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集福德资粮,「无」放「逸」之「人」现生更常为人「所赞」叹;反之,「放逸」之人不但为自己的现生及来世招集罪殃,现生更「为人」所「诃」责鄙弃。
【北传】
13.比丘谨慎乐 放逸多忧变 诤小致大 积恶入火焚
乐,音(鹿)lok8柳鹿切
逸,音(佾)it8英直切
,音(骞)khian1去坚切
小,音( )siau2时矫切
大,音(代)tai7地害切
火,音(伙)hon2喜古切
焚,音(魂)hun5喜群切
14.守戒福致善 犯戒有惧心 能断三界漏 此乃近泥洹
惧,一音(具)ku7求遽切
一音【臼】khu7去【舅】切
断,音(缎)toan7地倦切
漏,音(路)lo7柳度切
泥,一音(奶)ne7奴低切
一音(尼)ni5
洹,音(凡)hoan5喜权切
【南传】
31.乐不放逸比丘 或者惧见放逸 犹如猛火炎炎 烧去大结小结
乐,音【藕】ngau7义效切
烧,音(消)siau1时娇切
32.乐不放逸比丘 或者惧见放逸 彼已邻近涅槃 必定不易堕落
彼,音(比)pi2边己切
易,音(异)i7英忌切
堕,音(道)t 7地贺切
落,音(鹿)lok8柳鹿切
北传十三~十八章,是释尊在同一因缘下宣说的,但因其中仅有十三、十四两章,有南传偈颂与之对应,所以先解说此二章。此二章,南北传显著不同的是,北传一由正面、一由负面来比较不放逸与放逸之功过,南传则皆由正面的不放逸来述说其利,所以在解释上不取对应义来说。以下即分别释义:
北传十三、十四章说:随佛出家修行的「比丘」(、比丘尼及在家学佛的优婆塞、优婆夷),如能「谨慎」密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不为追求感官的短暂快乐而造恶,必能离烦恼而得真正的安「乐」。若如世俗人一样,「放逸」自己的贪、瞋、痴去竞逐五欲,终将迷失在欲乐中而「多忧」恼罪「 」(「 」,同『愆』,罪过也)。因为放逸的心恰如脱缰之野马,一发难可收拾。在烦恼小小现起时,若能制而不随,那还不致发展成什么大过恶;一旦放逸成性,即改「变」烦恼(「诤」,此处应作烦恼的别名解,如:无诤阿罗汉)的强度,由「小」烦恼、小放逸,以「致」熏习成「大」烦恼、大放逸而不自觉知,甚至为此造作「积」集众多的「恶」业,现生即如「入」地狱为「火」所「焚」一样,活在炽盛的热恼中,不得自在。
相反地,若能持「守戒」行德行,远罪兴「福」、「致」力修「善」,对违「犯戒」行德行「有」畏「惧」戒慎的「心」,则其人定能密护诸根不放逸,使所思、所言、所行不偏邪。如再依佛说的三学八正道修学,来日必「能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烦恼「漏」(「漏」即烦恼的别名)、究竟苦边,「此乃」贴「近」亲证「泥洹」(涅槃)的修行方法。
南传三一偈说:爱好(「乐」,爱好)「不放逸」的「比丘」,「或者」畏「惧见」到自己因「放逸」造恶而堕落,所以他便精进地止恶、行善、清净自心,运用灼热「犹如猛火炎炎」的智慧,「烧去」大大小小的烦恼结(「大结小结」,结乃烦恼的别名)。
这一偈,南传有一则因缘故事是说到:有一位比丘,在得到佛陀所指定修习的禅观主题之后,就到森林里去禅修。虽然他努力地修持,不过进展却不大,于是他满心挫折地准备回祇树给孤独园,请求佛陀为他的修行指点迷津。在路上,碰巧遇上一场大火,他便跑上山去观察火势。看着火势迅速地蔓延,他忽然体悟到:能洞见真理的智慧,也如这熊熊的烈火,能烧去一切大大小小的烦恼束缚。
佛陀知道这名比丘得度的因缘已届,所以就放光出现在比丘面前,慈示他说:『你现在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尽管继续努力吧!就如猛火烧去一切障碍,时时系念正法、忆持对治的比丘,也将解除所有的烦恼束缚。』比丘听完佛陀的开示,再于定中忆念思惟其中的道理,不久即证了阿罗汉果。
南传三二偈说:爱好(「乐」)「不放逸」的「比丘」,「或者」畏「惧见」到自己因「放逸」造恶而堕落,所以他便精进修行,勇于止恶、行善、净心,向贪、瞋、痴等烦恼永灭的目标前进。一个坚持自我不放逸者──「彼」人其实「已邻近涅槃」,因为他「必定不」会再如放逸的人那样容「易」造恶而「堕落」。
这一偈同样有一则因缘故事,名『知足的比丘』。故事的主人翁尼珈玛西提舍,他出生在舍卫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并且在那里长大。出家以后,他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他不参加波斯匿王与给孤独长者举办的布施大会,也尽量避免参加大型的庆典、仪式,而只是到故乡的村子去托钵,随缘接受亲友或村民的供养。
但他这一托钵的习惯逐渐受到议论,有人指责他只接近亲人,而不与其他人结缘。当然,很快地就有比丘去向佛陀告状,佛陀于是藉此机会召尼珈玛西提舍前来,让他自己向大众解释清楚。他说他虽然常回故乡化缘,但并不是为了向亲友乞得可口的食物,相反地,不管食物可口与否,只要足够了,他便离开。听完他的说明,佛陀就当着其他比丘的面称赞他,并且告诫诸比丘:少欲知足的生活,才符合一切圣者的教诲,所有比丘都应向尼珈玛西提舍学习。
接着,佛陀又讲了一个鹦鹉王的故事:鹦鹉王原本与众多的子民,住在恒河边的无花果树林里。后来,无花果全被吃光了,所有鹦鹉也就离开了树林,到别处去觅食,只有鹦鹉王留了下来。不管吃的是嫩芽、叶子或树皮,只要可以填饱肚子,它都很满足,并且心存感恩。
帝释天知道这件事以后,就想来试试鹦鹉王的德行。他先运用神通使无花果树枯萎,再与王后变成了鹅,来到无花果林。见到了鹦鹉王,帝释就问它:何以不离开年迈、枯萎,再也长不出大量果实的无花果树呢?鹦鹉王回答说:『我没有离开,是出于感恩的心,只要还有一点食物可以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我就不会背弃这片曾经养育我的树林!』帝释天听了,大受感动,就现出他真正的身分,并且从恒河取水,洒在无花果树上,让它们回复生机。
(待续)
【注释】:
1.《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一九经(大正2.173中)。
2.请参见《法句经/故事集》,达摩难陀上座编着,周金言译,页90。
《法句经讲记(四十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