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這個呢,第一要通達無我,要離一切相做功德。不好從相分做,一定要從心性做;即不好從儀式做工夫,要從心性上做工夫。以通達無我,以無所得,真實修心,即可荷擔如來無上正等正覺。這完全講離一切相,不好從形式、儀軌做工夫,完全撇開相,由相入性。因爲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這個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樣講的。所以講法應從歸納講,若從歸納講,講一、兩句話,將要點講講,大衆一明白,就可以成就了。所以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不需經典的,只需師父提出要點,大衆一悟就得了。現在本宗是代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來講,所以從簡講,是從歸納講,不是從演繹講。怎樣是歸納講?怎樣是演繹講呢?歸納只是將精華點點睛就得了,一套經講幾句話,就可以講完了。如果是從演繹來講,將能演得講一年都講不完,這是演繹講。若從歸納講,大衆聽一、兩句,一悟就可以成就了;但是演繹的講法,你聽一百年,你都沒法子悟。
““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段很要緊。凡是修行人遇到逆境,遇到爲人輕賤,或者遇到病,或者遇到種種不如意的事,其實就是這些事,消滅宿世罪業,使你快快成佛。從前我們有一位師兄問師父(諾那祖師)說:“念經“順”是怎樣?“逆”是怎樣呢?”“如果念經遇到順境,愈念經愈發達。這個是大衆前世因果熟,善因熟了,所以今世念佛修行,樣樣如意。但是成佛在順境中修行,成佛成得慢一點。如果大衆念佛遇到順境,不好歡喜;遇到逆境,也不要悲哀。”那麼再次問師父:“愈念愈衰,怎麼樣呢?”師父說:“你不要悲哀。愈念愈衰的人呢,愈念,他的業障愈消得快,成佛也快。凡是即身成佛的人,都是盡此一報身來成就的。凡是愈念愈遇逆境,這個人是一生成功;愈念愈遇順境的人,這個人多生成功。所以遇到順境,也不好歡喜;遇到逆境,也不要悲哀。”所以念佛遇到逆境反而便宜,大衆要知道。所以大衆遇到順境,不要喜歡;遇到逆境,也不要悲哀。實在遇到逆境,成佛反而便宜一點。大衆要醒覺,不要遇到逆境退轉。從前有個和尚修行得好,也好誠心。修行一下,就瞎了;再修行一下,跛了一只腳;再修行一下,跌入井死了。這個和尚爲什麼受這麼多難呢?以爲佛不靈,實在佛不知有多靈。因爲這個和尚應該這一世人要瞎了眼,第二世跛足,第叁世落入井死,他一世受完叁世報應,變成這世成功,實在反而便宜了。所以以俗眼看,與佛眼看,是兩個樣的。大衆最要緊要明了。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于未來(原文爲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未來(原文爲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此段要大衆離一切相,不要以種種供養功德爲大,來來去去要大衆修心。由修心養性,則有無量無邊功德。一切形相供養,好像:拜拜、念誦、拜忏、念佛,那些從相分做工夫,都是同佛結緣,不能夠明心見性。如果從性分來講呢,就可以一彈指間成佛的,因爲往生西方極樂世果,是入西方……是阿彌陀佛開個化城,即是變化個幼稚園,使大衆進去念書,但這是起點,不是終點。帶業往生是起點,明心見性是終點,所以大衆要明白。其實明心見性是終點都沒究竟,還沒到究竟的終點,明心見性只是終點的初步;還要由明心見性,見了性之後證實相、證法身,然後才到究竟涅槃的地方。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修行?]””
此處漏了“雲何修行”,很要緊。
““[雲何應住?雲何修行?]雲何攝(原文爲降)伏其心?””
如何是“雲何應住”呢?英文呢,是Fix your mind。“雲何修行”呢?是Purify your mind。“攝伏其心”呢?是Control your mind。如果用英文來講,可以譯得清清楚楚。大衆清楚了嗎?一個應住心,Fix your mind。那個修行呢?Purify your mind。那個攝伏其心呢?Control your mind。大衆就是不能攝伏其心,大衆的心、的精神,爲外境所吸,物質支配精神,大衆心取了境了,心爲境奪,這個是物質支配精神;現在佛法是精神支配物質,心不爲境奪。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這個是常心,記住方才講過廣大心、第一心、常心、不顛倒心,四個心是金剛經主要的精華。可惜大衆以前講經,都是字面解字面,你解了一萬年,字面解字面,與金剛經不相應的;你一明白這四個心呢,就相應了。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這個不顛倒心,不好顛倒。有幾種顛倒?四相的顛倒,還有呢,有四顛倒、八顛倒:衆生住常、樂、我、淨;羅漢講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一種是凡夫的四顛倒,一種是阿羅漢的四顛倒,都要離開。要到了涅槃經的常、樂、我、淨,然後才是真境。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這個呢,修一心叁觀的法,就可通達無我。一心叁觀法,在俗谛就是立一切法。俗谛來講,立一切法。真谛法,泯一切法,一切法都要泯,全部都要撇去。所以從有相來講,阿彌陀經、華嚴經都是立一切法,所有有相的佛法都是立一切法。如果無相,就空一切法,泯一切法,金剛經一切法都抹的。從中道講,攝一切法。一個立一切法,一個泯一切法,一個攝一切法,叁個立場不同,所以心要運用了。就像入世的,立一切法,入世通俗來講佛法,一切要講“立”,由“立”起,這個是小學階段了;小學畢業了,立不得了,全部要撇去,泯一切法。到了中學,將小學畢業全部取消了,明白嗎?一個立,一個泯,明白嗎?讀到大學,不只了,立也不對,泯也不對,就要攝了。非立非泯,要雙超。所以就要一個空、一個有;再進一步,空有雙融,再進一步,空有雙超了。這樣然後才是佛法。由一心叁觀分四個立場來修行,一步撇一步了。所以大衆學法,若執著來做的話,就未通的了;但一通了,就要撇了。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此處兩句話就可以講完了。反心內觀,一味妙明心。因大衆的眼是向外看,不是向內看。佛之眼向內看,而大衆之眼向外看,甚至沒有那麼多……向外去。你要反著方向,眼向內看。怎樣是向外看呢?被色聲香味觸法吸住,這是向外看。向內看呢?即是反觀自心,返本還源,顯出你的真性來看,這是向內看。這叫你六根守住自性不動,不好向外看,六根向內來觀心,這樣解。這樣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都如夢如幻。這品是明體,第五品了。
我們講講明體,第五品。萬法真如,將個萬法返本還源,就是真如。真如一演變出來,由俗世演出來,入了俗,即演變萬法,這個是一真法界觀。這個講一真法界,這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