,頁1~36。

  5.印順導師,《佛法概論》,頁218。

  6.本經〈教學品第二〉(大正4.559下)。

  7.同1.,頁24~26。

  

《法句經講記(叁十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