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信與入門
李慶宏居士著
《佛教起信與入門》內容簡介
第一章 什麼是科學理論
第二章 佛教的宇宙模型
第叁章 佛教的生命模型
第四章 外星文明的狀況
第五章 關于人類未來的預言
第六章 信佛的開始:如何皈依佛教
第七章 佛教的基本教規:居士五戒詳談
第八章 佛教的修行
附錄
《佛教起信與入門》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第一是講述佛理,論證佛教的真實性和信佛的真實利益,使世人起信;第二是講述佛教的基本教義和修行方式,以便世人能順利的進入佛門,信佛修佛。
現在很多人對佛教感興趣,想要了解佛教,但往往因爲佛理太過深奧難懂,佛經都是古文寫成,而不能如願。本書一方面消除語言上的障礙,以現代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佛理;另一方面,針對佛教理論太過深奧和紛繁複雜的狀況,努力去繁就簡,不單純以佛理來表述佛理,而以現代人常用的科學方法和科學語言來表述佛理,以便于現代人理解。
長期以來佛教被認爲是一種與科學不相容的宗教,究其原因,是佛教理論太過高深,而直到現代之前科學尚未發展到足夠的高度,難以理解和論證佛理。但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當我們以現代科學的知識和研究方式深入考察佛教後,我們就會發現佛教和科學是完美相容的。在宇宙物質和精神深度本質的認知方面佛教達到的程度遠高于現代科學所達到的,而在物質世界可觀測事物的運行規律方面現代科學則比佛教精細得多,但兩者本身毫無矛盾之處。而在研究方式上,科學理性的研究方式既適合用來研究科學,也適合用來研究佛教。
現代人學習和研究佛教,完全可以用科學理性的方式進行。至于修證佛道,則最好要回歸正法時代修深禅定的方式,或者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本書第一章名爲“什麼是科學理論”,主要是就是講什麼是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目的是爲破除迷信,弘揚佛教正信,確定以科學理性爲學習和研究佛教的方式。讀完本章,讀者雖然或許科學知識尚不足夠,但所擁有的科學精神,卻足以與最尖端的物理學家們相媲美了。
第二章名爲“佛教的宇宙模型”,以科學的研究方法就佛教的理論體系給出個層次體系清楚的結構化模型來,並與現實相對照,論證佛理。佛教作爲一個揭示宇宙一切最本質和最深奧真實的思想理論體系,必然是無比深奧複雜的,但現在只要結構清晰,層次脈絡清楚,就是比較好理解的。讀完本章後,讀者即可對佛理有一個宏觀的、全面系統的了解。
第叁章繼續講述佛教宇宙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的生命模型”。介紹佛教生命六道輪回理論的細節和佛、菩薩、辟支、羅漢四聖道的狀況。
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兩個小專題,第四章講述外星文明的狀況,第五章講述佛教關于人類未來的預言,既是對佛教理論體系的細節補充,也是對佛教理論的繼續論證。
第六章及以後則是本書的下半部分,講述佛教的入門。
第六章詳談叁皈依,包括爲什麼要皈依,皈依儀式,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具體內容等。
第七章詳談居士五戒,包括如何受戒和受戒的注意事項,居士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各條目在當今時代的具體細節內容等。
第八章談佛教的修行,分別談爲求人天福報,比如富貴和長久富貴、健康長壽、生活美滿、消災免禍等的佛理解決方案和佛道修行,以及爲往生極樂淨土的佛道修行,和爲自覺覺他最終成佛的佛道修行。
第一章 什麼是科學理論
嚴格地說,即使缺少與科學的相容,信仰就是可以成立的。因爲對于我們人類來說,是否符合事實並不是第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是否符合我們的利益,或者說,是否有利于我們的願望的滿足,是否能讓我們感覺更加快樂。
這兒的“利益”、“願望的滿足”、“快樂”,也許很容易讓您聯想到“發財”、“得到一億美元”、“吃飯睡覺”、“嫁個好老公”、“和美女做愛”什麼的,這些當然是快樂或滿足的一部分,但您也許可以再想得更廣泛些,比如說:內心的甯靜和歸宿,自我實現的感覺,愛人和被人愛的感覺,純淨祥和聖妙快樂的感覺……或者更美滿一些,比如說:我要永遠處在快樂無憂自在圓滿的狀態中。
宗教要求人抛棄利益麼?從最深遠和廣闊的角度講:不是的。准確的說它通常只是要求人不要太過追求世俗的利益,而要追求更長遠的利益,比如說:在天堂享受長久的、無憂無慮的快樂。當我們以宏大的宇宙觀科學系統的考察包括我們人類可見的一切和不可見的一切在內的宇宙一切的時候,我們將發現宗教和科學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爲了我們生命的快樂。
我這本書的目的無非也是這個。
這也正是有些人抱著「宗教歸宗教,科學歸科學”的心理,不管其真實性如何,埋頭就信某一個宗教的原因。這個邏輯的主要問題在于:如果一個宗教本身不真的話,那麼信它是否真能得到好處就很成問題。另一方面,您是否仍然有好奇心,比如說:爲什麼信神能得到好處呢?
這兒我可以先直截了當的回答你:您所信仰的神靈,比如說耶酥基督,或者阿彌陀佛,是真實存在的,信祂們是能得到相應的好處。
這下也許又有人得問了:有嗎?他們在哪兒?
的確,這樣的反應是符合真正的科學精神的。但是如果我不能立刻讓你看到,比如說讓你看到阿彌陀佛出現在你的面前,你就說祂並不存在,卻同樣是完全背離科學精神的。
或者我另外舉個例子吧。比如如果有人對你說:1萬億光年外有一塊5公斤重的石頭(目前人類觀察到的最遠星體距離我們約140多億光年),那麼你所能作的回答只能是:我沒有能力觀察到一萬億光年外的事物,我無法判斷你的話是真是假。當然也許你可以反問:那塊石頭的存在與否,與我們人類有什麼關系麼?
這才叫真正的科學精神。
讓我們再來詳細談談什麼是科學理論。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他著名的《時間簡史》中對此有精確的論述:
“爲了談論宇宙的性質和討論諸如它是否存在開端或終結的問題,你必須清楚什麼是科學理論。我將采用頭腦簡單的觀點,即理論只不過是宇宙或它的受限製的一部分的模型,一些聯結這模型和我們所觀察的量的規則。它只存在于我們的頭腦中,(不管在任何意義上)不再具有任何其他的實在性。如果它滿足以下兩個要求,就算是好的理論:它必須在只包含一些任意元素的一個模型的基礎上,准確地描述大批的觀測,並對未來觀測的結果作出確定的預言。例如,亞裏斯多德關于任何東西是由四元素,土、空氣、火和水組成的理論是足夠簡單的了,但它沒有做出任何確定的預言。另一方面,牛頓的引力理論是基于甚至更爲簡單的模型,在此模型中兩物體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和它們稱之爲質量的量成正比,並和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然而,它以很高的精確性預言了太陽、月亮和行星的運動。
在它只是假設的意義上來講,任何物理理論總是臨時性的:你永遠不可能將它證明。不管多少回實驗的結果和某一理論相一致,你永遠不可能斷定下一次結果不會和它矛盾。另一方面,哪怕你只要找到一個和理論預言不一致的觀測事實,即可證僞之。正如科學哲學家卡爾·波帕所強調的,一個好的理論的特征是,它能給出許多原則上可以被觀測所否定或證僞的預言。每回觀察到與這預言相符的新的實驗,則這理論就幸存,並且增加了我們對它的可信度;然而若有一個新的觀測與之不符,則我們只得抛棄或修正這理論。至少被認爲這遲早總會發生的,問題在于人們有無才幹去實現這樣的觀測。”(摘自《時間簡史》第一章)
這兒我們可以看到,理論只是用來描述觀測到的事實,以期對未來的觀測結果有能力做出一定程度的預言,觀測和事實本身才是唯一重要的。以科學理論來否定觀測和事實,才恰恰是徹底的反科學態度。這可以被稱爲是“科學迷信”,即過多相信科學理論,不明白科學理論從根本上講仍然只是一些假設而已。“迷信”的反義詞不是“科學”,而是“理性”,反對迷信,最重要的是發揚科學理性。
換個角度講,這其實也說明,我們人類正是生活在信仰當中:我們相信很多科學理論的成立,並用它們來指導我們的生活。而事實上這些科學理論從來沒有被“證明”過,也將永遠無法被“證明”。
我可以再舉個具體的例子來進一步說清這個概念:
我們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恒定不變的近30萬公裏/秒,但即使是這個簡單的物理學概念也從來沒被“證明”過,因爲我們所知道的只是現有的實驗結果發現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近30萬公裏/秒,但我們永遠無法斷定下一次測試的結果也是近30萬公裏/秒。我們只是相信下一個時刻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原先那樣的近30萬公裏/秒而已。所以說,我們對科學的相信也是一種信仰。
雖然無法徹底證明,但只要已經被足夠的試驗證實,就可以信之爲真,這是符合科學精神的。因爲人在這個世界,是一直在生活的,並不可能非要了解了一切,才可以開始生活的,很多時候沒有證明的概念,也要使用。佛陀曾經作過一個比喻:譬如你中了一支毒箭,然後別人幫你找來個曾經的大夫治,你是拼命問這位大夫是從哪兒來的,用的是什麼藥,藥方如何,采用這藥方的原理呢,還是趕緊讓這位大…
《佛教起信與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