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句经讲记(三十八)

  ◎1997.10.02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三十八)

  释传道主讲

  北传〈双要品第九〉二十有二章

  南传〈双品第一〉二十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北传】

  11.以真为伪 以伪为真 是为邪计 不得真利

  12.知真为真 见伪知伪 是为正计 必得真利

  伪,音(魏)gui7语跪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南传】

  11.非真思真实 真实见非真 邪思惟境界 彼不达真实

  12.真实知真实 非真知非真正思惟境界 彼能达真实

  这二偈,北传说:「以真」实「为」邪「伪」不真实,「以」邪「伪」不真实「为真」实,如「是」不能正见世出世间因果事理之人,则「为邪」因「计」因所苦(将不正确的因缘计执为造成现存事实的原因),「不」能「得」正见「真」实因果事理的「利」益清凉。

  正「知真」实「为真」实,「见」邪「伪」不真实,则「知」其邪「伪」不真实。如「是」正见从此因、此缘,必然而有彼果报之人,则「为正计」世出世间因果,其「必」能「得」正见「真」实因果事理的「利」益清凉,而不为非因计因所苦。

  南传说:「非真」实的因果事理,却「思」其为「真实」;「真实」的因果事理,却执「见」其「非真」实,以真为妄、以妄为真,这是凡夫众生常有的「邪思惟境界」。抱持此种邪见、邪思惟者,「彼」人则「不」能了「达真实」的因果事理。

  「真实」的因果事理,能思惟观察而确「知」其「真实」;「非真」实的因果事理,也能思惟观察而确「知」其「非真」实,见真知真、见妄知妄,这是透过佛法熏修而得的正见「正思惟境界」,「彼」人则为「能」了「达真实」因果事理者。

  偈中的真与伪(北传)、真实与非真(南传了参法师、净海法师、敬法比丘译本皆作此)、正法与非法(周金言居士译《法句经/故事集》作此),究应作何解释,实有再加说明的必要。依北传《法句譬喻经》的因缘(详后),对照《佛遗教经》所云:『佛说苦谛,真实是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1再证诸印顺导师对『法』的分类判摄所言:『正知解脱、中道,与变动苦迫的世间,是真实(真谛法)……』2,得出所谓「真实」,当指圣者所说的四种真实谛理──四圣谛而言。

  四圣谛:苦、集、灭、道,亦即世间与出世间缘起因果的说明。确认身心、世间的实相是纯大苦聚,而苦依无明爱取造业为因而集起(这是世间因果);这惟有依佛说的八正道而行,才能真正灭除苦集之因,而达到众苦的寂灭(这是出世间因果)──此即佛说四圣谛的内容。能如实知『苦真实是苦,集真实是集,灭真实是灭,道真实是道。』3进而知苦、断集、修道以证灭,此人才可谓之了达真实谛理而能见真实者。所以在前述的释义中,将「真实」解说为世出世间的因果事理。

  然则愚痴无闻凡夫,或以世间为恒常、可乐而生执见;或知其苦,而却不知循正道修行以断苦集之因,来除灭此苦。反倒妄计苦因,将其归诸上天的惩罚、先祖的余殃、宿命所决定,或者无因的偶然,徒然在此邪伪因缘的改变上着力,「以真为伪,以伪为真」,自然是「不得真利」,而于众苦之除灭无功。必得「知真为真,见伪知伪」,从正见正思惟自心与外境入手,由改变观念而改变言行,才能真正灭除众苦而得佛法的真实利益。

  此二偈,南传有一则因缘故事是说到:王舍城的青年优婆提舍与拘律陀,二人向为知交,有一次在观人嬉戏之时,突生无常之慨,于是二人相偕离家,师事当时著名的苦行者删阇耶学习解脱之道。娴熟四吠陀的优婆提舍,在短短的七日之中,即贯通了删阇耶的教授,而被二百五十弟子尊为上首。然他内心却清楚地知道自己实未解脱,而删阇耶的教法,也不再能满足他对真理的向往。于是二人便离开了删阇耶,再度踏上寻求真理之路,彼此还约定:谁先找到通向解脱的正法,一定要毫不保留地告诉对方。

  当时,佛成道未久,就驻锡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一日,优婆提舍在城中巧遇了正在托钵乞食的佛弟子马胜比丘,见他威仪庠序、行止端严,优婆提舍忍不住上前问他师事何人、所学何法。马胜比丘就对优婆提舍说了佛陀教示的因缘偈:『诸法从缘生,是法缘及尽,我师大圣王,是义如是说。』4优婆提舍一听,当下悟入,即证预流果。当他把自己与正法的会遇依约告诉拘律陀,并覆诵此因缘偈时,拘律陀也一样闻言即证预流果。

  既已寻得真理与解脱之道,为了答报师恩,二人于是欢喜踊跃地去找以前的老师删阇耶,希望能一起去见佛陀,随佛修行。然而删阇耶却回绝了他们,自认也拥有广大徒众的删阇耶,其实放不下身段来就教于佛陀,他形容自己若再成为佛陀的弟子,那就如同大口瓶变成小水杯一般,无论如何,内心上都无法平衡。更何况世人多数是愚痴的,有智慧的只是极少数,何不就让那有智慧的极少数去随佛修行,而愚痴的大多数人追随他呢!

  优婆提舍与拘律陀知道师意已决,就带领了各自的弟子,到竹林精舍去求见佛陀,并且就在佛陀座下出家。拘律陀因为是目犍利的儿子,所以人家就称他目犍连;优婆提舍则因母亲有一双如舍利鸟般美丽的眼睛,而被称为舍利弗(子)。他们二人出家不久,即先后证得了阿罗汉果,日后并成为佛陀的双贤弟子。至于删阇耶,佛陀说他为自己的傲慢所害,非但不能见到真理,坚持以非法为正法的结果,便是永远漂流于正法门外!

  【北传】

  13.盖屋不密 天雨则漏 意不惟行 淫泆为穿

  14.盖屋善密 雨则不漏 摄意惟行 淫泆不生

  盖,音(界)kai3求盖切

  屋,音(沃)ok4英各切

  雨,音【有】u7英遽切

  漏,音(路)lo7柳度切

  泆,音(佾)it8英直切

  穿,音【川】chhan1出官切

  摄,音【涩】siap4时劫切

  俗音【涅】liap4柳劫切

  俗音【粒】liap8柳蝶切

  【南传】

  13.如盖屋不密 必为雨漏浸 如是不修心 贪欲必漏入

  14.如善密盖屋 不为雨漏浸 如是善修心 贪欲不漏入

  浸,音【深】chhim1出金切

  第十三、十四章,北传说:如人「盖屋」而屋顶「不密」实,「天」一下「雨」,水「则」随罅缝而「漏」入屋中。我们的心「意」亦复如是,假使修行而「不」能善摄意念思「惟」,以至言语身「行」,心也就「为淫泆」放荡(「泆」,放纵、放荡之意)等欲贪乘隙「穿」入(「淫泆为穿」,乃「为淫泆穿」之倒装),而浸染于贪欲烦恼中。

  反之,如人「盖屋善密」,「雨」水「则不」能「漏」入屋中。同理,修行而能善「摄意」念思「惟」及言语身「行」,因为「淫泆」放荡而来的烦恼则「不生」起。

  南传偈意大抵同于北传,是说:「如」人「盖屋不」妥善「密」实,一下起雨,屋中「必为雨」水「漏」入而「浸」湿。修行亦「如是」,『诸法意先导』5,若「不」从「修心」摄意入手,以至言语身行,则「贪欲」等诸烦恼亦「必」循隙「漏入」,浸染为患。

  「如」人能「善密盖屋」,那再大的雨,屋内都能「不为雨」水「漏」入而「浸」湿。修行亦「如是」啊!若「善」能「修心」摄意,以至言语身行,则「贪欲」等诸烦恼亦「不」致「漏入」吾心,从而造作身口的恶业。

  这二偈,南传也有一个因缘故事是关于佛陀的异母弟难陀。自佛成道以来,父亲净饭王即不断派人来劝请佛陀回国说法,但一直到因缘成熟,佛陀才决定率领众阿罗汉弟子返回迦毗罗卫。可想而知佛陀的重返故国,是如何受到人民与亲族的欢迎;然而,佛陀却再也不是他们昔日的释迦太子了。如今的佛陀,是以真理普施教化,令一切人都能追随他的足迹而解脱成圣的大法王。这一次的回国说法,父亲净饭王即在二天之中证得斯陀含果。『亲得离尘垢』6,世间哪有比这种报答亲恩的方式更殊胜的呢!

  第三天,是佛陀的异母弟难陀举行婚礼的日子,佛陀却特意到难陀的房间去向他化缘;但在将钵交给难陀之后,佛就转身离开了,迫得难陀只好从后追逐佛陀而去。新娘见此,也连忙焦急地追了出来,大声呼喊难陀,要他快点回来。可是难陀就这么一路追着佛陀直来到精舍,并且立即被剃去须发,成为比丘。非出自内心的意愿而竟被剃出家,这在佛弟子之中是罕见的特例。何以如此?这或者是难陀得度的因缘已届,所以佛陀才施以善巧先行度他出家。也或者是佛陀预见释迦族的未来(为琉璃王所灭),而早一步为善根成熟的亲族作了安排。

  然而难陀最初是并不满意这突如其来的安排的。当僧团随佛移往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时,难陀心中念念不舍的,却是未婚妻子临别的呼唤,以及昔日宫中的种种欲乐享受。相形之下,僧团生活简直毫无乐趣可言,他渴想还俗,回到过去的一切。

  这样的心思,怎能瞒过神通、智慧无上的佛陀呢?为了安住难陀想要还俗的心,佛陀于是运用神通,让难陀看见忉利天宫比他未婚妻子美过千百倍的天女们,还善巧地承诺难陀:只要他能精进于佛法的修行,就可以娶其中一位天女为妻。其他比丘知道了佛陀给的承诺,自是不免对难陀嘲讽一番,讥笑他为了女人修行。难陀受了这样的刺激,干脆独自到僻静处去精进用功,终而证得了阿罗汉果。

  可偏有不知情的好事比丘会去拨动难陀的心,问一些世俗的问题。难陀说他已不再留恋世俗的一切了,然而这样的回答并不能满足那些比丘,他们就又去请示佛陀,难陀所言是否属实。佛陀于是对这些比丘说:『难陀以前就像是屋顶盖得不善密的房子,常为欲望的雨水所穿透;但现在的他,就如屋顶密实的房子,不再为贪欲烦恼漏穿。因为他已成离欲阿罗汉,永不再为欲望所苦,也不再受生死轮回!』佛陀因而再说偈言:

  「如盖屋不密,必为雨…

《法句经讲记(三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