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起信與入門▪P6

  ..續本文上一頁個生命都是識心的一部分;鑒于識心是無大小概念也無人性概念的,我們不可能判斷每個生命在識心中的“大小”或“重要程度”,我們的模型認爲每個人在識心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由此我們否定佛教是主觀唯心主義的;

  6,識心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意識能直接作用于識心並與物質産生相互影響;科學研究應將物質和意識作爲一個整體來考察。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修習至深佛法的人來說,這兒關于識心的具體“形象”、“屬性”的分析和描述,主要是爲了便于廣大世人理解。如果你要進行深度的佛法修行,明心見性、證悟佛道,你應該徹底忘掉這兒關于識心模型的複雜論述,不要執著于這些世俗的概念,而應直接從釋迦牟尼佛的著述中吸取營養。

  二、識心的下一步:如何從識心産生其他一切

  這幾乎是個同識心本身一樣本原的概念。並且也只能從佛經中找到最多的答案。簡單的說,本來識心是平靜的,沒有世界,沒有衆生,但卻由于某種原因,突然有了“無明妄動”,就像大海中起了一個小漚泡,這個“無明妄動”相對于識心來講,它是虛妄的,但我們的意識和我們周圍在我們感覺來看是實在的整個世界,卻都産生于它。

  這同樣是只有通過深度的精神修行證悟到很高的程度才可能獲得到的認識,並且同樣極其玄妙難以用語言描述。我們可以看看《楞嚴經》中文殊菩薩對此作的比喻: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衆生。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複諸叁有。”

  本來回歸識心的狀態下,是圓滿美妙的,卻突然有了妄想,有了妄想,就有了虛空,有了虛空,就有了世界,妄想澄結成爲國土,妄想知覺就成爲有情衆生。

  我看了《楞嚴經》後,大致理解了識心和由識心中的無明妄動生成我們這個虛妄的世界的概念,但關鍵的問題在于,理解歸理解,我雖然知道這個世界是“虛妄”的,但沒有這個能力認爲,也證不了道。

  如何才能有能力這麼認爲?修行佛道。

  其實佛陀的這些教誨都是對他的弟子講的。佛陀的弟子都是些精神修行已經很高的修行人,很多都是阿羅漢了,這些阿羅漢如果到現在出來,任何一個都可以成爲一方導師,所以我們也不需要跟他們比。如果你覺得這樣的比喻難以理解的話,那麼請看我下面的表述:

  1,你所擁有的只是你的感覺,至于物質本身是否存在,只對你的感覺來說有意義,對于你來說只有感覺是真實的。

  2,其他人所擁有的同樣都只是各自的感覺,並且各自的感覺都同樣是真實的。

  3,衆生的意識和感覺都是識心的一部分,並同時起作用。

  4,如果你進行佛教精神修煉,你可能會有新的感覺,這些感覺對于你來說同樣是真實的。

  5,你精神修行達到極深的程度,明心見性後,會覺得識心比其他所有一切事物都更真實,並乃至認爲其他一切都是虛妄的。此即《金剛經》中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經中還有很多比喻,但基本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對這個解釋不滿意,可再深究佛經,或許能了悟得更透徹一些,或者,你也可進行深度的精神修煉自己實證。佛經中這方面講得比較深刻和透徹的可能是《楞嚴經》、《金剛經》和《心經》。我尤其推薦美國宣化上人講述的《楞嚴經》,請參看書後附錄的網址。

  叁、識心所産生的宇宙世界:宇宙多層空間的模型

  我們上面已經談到了須彌山、叁千大千世界等多層空間,但這些還不是佛陀所看見的宇宙世界的全部,比叁千大千世界更大的概念是“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叁者。叁千大千世界只包括“叁界”中欲界和色界的初禅天。

  欲界的特點主要是其中生靈有性欲。《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中將欲界分爲“地獄、畜生、餓鬼、人、阿修羅、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魔身天”等十二種。

  色界的特點是其中生靈沒有性欲了,但還爲清淨微細之色法所系縛,喜歡光和色,有物質和色身,以光明爲食物和語言,《長阿含經》卷二十舉出色界二十二天,即:梵身天、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嚴飾天、小嚴飾天、無量嚴飾天、嚴飾果實天、無想天、無造天、無熱天、善見天、大善見天、阿迦尼吒天。

  至于無色界,則是性欲和光色都沒有了,只剩下思想,佛陀根據其果報之勝劣差別將之分爲“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處。

  注意各個經典所列舉的各界天數有所不一,《楞嚴經》未提欲界的魔身天,有的說法可能將魔身天同于他化自在天;關于色界二十二天的說法也有不同,舊華嚴經卷十叁、新華嚴經卷二十一、大般若經卷四○二、佛本行集經卷九等則刪除無想天,而僅列舉二十一天。大毗婆沙論卷一叁六、立世阿毗昙論卷六、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等刪除梵身、光天、淨天、嚴飾等四天,而立十八天之說。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叁、順正理論卷二十一、彰所知論卷上等更除去無想天而立十七天之說;阿毗昙心論經卷五刪除大梵天,另加無想天,亦立十七天之說;中阿含卷九地動經複刪除無想天,而僅舉出十六天之名。不過這些細微的差別對于我們目前的科學研究來說似乎無關緊要,因爲我們連看上去離我們最近的四天王天都還觀測不到。

  這兒我們主要論述一下各層天的重要屬性。

  一、各層天的客觀實在性

  其實這個問題對于已經理解上面識心根本模型的讀者是不用再提的,不過,針對一些人通常的概念,比如認爲這些層空間只是存在于我們的精神中,我還是明確的論述一下吧。

  你認爲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實在不實在呢?如果你認爲是實在的,那麼其他各層天的存在就是實在的;如果你認爲我們這個世界是虛妄的,那麼你倒是可以認爲這些空間是虛妄的,在這種情況下,唯一實在的就只有識心了。

  亦即:我們這個模型認爲這些高層空間並不是虛妄的,並不僅僅是個人的一種“精神境界”,它相對于其中的生靈來說是實在的,它的實在性並不低于我們所以爲的我們這個空間的實在性。

  事實上也是這樣,這些高層空間與我們的交互遠遠不僅僅在精神層面。

  二、各層天之間的空間關系

  我們可以大致將各層天理解爲各層類似我們這個叁維宇宙空間的空間。各層叁維空間之間的結構關系,我們可以簡單的設想爲是平行的,一層在一層之上,《起世經》中有“倍梵身上。有光音天。倍光音上。有遍淨天。倍遍淨上。有廣果天。”的說法。

  各層之間生靈都可能直接相互作用,而不一定需要通過其他層天。比如修彌勒淨土的人臨終往生彌勒菩薩的兜率陀天內院,看上去並不需要事先經過四天王天、忉利天和夜摩天;又如上面提到的,我們人類是光音天的人下來而起源的,光音天上的人下來看上去並不需要經過當中那幾層天。

  各層天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很近,也可以很遠。

  需要注意的是佛陀並未明確說把各層天認爲是各層宇宙空間。佛陀面向的是生命而不是物質,他是根據生命靈性的特點劃分層次而不是根據物質空間的特性來劃分,比如畜生和人,都在我們看得見的空間裏。這兒各層叁維空間的描述,只是我的一個比喻、一個形容,它只有便于理解上的意義而並不具有更深刻的理論意義,從根本上講,要以佛陀的論述爲准。

  佛經中常有“十方世界”的稱謂。這個“十方”,雖然通常被解釋爲上、下、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十個方向,但我們似乎也可認爲“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只是古人沒有多維空間概念而采用的比喻性描述,或者稱是多維空間向量的投影。因爲表示叁維空間前面六個方向就夠了,後四個方向實在沒有意義。真正的“十方”應指五維空間。

  無論是四維、五維或者更多維,對于本模型來說,都是可以的,只是因爲四維空間的模型就已經不可思議了,描述更高維則更不可能,所以我這兒就先只集中在四維了。

  我們目前觀測到的宇宙包含大量的有生命的恒星系。似乎每一個有高級智慧生命的恒星系就對應有從四天王天到初禅天(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的總稱)的各層天,這些層天對我們人類世界的影響可能遠高于我們這個空間的其他星球對我們的影響。

  從我們對應的四天王天是不是能像我們遠遠看到其他星球一樣看到其他星球生命對應的四天王天呢?我分析應該是的。因爲上層天光明比我們強,人的感知能力比我們高。

  精神修行深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看到高層天。比如包含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須彌山,可能是高修行人最容易先看到的。所以,准確的說,這些層天離我們的距離是不能用叁維空間的距離概念來度量的。

  每一層天都可能像我們這個世界一樣大,或者更大,比如忉利天又稱“叁十叁天”,因爲裏面又有叁十叁個“天”的劃分。所以,總的來說,整個宇宙實在是無量無邊的大和豐富多彩的。

  叁、各層天的特點歸納

  根據佛經的描述,各層天有如下特性:

  1,從我們這層天到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每一層天都壽命要更長;

  2,從我們這層天到色界頂層“色究竟天”(阿迦尼吒天),每一層天都更光明、環境更美好、令人感覺更美妙,生命的身體也更大;

  3,從我們這層天到欲界頂層他化自在天,每一層天的生命性欲就越淡泊;

  4,從我們這層天到欲界頂層他化自在天,每一層天中,一日一夜對應的人世間的時間就越長;但超出欲界的各層天似乎無日夜概念;

  更多的細節將在下一章中論述。

  四、各層天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

  1,我們一般人看不見高層天,但似乎有些高層天的生靈能看到我們人類的世界,這是因爲高層天中生靈迷妄程度總體上比人類低;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可以認爲這些…

《佛教起信與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