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起信與入門▪P5

  ..續本文上一頁可以將它“無限”的化用,所以佛教傾向于把它稱爲“心”類,也即概念上更接近意識一些。《道德經》中的概念則偏重于物質一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德經》第25節)

  對這個先天地生,爲天地母的概念,李老君顯然也無法定義,只是勉強的稱之爲道了。

  既然這些大智慧神通力的聖賢也無法說清楚,所以我可以很坦白的說,我這兒關于“識心”屬性的討論是非常勉強的,主要就是引經據典和理論分析。

  由于它是所有物質和意識一切的本原,所以我們是不能定義它是屬于物質或是意識的。它沒有時空概念,沒有物質的形體,只能通過深度的精神修行認識,産生意識或者稱形成意識,這是接近于意識的屬性;同時它又沒有人性,沒有人的欲望,沒有人的美醜、善惡之類概念,所有萬物都由它而生,這又是接近于物質的屬性。

  佛教中雖教人向善,但在修行當中,修行到極高層次以後,要直驅本心時,還是要抛棄善惡等一切概念。《道德經》中也說,“天下皆知善之爲善,斯惡已”、“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這刍狗,就是草紮的狗,人們對它是沒有喜惡概念的。

  從實際情況上看,如果認爲識心這個宇宙終極本原是有善惡概念的,那麼如果它是善的,那麼整個人類世界的一切就都是善的了,如果它是惡的,那麼人類世界的一切就都是惡的了,而事實上世界有善有惡,善惡在于人自身的觀念,這證僞了識心具有善惡概念的假設。

  因爲識心不具有人性,所以盡管識心的概念是比佛更本原的,但它並不是適合人們崇拜的物件。崇拜它和崇拜一個電子、崇拜真空、或者崇拜你家裏的電視機恐怕沒什麼區別,都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崇拜有人性的物件,才可能得到對人來說有意義的結果。佛教徒要皈依的是叁寶,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並不是皈依“識心”。

  有的佛教徒認爲“佛即是心,心即是佛”,那是沒仔細辯析清楚心與佛的概念。佛無始無終、如如不動的屬性同與識心;佛全知一切的屬性也讓人感到他幾乎可以等同于一切;佛遍滿虛空、威神勢力不可思議的屬性也接近于識心;但我仍有更充分的理由不把佛等同于識心。

  首先我們可以注意到佛是有很多個的,如“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等,而識心只是一個,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將識心和佛合而爲一。你總不能說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是一個佛吧。

  其次,在佛經明確的論述中,是把佛歸類于十法界的,所謂“十法界唯一念心”,佛亦是由心生的。

  其叁,佛是有人性的,而識心是無人性的。

  所以我這個模型還是認爲佛只是徹底覺悟,徹底回歸到本原識心的生命。

  同時,每個人,首先是每個人的神識,都是識心所産生的,或者說,都是識心的一部分。這就是佛教說“每個人都具有佛性,都堪成佛”的根源。

  我們是否有必要討論一下是否越是層次高的人或神,占有識心的比例越大呢?其實由于識心是沒有大小概念的,所以每個人在識心中“占有”的那一塊的“大小”也是沒法討論的。如果一定要作這樣的想像,我傾向于認爲是完全一樣的。層次的高下只意味著迷妄的程度不同,或者其他某些次要屬性的不同。也即是說,在這最根本的層次上,人與人是平等的,人與神是平等的,人與佛也是平等的,或者說,衆生是平等的。

  有的人修行深到一定程度,會産生某種一切都是我識心中的産物的感覺,這時你就要深刻注意到:其他人的識心也是識心,萬物不僅僅是在你的識心裏,而是在衆生的識心裏。

  我還勉強考慮了一個屬性。即在生活中,比較有緣的人或神,在識心中靠得更近。如果這個猜想准確,那麼你就一定要善待與你有緣的人,因爲你們可能生生世世容易走在一起,善待他人,也即善待你自己。

  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是否會相應的影響到識心呢?當然是的。但因爲我們絕大多數人無法直接通過觀測識心來對此作出判斷,並且事實上也沒有人這麼作出過判斷,所以考慮這個問題似乎也沒什麼意思,我們不如把精力花在層次低些的研究上。

  識心,或者說由識心所産生的宇宙一切,它的發展變化是否有規律的呢?我們這個模型認爲是有的。這也即是佛教中因果律的概念。佛教的因果報應並不僅僅是簡單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從深層的哲學上講,就是“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如果不是相信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那麼我們人類的一切科學研究就全都可以立刻停止了。

  由于現在這個基于識心的宇宙模型比起我們目前能觀測得到的宇宙來看又大了無數倍,所以整個科學體系也就複雜無數倍了。我相信,即使從現在開始經過50億年的科學研究,人們對宇宙本質的了解還是及不上佛陀。這是由識心本身的屬性所決定的。

  不過,無論如何,我們至少可以看到:佛教與科學是徹底相容的。

  雖然物質和意識都與識心相互作用,但似乎意識的作用更直接一些,在佛教的理論體系中,有情生命是“正報”、物是“依報”,物質不能脫離于衆生的意識而獨立存在。

  這兒的意識並不僅僅指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的意識,而是無始以來就存在于識心中的衆生的意識。

  佛教的宇宙和時空概念極其宏大。那吹動梵天水沫的阿那毗羅大風,那宇宙大爆炸的“初始推動力”,都源于之前無始以來無量衆生的意識,這樣的解釋,不知是否容易理解?

  在關于物質微觀粒子運動的研究中,“觀測本身會影響觀測結果”這一量子力學的驚人結論一直都是現代物理學家的心病。包括對量子力學作出巨大貢獻的愛因斯坦都曾竭力反對這一結論,但這一論斷卻得到了現在大多數物理學家的承認,而且,量子力學也已在現實生活中深刻運用,比如說,如果沒有基于量子力學建造的大量超大型積體電路晶片(比如電腦中央處理器CPU),現在的互聯網和資訊革命是不可能的。

  現在,物理學家們可以把物質和意識作爲一個整體來研究,而徹底抛開這個心病。意識,實際上就是能直接作用于物質的,這在高精神修行的人群中甚至是件常事。比如《聖經》出埃及記中的摩西分開紅海,佛陀的弟子迦樓陀尊者則曾多次讓河神分開河流過河並且因對她言辭不敬而被她告到佛陀那兒去(這個故事將在本章下面詳述)。《聖經》“馬太福音”中耶酥在驅鬼治了一個女人的癫痫病後說“只要你有信心,叫這山移開也可以”。高修行的人可能以意識直接影響大型物體的運動,那麼我們一般人的意識,從它的識心本質上講和高修行人沒什麼不同,區別只是迷妄程度而已,它自然也有對著物質的直接影響力,影響一個微小的原子,應該很好理解吧。

  日常生活中的物體都由大量原子構成,比如一塊1公斤的鐵就要由大約10億億億(1後面25個0)顆鐵原子組成,人們感覺不到自身意識對之的直接影響,而大精神力的人畢竟少,這就是人們形成“意識不能直接作用于物質”這個的習慣性概念的原因。但請注意:這僅僅是個“習慣性概念”,它並不比“太陽圍繞地球轉”這個習慣性概念更准確。

  認爲意識與終極本原的相互作用更爲直接,加上只有通過深度的精神修煉能夠認識這個終極本原,這是佛教偏重于意識的根本原因,也即是佛教被認爲是唯心主義的根本原因。但鑒于我們認爲識心是沒有人性的,所以我們又完全可以認爲識心是個物,由此即可認爲佛教是唯物主義的。

  其實,現在因爲整個模型建立在物質和意識統一的基礎之上,認爲識心是所有物質和意識的終極本原,所以唯心和唯物的問題在這個模型中是不成立的,也是毫無意義的。如果您認可這個佛教的宇宙模型,那麼就只要注意識心的各項屬性即可以了,而完全不需要去管這個模型到底是唯心還是唯物的。

  佛教的唯心主義也被認爲是“主觀唯心主義”,這一點則是我這個模型所徹底否定的。世界並不僅僅是在個人的識心中,而是在所有衆生的識心中。

  從精神修行的角度講,認爲整個世界都是由個人識心中的産物,是“五蘊”中“識蘊”未破盡時的一個錯覺。《楞嚴經》卷十對此有具體描述:“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于寂滅精妙未圓。若于所歸。覽爲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衆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當然,精神修行修到破盡前面的色、受、想、行四蘊,就已經達到非常高的境地了,我這兒只是從理論上簡單提一提,如果你有志于修行,請一定要深讀《楞嚴經》,以免在修行中誤入歧途。

  作爲一個不承認有個人性化的終極主宰的思想體系,佛教確實是無神論。但如果我們認爲“神”只是和人同樣産生于識心的一種生命形態的話,那麼作爲宗教來講,由于信徒皈依的佛是有生命有人性的,我們也可以認爲佛教是有神論。

  有一種自然神崇拜,如果崇拜的是自然整體,也即識心,那麼我上面說了,沒有意義。如果崇拜的是自然的某一部分,比如土地神、山神、海神、或者太陽神,那這些神(准確的說是依附于相應自然物件的精神類衆生)呢,因爲祂們有一定的人性,崇拜祂們或許會有相應的好處。

  最後讓我們整理一下本節的主要內容:

  1,宇宙的一切均産生于識心,識心是宇宙一切的終極本原;

  2,識心是不生不滅,無始無終,沒有時間概念的;

  3,識心是不增不減,無大無小,沒有空間概念的;爲了便于理解我們可以認爲識心是一個四維空間的物體,它包含無數叁維空間;各個空間之間有著廣泛和深刻的關聯;

  4,識心是沒有人性的,它沒有美醜、善惡、得失等所有人性化的概念;由此可知佛教並不承認有個人性化的終極主宰;由此我們可以認爲佛教是無神論的;由此我們也可認爲佛教是唯物主義的;

  5,每…

《佛教起信與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