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講記(叁十八)▪P2

  ..續本文上一頁漏浸,

  如是不修心,貪欲必漏入。

  如善密蓋屋,不爲雨漏浸,

  如是善修心,貪欲不漏入。」

  【北傳】

  15.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漸迷習非 不覺成惡

  16.賢夫染人 如附香熏 進智習善 行成潔芳

  鄙,音(比)pi2邊己切

  染,一音(冉)jiam2入檢切

  一音jiam7入念切

  臭,音chhiu3出救切

  附,音(負)hu7喜拒切

  熏,音(分)hun1喜君切

  行,音(幸)heng7喜競切

  潔,音(結)kiat4求結切

  芳,音(方)hong1喜公切 

  北傳第十五、十六章,南傳並無與之對應的偈頌,因此僅就此二頌釋義。偈說:「鄙」陋淺薄、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夫」,成年男子之通稱)之浸「染」他「人」,就「如」同人「近臭物」而住,卒將「漸」次「迷」喪其對臭味的敏覺度。「習非」而不以爲非、習惡而不知是惡,其結果即是在不知「不覺」中同流合汙,「成」就自己的「惡」業。

  反之,「賢」明而有智慧、德行的人(「夫」)之浸「染」他「人」,就「如」同人依「附香」物而住,卒將受其「熏」炙,而「進」德修業、增長「智」慧慈悲。「習」一切「善」、斷一切惡,終而陶養心「行」德性,「成」就高「潔芳」香的人格。

  北傳的第十一至十六章,在《法句譬喻經》中記述了釋尊宣說此六偈的因緣如下:

  佛世,在耆阇崛山(即靈鹫山)後,住了七十余戶婆羅門人家,因爲他們宿世的善根福緣成熟,合該得度,所以釋尊就來到這個村落化度他們。當他們見到釋尊的相好光明、世無等倫,不禁油然生起信敬孺慕的心來。釋尊在樹下坐定,就問這些婆羅門梵志說:『你們居住在此山中,曆經幾世?又以何維生?』

  梵志們答言:『我們居此山中,已經叁十幾代,代代皆以農耕畜牧爲業。』

  釋尊聞言,就再問他們:『向來遵奉何種修行方式,以出離生死?』

  梵志們再答:『一向事奉日月水火,隨其時節至誠祭祀。村裏若有人死去,就聚集大小族人,唱偈贊頌他往生梵天,以離生死。』

  釋尊于是告訴諸婆羅門梵志:『平日田作畜牧,祭祀日月水火,死後唱言生天,這些皆非出離生死的方法。即使一生造福、遠過離惡,盡多也只是生到諸天,受用福樂;然而未曾修學智慧,福報享盡,終究是要還墮地獄、餓鬼、畜生叁途。唯有出家學道、修習清淨心行,才能真正獲致煩惱漏盡的寂滅涅槃。』因此,釋尊就爲諸婆羅門梵志宣說了如下的偈頌:

  「以真爲僞,以僞爲真,

  是爲邪計,不得真利。

  知真爲真,見僞知僞,

  是爲正計,必得真利。

  世皆有死,叁界無安,

  諸天雖樂,福盡亦喪。

  觀諸世間,無生不終,

  欲離生死,當行道真。」

  這些婆羅門聽了釋尊的開示,紛紛表明願意隨佛出家,成爲佛的出家弟子。在得到釋尊一句『善來比丘』的認可之後,這七十余婆羅門梵志即自剃須發,成爲僧團的新成員。

  釋尊于是帶領他們一起返回精舍去;但是才來到半途,這群新剃比丘就因顧戀俗世的生活與在家的妻兒,而心生退意。加上又逢天雨,一時找不到避雨的處所,更讓慘淡的愁緒伺機發酵。度化衆生永有無邊善巧的釋尊,于是就在路邊幻化了數十間的屋舍,好讓一行人入內避雨。衆比丘正暗自慶幸得了歇腳處可以避雨,豈知屋內竟然漏水!釋尊這才借機教育他們而說偈言:

  「蓋屋不密,天雨則漏,

  意不惟行,淫泆爲穿。

  蓋屋善密,雨則不漏,

  攝意惟行,淫泆不生。」

  這七十余位比丘聽聞此偈,雖然強自精進,但內心上卻仍難以擺脫暗昧煩悶。雨停之後,一行人重行上路,見地上有被棄的舊紙,釋尊就命比丘將它拾起,然後問他們:『這是什麼樣的一張紙?』

  諸比丘敬答:『這應是一張裹過香物的紙吧!現在雖然被丟棄在這裏,但仍隱約聞得到它所散發的余香呢!』

  釋尊沒再開示什麼,就領著衆比丘繼續前行。不久,又見地上有一截斷棄的繩索,就要比丘再去拾取過來,看是什麼樣的繩索?

  比丘們回禀釋尊說:『這一截繩索散發出濃濃的腥臭味,想來該是系魚的繩索吧!』

  釋尊這時才告誡諸比丘說:『不論是人、是物,本無一定的自性,全憑因緣熏習而成罪福染淨。親近有智慧、修養的賢明之士,久而久之,自己的智慧、修養與人格,也會有所增益。而與愚暗、心思不正的朋友爲伍,久而久之,也會隨其造惡而遭受罪殃。就譬如這舊紙與斷索,近香則芳,系魚則腥臭,但因漸染其習而不自覺知的緣故啊!』于是便說偈言: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

  漸迷習非,不覺成惡。

  賢夫染人,如附香熏,

  進智習善,行成潔芳。」

  衆比丘再聞此偈,對于家庭欲愛之爲穢惡淵薮、世俗妻兒之爲身心桎棝,才有了更深一層的體認。家,固然是溫暖的,可是爲了男女財物的相互系屬與占有,卻往往造作諸多的罪惡,所以出家修道要先離去這一重羁絆障礙。七十比丘因而對自己的出家修道生起堅定的信念,在隨釋尊返回精舍後,遂各自攝心修行,終得滌盡諸漏,證阿羅漢果。

  ※※※※※

  『人是習慣的奴隸』,這不單說明了個人的行爲軌迹,也說明了個人對自對他、對事對境的一種認知軌迹。所以成爲軌迹,乃因其有脈絡可尋,而且成爲模式──一種思考模式、行爲模式,或者表達模式、溝通模式……,而對外代表個人的一切。

  形成此等模式,或因刻意的學習,或因習焉不察,于是在久熏成習之下,終于習以成性,成了個人與衆不同的標記。所以學習的對象很重要,學習的環境也很重要,無怪乎釋尊會告誡諸比丘說:「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漸迷習非,不覺成惡。賢夫染人,如附香熏,進智習善,行成潔芳。」與此相呼應的,孔子也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7荀子則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8

  由上所引,吾人當深自警惕:所以久熏成習、習以成性的關鍵,全來自于不覺。因爲不覺,所以從一點一滴的滲透、浸染,終于到達全面地被同化!但是一般人並不容易覺知到這樣的危機,而多是人雲亦雲,或隨自己的好惡、利害來抉擇一切、建立一切。

  對于自己所好者,或與己有利者的一切(觀念、言論、行爲),盡可以全盤的接受或予合理化;然對于所惡者,或與己利相沖突者的一切(觀念、言論、行爲),卻抱持高度的質疑或根本給以否定。于是所好者、與己有利者的一切,都被歸爲正確、合理,反之則不正確、不合理,而全然不問是非曲直爲何。這來自個人好惡與先入爲主的成見,不也是另外一種可怕的熏染嗎!而大多數的我們,渾然不覺其惡!就是因爲這樣的不覺,所以我們一點一滴地流失自己最淳樸可喜的真與善。但願在佛法的修學中,我們也能一點一滴地發現自己知見上的、性格上的盲點,並且勇于面對、突破,那末,「知真爲真,見僞知僞」,雖不中,亦不遠矣!(待續)

  【注釋】:

  1.《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佛遺教經》)(大正12.1112上)。

  2.印順導師,《佛法概論》(新版),頁10。

  3.《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四(大正30.475中)原文:『我能觀苦真實是苦,我能觀集真實是集,我能觀滅真實是滅,我能觀道真實是道。』

  4.《大智度論》〈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第二十九〉卷第十八(大正25.192中)。

  5.本品南傳第一、二章。

  6.語出蓮池大師七筆勾。

  7.《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

  8.《荀子.勸學篇》。

  

《法句經講記(叁十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