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句经讲记(三十七)▪P2

  ..续本文上一页人即与服佛法衣的出家真义相应)。

  南传意涵大抵也同于北传,是说:「若人」剃除须发、「穿」上「袈裟」,随佛出家,却「不」能将出「离诸」烦恼「垢秽」列为第一要务,「无」法发起真「诚」为法的心,踏「实」地修行,以「克」除自「己」修道的种种障难与世俗名利欲望的诱惑,那他实在「不应着」上「袈裟」。

  反之,「若人」以出「离」烦恼「诸垢」作为他修道的首要目标,而「能」藉由「善持」佛制的「戒律」,以「克」除自「己」修道的种种障难「与」名闻利养的诱惑,真「诚」为法、踏「实」修行──因为怀此出世解脱的心,所以「彼」人实「应着袈裟」。

  这二偈,南传同样也有一个因缘故事是说:有一次,佛的二大上首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离开舍卫城到王舍城去。抵达那里之后,王舍城的信众们就邀请他们和其他比丘,一起接受早餐的供养。此时,信众中有人就将一件价值不菲的布料捐给主办者,言明若经费短绌,就卖掉它来添补;若不缺,就转供养给他们认为最有资格拥有它的比丘。由于当时经费无虞,所以主办者就决定将这件布料转供养给有德比丘;但是该供养谁好呢?舍利弗与目犍连只是偶尔到这里来,不如就将它供养给在此化区享有盛名,又兼受出家、在家四众弟子拥护的提婆达多吧!

  提婆达多在得到这件布料之后,就将它作成了袈裟,穿在身上。有比丘从王舍城到舍卫城去,遂将此事禀白了佛陀,佛陀便告诉众比丘说:这并不是提婆达多第一次接受他不该得的布料,在过去生中,他也曾经如此。某一世,他生为一名猎象人,那时象群都集结在某处的森林,有一次,正巧让他观察到这些大象在见到辟支佛时,都会虔敬地下跪行礼,于是他就将一件黄色的袈裟披在身上,伪装是证道的辟支佛,等在大象出入的路上;而其实他手里正拿着长矛,好整以暇地准备猎杀它们。

  后来象王发觉到同伴的数目越来越少了,就决定到象群后面去看个究竟,这才识破了猎象人的诡计。象王英勇地躲过猎象人的长矛,还用象鼻将他整个人高高地卷起,它原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他往地上一掼,就夺去他性命的;但是猎象人身上那一袭黄色的袈裟,却使象王决定饶他一命!因此,佛陀便告诫诸比丘说:

  「若人穿袈裟,不离诸垢秽,

  无诚实克己,不应着袈裟。

  若人离诸垢,能善持戒律,

  克己与诚实,彼应着袈裟。」

  ※※※※※

  这二偈,依南传,是佛陀藉提婆达多的因缘以教诫比丘出家(着袈裟)真义的法句。提婆达多,在佛教徒的意念里,向来是被定义为害佛、破僧的恶人。但是依印顺导师据律典研究而写的〈论提婆达多之破僧〉4一文所述,提婆达多其实聪明广学,而且还曾经得过舍利弗的真心称叹;特别是他专修禅定、引发神通,这都不是一般修行者可以轻易达到的。只是,如我常说的:难能,并不一定可贵!他终因动机不纯正,在内有优越感、领袖欲作祟,外加王家尊敬、释种拥戴、苦行风尚等因素的推波助澜下,由争取助佛扬化的地位不得,进而要求佛陀交出领导权,而终于犯下率领伴党及五百初学比丘叛佛出走的恶行来。

  到底是什么害了提婆达多呢?归根结柢,还是自心的烦恼未能伏除所致!出身释种的优越,修定得通、自以为能修别人无法达到之苦行境界的优越,来自王族、释种比丘及一般信众拥护的优越,渐渐腐蚀了他,使他不再认识自己,而嫉视起舍利弗、目犍连在僧团中的地位来。后来,甚至狂妄地认为自己所标举的『五法是道』更胜释尊的中道法!嫉与慢的发酵,终于彻底地将他毁灭!──此真足为所有学佛者之殷鉴!

  出家难!难在『真实的出家者,(要真心)为了「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解脱』,要否定自我财产的私有与男女情感的互相系属,而『营为舍离我执的生活』5。当然,出家众中不乏为了情感、债务、生活逼迫,乃至其他不纯良动机而出家的,或者身虽出家而『草衣内贪浊』6,或在名闻利养中迷失堕落的,佛说此二偈,用意即在警醒出家修行者,勿忘远尘离垢、出离生死的初衷──涅槃寂静的究极理想,那才是里外一致的应服法衣者。

  至于在家学佛者,亦莫因为自己识得些许佛法,就妄生分别:此僧应法衣、彼僧不应法衣,此僧有修行、彼僧没有修行。要知道:出家、在家,同样都是生死凡夫而发心学佛,只不过二者的生活方式及担负的责任、义务不同而已。有些信徒对出家师父之恭敬,是完全不加简择地言听计从;有些则是以超高标准在批判、呵求出家师父,这二种极端都并不理想,而应当『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7,本着『依法不依人』的态度来亲近学习。至于如何抉择所依的法,那还得学者在佛法的义理上多自求充实才成!(待续)

  【注释】:

  1.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页192~197。

  2.同1.,页193。

  3.语出明.洪自诚《菜根谭》。

  4.印顺导师,《华雨集》第三册,页1~36。

  5.印顺导师,《佛法概论》,页218。

  6.本经〈教学品第二〉(大正4.559下)。

  7.同1.,页24~26。

  

《法句经讲记(三十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