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講記(叁十八)

  ◎1997.10.02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叁十八)

  釋傳道主講

  北傳〈雙要品第九〉二十有二章

  南傳〈雙品第一〉二十章

  貳、釋頌義及因緣

  【北傳】

  11.以真爲僞 以僞爲真 是爲邪計 不得真利

  12.知真爲真 見僞知僞 是爲正計 必得真利

  僞,音(魏)gui7語跪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南傳】

  11.非真思真實 真實見非真 邪思惟境界 彼不達真實

  12.真實知真實 非真知非真正思惟境界 彼能達真實

  這二偈,北傳說:「以真」實「爲」邪「僞」不真實,「以」邪「僞」不真實「爲真」實,如「是」不能正見世出世間因果事理之人,則「爲邪」因「計」因所苦(將不正確的因緣計執爲造成現存事實的原因),「不」能「得」正見「真」實因果事理的「利」益清涼。

  正「知真」實「爲真」實,「見」邪「僞」不真實,則「知」其邪「僞」不真實。如「是」正見從此因、此緣,必然而有彼果報之人,則「爲正計」世出世間因果,其「必」能「得」正見「真」實因果事理的「利」益清涼,而不爲非因計因所苦。

  南傳說:「非真」實的因果事理,卻「思」其爲「真實」;「真實」的因果事理,卻執「見」其「非真」實,以真爲妄、以妄爲真,這是凡夫衆生常有的「邪思惟境界」。抱持此種邪見、邪思惟者,「彼」人則「不」能了「達真實」的因果事理。

  「真實」的因果事理,能思惟觀察而確「知」其「真實」;「非真」實的因果事理,也能思惟觀察而確「知」其「非真」實,見真知真、見妄知妄,這是透過佛法熏修而得的正見「正思惟境界」,「彼」人則爲「能」了「達真實」因果事理者。

  偈中的真與僞(北傳)、真實與非真(南傳了參法師、淨海法師、敬法比丘譯本皆作此)、正法與非法(周金言居士譯《法句經/故事集》作此),究應作何解釋,實有再加說明的必要。依北傳《法句譬喻經》的因緣(詳後),對照《佛遺教經》所雲:『佛說苦谛,真實是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余道。』1再證諸印順導師對『法』的分類判攝所言:『正知解脫、中道,與變動苦迫的世間,是真實(真谛法)……』2,得出所謂「真實」,當指聖者所說的四種真實谛理──四聖谛而言。

  四聖谛:苦、集、滅、道,亦即世間與出世間緣起因果的說明。確認身心、世間的實相是純大苦聚,而苦依無明愛取造業爲因而集起(這是世間因果);這惟有依佛說的八正道而行,才能真正滅除苦集之因,而達到衆苦的寂滅(這是出世間因果)──此即佛說四聖谛的內容。能如實知『苦真實是苦,集真實是集,滅真實是滅,道真實是道。』3進而知苦、斷集、修道以證滅,此人才可謂之了達真實谛理而能見真實者。所以在前述的釋義中,將「真實」解說爲世出世間的因果事理。

  然則愚癡無聞凡夫,或以世間爲恒常、可樂而生執見;或知其苦,而卻不知循正道修行以斷苦集之因,來除滅此苦。反倒妄計苦因,將其歸諸上天的懲罰、先祖的余殃、宿命所決定,或者無因的偶然,徒然在此邪僞因緣的改變上著力,「以真爲僞,以僞爲真」,自然是「不得真利」,而于衆苦之除滅無功。必得「知真爲真,見僞知僞」,從正見正思惟自心與外境入手,由改變觀念而改變言行,才能真正滅除衆苦而得佛法的真實利益。

  此二偈,南傳有一則因緣故事是說到:王舍城的青年優婆提舍與拘律陀,二人向爲知交,有一次在觀人嬉戲之時,突生無常之慨,于是二人相偕離家,師事當時著名的苦行者刪阇耶學習解脫之道。娴熟四吠陀的優婆提舍,在短短的七日之中,即貫通了刪阇耶的教授,而被二百五十弟子尊爲上首。然他內心卻清楚地知道自己實未解脫,而刪阇耶的教法,也不再能滿足他對真理的向往。于是二人便離開了刪阇耶,再度踏上尋求真理之路,彼此還約定:誰先找到通向解脫的正法,一定要毫不保留地告訴對方。

  當時,佛成道未久,就駐錫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一日,優婆提舍在城中巧遇了正在托缽乞食的佛弟子馬勝比丘,見他威儀庠序、行止端嚴,優婆提舍忍不住上前問他師事何人、所學何法。馬勝比丘就對優婆提舍說了佛陀教示的因緣偈:『諸法從緣生,是法緣及盡,我師大聖王,是義如是說。』4優婆提舍一聽,當下悟入,即證預流果。當他把自己與正法的會遇依約告訴拘律陀,並覆誦此因緣偈時,拘律陀也一樣聞言即證預流果。

  既已尋得真理與解脫之道,爲了答報師恩,二人于是歡喜踴躍地去找以前的老師刪阇耶,希望能一起去見佛陀,隨佛修行。然而刪阇耶卻回絕了他們,自認也擁有廣大徒衆的刪阇耶,其實放不下身段來就教于佛陀,他形容自己若再成爲佛陀的弟子,那就如同大口瓶變成小水杯一般,無論如何,內心上都無法平衡。更何況世人多數是愚癡的,有智慧的只是極少數,何不就讓那有智慧的極少數去隨佛修行,而愚癡的大多數人追隨他呢!

  優婆提舍與拘律陀知道師意已決,就帶領了各自的弟子,到竹林精舍去求見佛陀,並且就在佛陀座下出家。拘律陀因爲是目犍利的兒子,所以人家就稱他目犍連;優婆提舍則因母親有一雙如舍利鳥般美麗的眼睛,而被稱爲舍利弗(子)。他們二人出家不久,即先後證得了阿羅漢果,日後並成爲佛陀的雙賢弟子。至于刪阇耶,佛陀說他爲自己的傲慢所害,非但不能見到真理,堅持以非法爲正法的結果,便是永遠漂流于正法門外!

  【北傳】

  13.蓋屋不密 天雨則漏 意不惟行 淫泆爲穿

  14.蓋屋善密 雨則不漏 攝意惟行 淫泆不生

  蓋,音(界)kai3求蓋切

  屋,音(沃)ok4英各切

  雨,音【有】u7英遽切

  漏,音(路)lo7柳度切

  泆,音(佾)it8英直切

  穿,音【川】chhan1出官切

  攝,音【澀】siap4時劫切

  俗音【涅】liap4柳劫切

  俗音【粒】liap8柳蝶切

  【南傳】

  13.如蓋屋不密 必爲雨漏浸 如是不修心 貪欲必漏入

  14.如善密蓋屋 不爲雨漏浸 如是善修心 貪欲不漏入

  浸,音【深】chhim1出金切

  第十叁、十四章,北傳說:如人「蓋屋」而屋頂「不密」實,「天」一下「雨」,水「則」隨罅縫而「漏」入屋中。我們的心「意」亦複如是,假使修行而「不」能善攝意念思「惟」,以至言語身「行」,心也就「爲淫泆」放蕩(「泆」,放縱、放蕩之意)等欲貪乘隙「穿」入(「淫泆爲穿」,乃「爲淫泆穿」之倒裝),而浸染于貪欲煩惱中。

  反之,如人「蓋屋善密」,「雨」水「則不」能「漏」入屋中。同理,修行而能善「攝意」念思「惟」及言語身「行」,因爲「淫泆」放蕩而來的煩惱則「不生」起。

  南傳偈意大抵同于北傳,是說:「如」人「蓋屋不」妥善「密」實,一下起雨,屋中「必爲雨」水「漏」入而「浸」濕。修行亦「如是」,『諸法意先導』5,若「不」從「修心」攝意入手,以至言語身行,則「貪欲」等諸煩惱亦「必」循隙「漏入」,浸染爲患。

  「如」人能「善密蓋屋」,那再大的雨,屋內都能「不爲雨」水「漏」入而「浸」濕。修行亦「如是」啊!若「善」能「修心」攝意,以至言語身行,則「貪欲」等諸煩惱亦「不」致「漏入」吾心,從而造作身口的惡業。

  這二偈,南傳也有一個因緣故事是關于佛陀的異母弟難陀。自佛成道以來,父親淨飯王即不斷派人來勸請佛陀回國說法,但一直到因緣成熟,佛陀才決定率領衆阿羅漢弟子返回迦毗羅衛。可想而知佛陀的重返故國,是如何受到人民與親族的歡迎;然而,佛陀卻再也不是他們昔日的釋迦太子了。如今的佛陀,是以真理普施教化,令一切人都能追隨他的足迹而解脫成聖的大法王。這一次的回國說法,父親淨飯王即在二天之中證得斯陀含果。『親得離塵垢』6,世間哪有比這種報答親恩的方式更殊勝的呢!

  第叁天,是佛陀的異母弟難陀舉行婚禮的日子,佛陀卻特意到難陀的房間去向他化緣;但在將缽交給難陀之後,佛就轉身離開了,迫得難陀只好從後追逐佛陀而去。新娘見此,也連忙焦急地追了出來,大聲呼喊難陀,要他快點回來。可是難陀就這麼一路追著佛陀直來到精舍,並且立即被剃去須發,成爲比丘。非出自內心的意願而竟被剃出家,這在佛弟子之中是罕見的特例。何以如此?這或者是難陀得度的因緣已屆,所以佛陀才施以善巧先行度他出家。也或者是佛陀預見釋迦族的未來(爲琉璃王所滅),而早一步爲善根成熟的親族作了安排。

  然而難陀最初是並不滿意這突如其來的安排的。當僧團隨佛移往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時,難陀心中念念不舍的,卻是未婚妻子臨別的呼喚,以及昔日宮中的種種欲樂享受。相形之下,僧團生活簡直毫無樂趣可言,他渴想還俗,回到過去的一切。

  這樣的心思,怎能瞞過神通、智慧無上的佛陀呢?爲了安住難陀想要還俗的心,佛陀于是運用神通,讓難陀看見忉利天宮比他未婚妻子美過千百倍的天女們,還善巧地承諾難陀:只要他能精進于佛法的修行,就可以娶其中一位天女爲妻。其他比丘知道了佛陀給的承諾,自是不免對難陀嘲諷一番,譏笑他爲了女人修行。難陀受了這樣的刺激,幹脆獨自到僻靜處去精進用功,終而證得了阿羅漢果。

  可偏有不知情的好事比丘會去撥動難陀的心,問一些世俗的問題。難陀說他已不再留戀世俗的一切了,然而這樣的回答並不能滿足那些比丘,他們就又去請示佛陀,難陀所言是否屬實。佛陀于是對這些比丘說:『難陀以前就像是屋頂蓋得不善密的房子,常爲欲望的雨水所穿透;但現在的他,就如屋頂密實的房子,不再爲貪欲煩惱漏穿。因爲他已成離欲阿羅漢,永不再爲欲望所苦,也不再受生死輪回!』佛陀因而再說偈言:

  「如蓋屋不密,必爲雨…

《法句經講記(叁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