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漏浸,
如是不修心,贪欲必漏入。
如善密盖屋,不为雨漏浸,
如是善修心,贪欲不漏入。」
【北传】
15.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渐迷习非 不觉成恶
16.贤夫染人 如附香熏 进智习善 行成洁芳
鄙,音(比)pi2边己切
染,一音(冉)jiam2入检切
一音jiam7入念切
臭,音chhiu3出救切
附,音(负)hu7喜拒切
熏,音(分)hun1喜君切
行,音(幸)heng7喜竞切
洁,音(结)kiat4求结切
芳,音(方)hong1喜公切
北传第十五、十六章,南传并无与之对应的偈颂,因此仅就此二颂释义。偈说:「鄙」陋浅薄、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夫」,成年男子之通称)之浸「染」他「人」,就「如」同人「近臭物」而住,卒将「渐」次「迷」丧其对臭味的敏觉度。「习非」而不以为非、习恶而不知是恶,其结果即是在不知「不觉」中同流合污,「成」就自己的「恶」业。
反之,「贤」明而有智慧、德行的人(「夫」)之浸「染」他「人」,就「如」同人依「附香」物而住,卒将受其「熏」炙,而「进」德修业、增长「智」慧慈悲。「习」一切「善」、断一切恶,终而陶养心「行」德性,「成」就高「洁芳」香的人格。
北传的第十一至十六章,在《法句譬喻经》中记述了释尊宣说此六偈的因缘如下:
佛世,在耆阇崛山(即灵鹫山)后,住了七十余户婆罗门人家,因为他们宿世的善根福缘成熟,合该得度,所以释尊就来到这个村落化度他们。当他们见到释尊的相好光明、世无等伦,不禁油然生起信敬孺慕的心来。释尊在树下坐定,就问这些婆罗门梵志说:『你们居住在此山中,历经几世?又以何维生?』
梵志们答言:『我们居此山中,已经三十几代,代代皆以农耕畜牧为业。』
释尊闻言,就再问他们:『向来遵奉何种修行方式,以出离生死?』
梵志们再答:『一向事奉日月水火,随其时节至诚祭祀。村里若有人死去,就聚集大小族人,唱偈赞颂他往生梵天,以离生死。』
释尊于是告诉诸婆罗门梵志:『平日田作畜牧,祭祀日月水火,死后唱言生天,这些皆非出离生死的方法。即使一生造福、远过离恶,尽多也只是生到诸天,受用福乐;然而未曾修学智慧,福报享尽,终究是要还堕地狱、饿鬼、畜生三途。唯有出家学道、修习清净心行,才能真正获致烦恼漏尽的寂灭涅槃。』因此,释尊就为诸婆罗门梵志宣说了如下的偈颂:
「以真为伪,以伪为真,
是为邪计,不得真利。
知真为真,见伪知伪,
是为正计,必得真利。
世皆有死,三界无安,
诸天虽乐,福尽亦丧。
观诸世间,无生不终,
欲离生死,当行道真。」
这些婆罗门听了释尊的开示,纷纷表明愿意随佛出家,成为佛的出家弟子。在得到释尊一句『善来比丘』的认可之后,这七十余婆罗门梵志即自剃须发,成为僧团的新成员。
释尊于是带领他们一起返回精舍去;但是才来到半途,这群新剃比丘就因顾恋俗世的生活与在家的妻儿,而心生退意。加上又逢天雨,一时找不到避雨的处所,更让惨淡的愁绪伺机发酵。度化众生永有无边善巧的释尊,于是就在路边幻化了数十间的屋舍,好让一行人入内避雨。众比丘正暗自庆幸得了歇脚处可以避雨,岂知屋内竟然漏水!释尊这才借机教育他们而说偈言:
「盖屋不密,天雨则漏,
意不惟行,淫泆为穿。
盖屋善密,雨则不漏,
摄意惟行,淫泆不生。」
这七十余位比丘听闻此偈,虽然强自精进,但内心上却仍难以摆脱暗昧烦闷。雨停之后,一行人重行上路,见地上有被弃的旧纸,释尊就命比丘将它拾起,然后问他们:『这是什么样的一张纸?』
诸比丘敬答:『这应是一张裹过香物的纸吧!现在虽然被丢弃在这里,但仍隐约闻得到它所散发的余香呢!』
释尊没再开示什么,就领着众比丘继续前行。不久,又见地上有一截断弃的绳索,就要比丘再去拾取过来,看是什么样的绳索?
比丘们回禀释尊说:『这一截绳索散发出浓浓的腥臭味,想来该是系鱼的绳索吧!』
释尊这时才告诫诸比丘说:『不论是人、是物,本无一定的自性,全凭因缘熏习而成罪福染净。亲近有智慧、修养的贤明之士,久而久之,自己的智慧、修养与人格,也会有所增益。而与愚暗、心思不正的朋友为伍,久而久之,也会随其造恶而遭受罪殃。就譬如这旧纸与断索,近香则芳,系鱼则腥臭,但因渐染其习而不自觉知的缘故啊!』于是便说偈言: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
渐迷习非,不觉成恶。
贤夫染人,如附香熏,
进智习善,行成洁芳。」
众比丘再闻此偈,对于家庭欲爱之为秽恶渊薮、世俗妻儿之为身心桎棝,才有了更深一层的体认。家,固然是温暖的,可是为了男女财物的相互系属与占有,却往往造作诸多的罪恶,所以出家修道要先离去这一重羁绊障碍。七十比丘因而对自己的出家修道生起坚定的信念,在随释尊返回精舍后,遂各自摄心修行,终得涤尽诸漏,证阿罗汉果。
※※※※※
『人是习惯的奴隶』,这不单说明了个人的行为轨迹,也说明了个人对自对他、对事对境的一种认知轨迹。所以成为轨迹,乃因其有脉络可寻,而且成为模式──一种思考模式、行为模式,或者表达模式、沟通模式……,而对外代表个人的一切。
形成此等模式,或因刻意的学习,或因习焉不察,于是在久熏成习之下,终于习以成性,成了个人与众不同的标记。所以学习的对象很重要,学习的环境也很重要,无怪乎释尊会告诫诸比丘说:「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成恶。贤夫染人,如附香熏,进智习善,行成洁芳。」与此相呼应的,孔子也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7荀子则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8
由上所引,吾人当深自警惕:所以久熏成习、习以成性的关键,全来自于不觉。因为不觉,所以从一点一滴的渗透、浸染,终于到达全面地被同化!但是一般人并不容易觉知到这样的危机,而多是人云亦云,或随自己的好恶、利害来抉择一切、建立一切。
对于自己所好者,或与己有利者的一切(观念、言论、行为),尽可以全盘的接受或予合理化;然对于所恶者,或与己利相冲突者的一切(观念、言论、行为),却抱持高度的质疑或根本给以否定。于是所好者、与己有利者的一切,都被归为正确、合理,反之则不正确、不合理,而全然不问是非曲直为何。这来自个人好恶与先入为主的成见,不也是另外一种可怕的熏染吗!而大多数的我们,浑然不觉其恶!就是因为这样的不觉,所以我们一点一滴地流失自己最淳朴可喜的真与善。但愿在佛法的修学中,我们也能一点一滴地发现自己知见上的、性格上的盲点,并且勇于面对、突破,那末,「知真为真,见伪知伪」,虽不中,亦不远矣!(待续)
【注释】:
1.《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佛遗教经》)(大正12.1112上)。
2.印顺导师,《佛法概论》(新版),页10。
3.《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大正30.475中)原文:『我能观苦真实是苦,我能观集真实是集,我能观灭真实是灭,我能观道真实是道。』
4.《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第二十九〉卷第十八(大正25.192中)。
5.本品南传第一、二章。
6.语出莲池大师七笔勾。
7.《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8.《荀子.劝学篇》。
《法句经讲记(三十八)》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