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講記(四十五)▪P2

  ..續本文上一頁集福德資糧,「無」放「逸」之「人」現生更常爲人「所贊」歎;反之,「放逸」之人不但爲自己的現生及來世招集罪殃,現生更「爲人」所「诃」責鄙棄。

  【北傳】

  13.比丘謹慎樂 放逸多憂變 诤小致大 積惡入火焚

  樂,音(鹿)lok8柳鹿切

  逸,音(佾)it8英直切

  ,音(骞)khian1去堅切

  小,音( )siau2時矯切

  大,音(代)tai7地害切

  火,音(夥)hon2喜古切

  焚,音(魂)hun5喜群切

  14.守戒福致善 犯戒有懼心 能斷叁界漏 此乃近泥洹

  懼,一音(具)ku7求遽切

  一音【臼】khu7去【舅】切

  斷,音(緞)toan7地倦切

  漏,音(路)lo7柳度切

  泥,一音(奶)ne7奴低切

  一音(尼)ni5

  洹,音(凡)hoan5喜權切

  【南傳】

  31.樂不放逸比丘 或者懼見放逸 猶如猛火炎炎 燒去大結小結

  樂,音【藕】ngau7義效切

  燒,音(消)siau1時嬌切

  32.樂不放逸比丘 或者懼見放逸 彼已鄰近涅槃 必定不易墮落

  彼,音(比)pi2邊己切

  易,音(異)i7英忌切

  墮,音(道)t 7地賀切

  落,音(鹿)lok8柳鹿切

  北傳十叁~十八章,是釋尊在同一因緣下宣說的,但因其中僅有十叁、十四兩章,有南傳偈頌與之對應,所以先解說此二章。此二章,南北傳顯著不同的是,北傳一由正面、一由負面來比較不放逸與放逸之功過,南傳則皆由正面的不放逸來述說其利,所以在解釋上不取對應義來說。以下即分別釋義:

  北傳十叁、十四章說:隨佛出家修行的「比丘」(、比丘尼及在家學佛的優婆塞、優婆夷),如能「謹慎」密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不爲追求感官的短暫快樂而造惡,必能離煩惱而得真正的安「樂」。若如世俗人一樣,「放逸」自己的貪、瞋、癡去競逐五欲,終將迷失在欲樂中而「多憂」惱罪「 」(「 」,同『愆』,罪過也)。因爲放逸的心恰如脫缰之野馬,一發難可收拾。在煩惱小小現起時,若能製而不隨,那還不致發展成什麼大過惡;一旦放逸成性,即改「變」煩惱(「诤」,此處應作煩惱的別名解,如:無诤阿羅漢)的強度,由「小」煩惱、小放逸,以「致」熏習成「大」煩惱、大放逸而不自覺知,甚至爲此造作「積」集衆多的「惡」業,現生即如「入」地獄爲「火」所「焚」一樣,活在熾盛的熱惱中,不得自在。

  相反地,若能持「守戒」行德行,遠罪興「福」、「致」力修「善」,對違「犯戒」行德行「有」畏「懼」戒慎的「心」,則其人定能密護諸根不放逸,使所思、所言、所行不偏邪。如再依佛說的叁學八正道修學,來日必「能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的煩惱「漏」(「漏」即煩惱的別名)、究竟苦邊,「此乃」貼「近」親證「泥洹」(涅槃)的修行方法。

  南傳叁一偈說:愛好(「樂」,愛好)「不放逸」的「比丘」,「或者」畏「懼見」到自己因「放逸」造惡而墮落,所以他便精進地止惡、行善、清淨自心,運用灼熱「猶如猛火炎炎」的智慧,「燒去」大大小小的煩惱結(「大結小結」,結乃煩惱的別名)。

  這一偈,南傳有一則因緣故事是說到:有一位比丘,在得到佛陀所指定修習的禅觀主題之後,就到森林裏去禅修。雖然他努力地修持,不過進展卻不大,于是他滿心挫折地准備回祇樹給孤獨園,請求佛陀爲他的修行指點迷津。在路上,碰巧遇上一場大火,他便跑上山去觀察火勢。看著火勢迅速地蔓延,他忽然體悟到:能洞見真理的智慧,也如這熊熊的烈火,能燒去一切大大小小的煩惱束縛。

  佛陀知道這名比丘得度的因緣已屆,所以就放光出現在比丘面前,慈示他說:『你現在的思考方向是正確的,盡管繼續努力吧!就如猛火燒去一切障礙,時時系念正法、憶持對治的比丘,也將解除所有的煩惱束縛。』比丘聽完佛陀的開示,再于定中憶念思惟其中的道理,不久即證了阿羅漢果。

  南傳叁二偈說:愛好(「樂」)「不放逸」的「比丘」,「或者」畏「懼見」到自己因「放逸」造惡而墮落,所以他便精進修行,勇于止惡、行善、淨心,向貪、瞋、癡等煩惱永滅的目標前進。一個堅持自我不放逸者──「彼」人其實「已鄰近涅槃」,因爲他「必定不」會再如放逸的人那樣容「易」造惡而「墮落」。

  這一偈同樣有一則因緣故事,名『知足的比丘』。故事的主人翁尼珈瑪西提舍,他出生在舍衛城附近的一個小村莊,並且在那裏長大。出家以後,他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他不參加波斯匿王與給孤獨長者舉辦的布施大會,也盡量避免參加大型的慶典、儀式,而只是到故鄉的村子去托缽,隨緣接受親友或村民的供養。

  但他這一托缽的習慣逐漸受到議論,有人指責他只接近親人,而不與其他人結緣。當然,很快地就有比丘去向佛陀告狀,佛陀于是藉此機會召尼珈瑪西提舍前來,讓他自己向大衆解釋清楚。他說他雖然常回故鄉化緣,但並不是爲了向親友乞得可口的食物,相反地,不管食物可口與否,只要足夠了,他便離開。聽完他的說明,佛陀就當著其他比丘的面稱贊他,並且告誡諸比丘:少欲知足的生活,才符合一切聖者的教誨,所有比丘都應向尼珈瑪西提舍學習。

  接著,佛陀又講了一個鹦鹉王的故事:鹦鹉王原本與衆多的子民,住在恒河邊的無花果樹林裏。後來,無花果全被吃光了,所有鹦鹉也就離開了樹林,到別處去覓食,只有鹦鹉王留了下來。不管吃的是嫩芽、葉子或樹皮,只要可以填飽肚子,它都很滿足,並且心存感恩。

  帝釋天知道這件事以後,就想來試試鹦鹉王的德行。他先運用神通使無花果樹枯萎,再與王後變成了鵝,來到無花果林。見到了鹦鹉王,帝釋就問它:何以不離開年邁、枯萎,再也長不出大量果實的無花果樹呢?鹦鹉王回答說:『我沒有離開,是出于感恩的心,只要還有一點食物可以維持生命的基本需求,我就不會背棄這片曾經養育我的樹林!』帝釋天聽了,大受感動,就現出他真正的身分,並且從恒河取水,灑在無花果樹上,讓它們回複生機。

  (待續)

  【注釋】:

  1.《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六一九經(大正2.173中)。

  2.請參見《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上座編著,周金言譯,頁90。

  

《法句經講記(四十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