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講記(四十四)▪P2

  ..續本文上一頁該是這故事所透出的意涵與啓發,而不是校量人物的高下是非。

  ※ ※ ※ ※ ※

  生死輪回之迷,是每一個凡夫都同樣感興趣而希望能解開的,尤其當人面對逆境、逆緣而不可解時,更容易産生了知過去生宿因宿緣的沖動,以求對現世所遭遇的一切,有合理的解釋。這所以《前世今生》這本書一出版,即造成轟動,而且只要宣稱可以看前世因果的,不管他是江湖郎中或什麼都好,必定不乏趨之若鹜的人潮。

  衆生真的是愚癡啊!我常常說:你這輩子欠人家錢,即使你知道你的前世是皇帝或富翁,都改變不了你這輩子還不出錢的事實,所以,知道前生前世又如何?又有什麼意義呢?況且,關于前世的一切說法,根本是無法證明的,你盡管選擇相信,或將信將疑,然後任憑這些毫無根據的說法,將你的現生搞到亂七八糟!或者,你也可以幹脆想都不要想去了解前生前世,就好好地爲現生而活!

  記得我的國文老師說過,我們幸好是沒有神通呢!萬一有了神通,知道你的另一半是你前世的仇敵、你的同事過去生是你的冤家對頭,試問:你要如何與他再共同生活或共事下去?所以盡管阿羅漢可以知道自己與衆生的過去與未來,但佛陀從不允許他們以神通來度衆(目犍連與蓮華色比丘尼例外),這是饒富深義的。在煩惱尚未斷盡、智慧尚未生起之際,凡夫還是本本分分地以此煩惱身來修學佛法,以法爲鏡來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與所面對的問題,然後學習用佛法──聖者的智慧,來化解這些問題。

  【北傳】

  9.居亂而身正 彼爲獨覺悟 是力過師子 棄惡爲大智

  過,音(告)k 3求告切

  【南傳】

  29.放逸中無逸 如衆睡獨醒 智者如駿馳 驽骀所不及

  睡,音(瑞)sui7時跪切

  醒,音(省)seng2時景切

  駿,音(俊)tsun3精棍切

  馳,音(池)ti5地祈切

  驽,一音(樓)lo5柳【糊】切

  一音(奴)no5

  骀,音(臺)tai5地孩切

  這一偈,北傳說:「居」處在行爲乖「亂」、不自檢點的人群之中,「而」能言語、「身」行良善「正」直,意念不偏邪,如此之人(「彼」,指「居亂而身正」之人)「爲」不覺者之中,能「獨」自「覺悟」之人。這種自我醒覺、自我克製的「力」量(「是力」,指自覺力),甚至大「過」百獸之王的「師子」(即獅子)。獅子能令群獸臣服,其力當然甚大;但能自覺、自省之人,能調伏內心的煩惱、「棄」除罪「惡」的言行,其力當更甚于彼。只要他持之以恒、精進力行,終能成「爲」超越世間凡俗的「大智」之人。

  相對應的南傳廿九偈則一目了然,偈說:于「放逸」人「中無」放「逸」,猶「如衆」人皆「睡」而「獨」自「醒」覺。「智者」恰「如」良種「駿」馬疾「馳」在前,勇猛精進、斷惡修善,乃「驽骀」劣馬(「驽」、「骀」,皆劣馬,以喻庸才)一般的愚癡凡夫望塵「所不及」。

  這一偈,南傳也有一個因緣故事,題爲『修行的目的』。這是說有二位比丘自從佛陀授以修觀的主題之後,就到森林裏的一處精舍去禅修。其中一位比丘心不在焉,只知窩在火堆旁取暖、和年輕沙彌聊天,而未依佛陀初、後夜經行坐禅(誦經)、中夜休息的教示修行。另一位比丘則謹遵佛言,依教奉行;由于他時時保持正念現前,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夏安居結束後,二位比丘回到佛陀座前,向佛頂禮問訊。當佛陀問起他們安居的情況,這位心不在焉又放逸的比丘,就搶先告狀,說另一位比丘只知睡覺、躺著休息,浪費時間而不知修行。佛陀就問他:『那你自己呢?』他回答說,自己除了初夜待在火堆旁取暖外,整夜都沒睡。然而這些話豈能瞞得了佛陀呢?對于弟子們修行的情況,佛陀是再清楚不過了,于是佛陀就對這位放逸的比丘說:『明明是你自己懈怠不用功,卻說別人放逸不精進;明明別人精進用功、正念現前,你卻想象是自己這樣。你就像匹羸弱的劣馬,散散漫漫地,不知何時才能抵達解脫的目標;而你的同參道友則似勇健的駿馬,往解脫生死的目標疾馳。』因而,佛陀說此偈言:「放逸中無逸,如衆睡獨醒,

  智者如駿馳,驽骀所不及。」

  ※ ※ ※ ※ ※

  凡夫的通病大抵就是如此,既看不清楚自己,又看不清楚別人,而總是在自己想象的意境中,建構對人對事的看法。只要是良善的、真確的、美好的,那都是我;而一切不善的、醜陋的過惡,都是別人。我們所在意的,往往不是自己的修行,不是自己的優點擴充了沒有,缺點改正了沒有,習氣淨除了沒有?卻將所有的心思與目光的焦點都專注在注意別人、觀察別人(的過惡),而不是觀察自己、提升自己,這樣的修行是有很大問題的。所以學佛的第一步,我一再強調是認識自己,認清楚自己的身分、角色與責任,時時內觀、內省,並爲自己的言行徹底地負責!

  偈中說:「棄惡爲大智」,能夠認識自己潛藏的或表顯的惡心惡行,是一個層次;認識了,又能面對自己的惡心惡行,真心誠意地悔過不再犯,是另一個層次;看到別人的惡心惡行,非但未因此受惡報,眼前還名利雙收、風光得很,而自己卻能不爲所動,堅持不同流合汙,這是又一個層次。有智慧的人,他時時刻刻都保持清醒,處逆境時,清醒地覺知自己;處順境時,他同樣清醒地覺知自己。一般凡夫則是在順境時,糊裏糊塗、得意忘形;逢逆境時,則憂忿懊惱、恨天怨地。愚智之別,在順逆境界當前,表露無遺!

  【北傳】

  10.睡眠重若山 癡冥爲所蔽 安臥不計苦 是以常受胎

  睡,音(瑞)sui7時跪切

  眠,音(棉)bian5文幹切

  重,音(仲)tiong7時共切

  癡,音(黐)thi1他姬切

  冥,音(明)beng5文擎切

  蔽,音【爸】pe7邊地切

  臥,音(悟)ngo7

  這一偈,南傳並沒有相對應的偈頌,所以僅就北傳釋義。偈說:對「睡眠」之看「重」,「若」如「山」之難以撼動,其心必常「爲」「癡」暗「冥」昧「所」障「蔽」(「癡冥爲所蔽」乃「爲癡冥所蔽」之倒裝),而難得見到智慧光明。彼因「安臥」在床,時常處在睡眠惛沈狀態,而「不」思量「計」度出離生死輪回之「苦」,「是以」要一生又一生「常」在生死中「受胎」,無有出期。(待續)

  

《法句經講記(四十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