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以将它“无限”的化用,所以佛教倾向于把它称为“心”类,也即概念上更接近意识一些。《道德经》中的概念则偏重于物质一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25节)
对这个先天地生,为天地母的概念,李老君显然也无法定义,只是勉强的称之为道了。
既然这些大智慧神通力的圣贤也无法说清楚,所以我可以很坦白的说,我这儿关于“识心”属性的讨论是非常勉强的,主要就是引经据典和理论分析。
由于它是所有物质和意识一切的本原,所以我们是不能定义它是属于物质或是意识的。它没有时空概念,没有物质的形体,只能通过深度的精神修行认识,产生意识或者称形成意识,这是接近于意识的属性;同时它又没有人性,没有人的欲望,没有人的美丑、善恶之类概念,所有万物都由它而生,这又是接近于物质的属性。
佛教中虽教人向善,但在修行当中,修行到极高层次以后,要直驱本心时,还是要抛弃善恶等一切概念。《道德经》中也说,“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恶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刍狗,就是草扎的狗,人们对它是没有喜恶概念的。
从实际情况上看,如果认为识心这个宇宙终极本原是有善恶概念的,那么如果它是善的,那么整个人类世界的一切就都是善的了,如果它是恶的,那么人类世界的一切就都是恶的了,而事实上世界有善有恶,善恶在于人自身的观念,这证伪了识心具有善恶概念的假设。
因为识心不具有人性,所以尽管识心的概念是比佛更本原的,但它并不是适合人们崇拜的物件。崇拜它和崇拜一个电子、崇拜真空、或者崇拜你家里的电视机恐怕没什么区别,都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崇拜有人性的物件,才可能得到对人来说有意义的结果。佛教徒要皈依的是三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并不是皈依“识心”。
有的佛教徒认为“佛即是心,心即是佛”,那是没仔细辩析清楚心与佛的概念。佛无始无终、如如不动的属性同与识心;佛全知一切的属性也让人感到他几乎可以等同于一切;佛遍满虚空、威神势力不可思议的属性也接近于识心;但我仍有更充分的理由不把佛等同于识心。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佛是有很多个的,如“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等,而识心只是一个,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将识心和佛合而为一。你总不能说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是一个佛吧。
其次,在佛经明确的论述中,是把佛归类于十法界的,所谓“十法界唯一念心”,佛亦是由心生的。
其三,佛是有人性的,而识心是无人性的。
所以我这个模型还是认为佛只是彻底觉悟,彻底回归到本原识心的生命。
同时,每个人,首先是每个人的神识,都是识心所产生的,或者说,都是识心的一部分。这就是佛教说“每个人都具有佛性,都堪成佛”的根源。
我们是否有必要讨论一下是否越是层次高的人或神,占有识心的比例越大呢?其实由于识心是没有大小概念的,所以每个人在识心中“占有”的那一块的“大小”也是没法讨论的。如果一定要作这样的想像,我倾向于认为是完全一样的。层次的高下只意味著迷妄的程度不同,或者其他某些次要属性的不同。也即是说,在这最根本的层次上,人与人是平等的,人与神是平等的,人与佛也是平等的,或者说,众生是平等的。
有的人修行深到一定程度,会产生某种一切都是我识心中的产物的感觉,这时你就要深刻注意到:其他人的识心也是识心,万物不仅仅是在你的识心里,而是在众生的识心里。
我还勉强考虑了一个属性。即在生活中,比较有缘的人或神,在识心中靠得更近。如果这个猜想准确,那么你就一定要善待与你有缘的人,因为你们可能生生世世容易走在一起,善待他人,也即善待你自己。
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是否会相应的影响到识心呢?当然是的。但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无法直接通过观测识心来对此作出判断,并且事实上也没有人这么作出过判断,所以考虑这个问题似乎也没什么意思,我们不如把精力花在层次低些的研究上。
识心,或者说由识心所产生的宇宙一切,它的发展变化是否有规律的呢?我们这个模型认为是有的。这也即是佛教中因果律的概念。佛教的因果报应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深层的哲学上讲,就是“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如果不是相信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那么我们人类的一切科学研究就全都可以立刻停止了。
由于现在这个基于识心的宇宙模型比起我们目前能观测得到的宇宙来看又大了无数倍,所以整个科学体系也就复杂无数倍了。我相信,即使从现在开始经过50亿年的科学研究,人们对宇宙本质的了解还是及不上佛陀。这是由识心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虽然物质和意识都与识心相互作用,但似乎意识的作用更直接一些,在佛教的理论体系中,有情生命是“正报”、物是“依报”,物质不能脱离于众生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这儿的意识并不仅仅指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意识,而是无始以来就存在于识心中的众生的意识。
佛教的宇宙和时空概念极其宏大。那吹动梵天水沫的阿那毗罗大风,那宇宙大爆炸的“初始推动力”,都源于之前无始以来无量众生的意识,这样的解释,不知是否容易理解?
在关于物质微观粒子运动的研究中,“观测本身会影响观测结果”这一量子力学的惊人结论一直都是现代物理学家的心病。包括对量子力学作出巨大贡献的爱因斯坦都曾竭力反对这一结论,但这一论断却得到了现在大多数物理学家的承认,而且,量子力学也已在现实生活中深刻运用,比如说,如果没有基于量子力学建造的大量超大型积体电路晶片(比如电脑中央处理器CPU),现在的互联网和资讯革命是不可能的。
现在,物理学家们可以把物质和意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彻底抛开这个心病。意识,实际上就是能直接作用于物质的,这在高精神修行的人群中甚至是件常事。比如《圣经》出埃及记中的摩西分开红海,佛陀的弟子迦楼陀尊者则曾多次让河神分开河流过河并且因对她言辞不敬而被她告到佛陀那儿去(这个故事将在本章下面详述)。《圣经》“马太福音”中耶酥在驱鬼治了一个女人的癫痫病后说“只要你有信心,叫这山移开也可以”。高修行的人可能以意识直接影响大型物体的运动,那么我们一般人的意识,从它的识心本质上讲和高修行人没什么不同,区别只是迷妄程度而已,它自然也有对著物质的直接影响力,影响一个微小的原子,应该很好理解吧。
日常生活中的物体都由大量原子构成,比如一块1公斤的铁就要由大约10亿亿亿(1后面25个0)颗铁原子组成,人们感觉不到自身意识对之的直接影响,而大精神力的人毕竟少,这就是人们形成“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物质”这个的习惯性概念的原因。但请注意:这仅仅是个“习惯性概念”,它并不比“太阳围绕地球转”这个习惯性概念更准确。
认为意识与终极本原的相互作用更为直接,加上只有通过深度的精神修炼能够认识这个终极本原,这是佛教偏重于意识的根本原因,也即是佛教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但鉴于我们认为识心是没有人性的,所以我们又完全可以认为识心是个物,由此即可认为佛教是唯物主义的。
其实,现在因为整个模型建立在物质和意识统一的基础之上,认为识心是所有物质和意识的终极本原,所以唯心和唯物的问题在这个模型中是不成立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您认可这个佛教的宇宙模型,那么就只要注意识心的各项属性即可以了,而完全不需要去管这个模型到底是唯心还是唯物的。
佛教的唯心主义也被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这一点则是我这个模型所彻底否定的。世界并不仅仅是在个人的识心中,而是在所有众生的识心中。
从精神修行的角度讲,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由个人识心中的产物,是“五蕴”中“识蕴”未破尽时的一个错觉。《楞严经》卷十对此有具体描述:“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当然,精神修行修到破尽前面的色、受、想、行四蕴,就已经达到非常高的境地了,我这儿只是从理论上简单提一提,如果你有志于修行,请一定要深读《楞严经》,以免在修行中误入歧途。
作为一个不承认有个人性化的终极主宰的思想体系,佛教确实是无神论。但如果我们认为“神”只是和人同样产生于识心的一种生命形态的话,那么作为宗教来讲,由于信徒皈依的佛是有生命有人性的,我们也可以认为佛教是有神论。
有一种自然神崇拜,如果崇拜的是自然整体,也即识心,那么我上面说了,没有意义。如果崇拜的是自然的某一部分,比如土地神、山神、海神、或者太阳神,那这些神(准确的说是依附于相应自然物件的精神类众生)呢,因为祂们有一定的人性,崇拜祂们或许会有相应的好处。
最后让我们整理一下本节的主要内容:
1,宇宙的一切均产生于识心,识心是宇宙一切的终极本原;
2,识心是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没有时间概念的;
3,识心是不增不减,无大无小,没有空间概念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认为识心是一个四维空间的物体,它包含无数三维空间;各个空间之间有著广泛和深刻的关联;
4,识心是没有人性的,它没有美丑、善恶、得失等所有人性化的概念;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承认有个人性化的终极主宰;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佛教是无神论的;由此我们也可认为佛教是唯物主义的;
5,每…
《佛教起信与入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