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外面的人毀謗佛經,更容易讓外面的人相信,危害非常大,所以這樣的人不管是誰一定得徹底清除出去。
至于外面的人提出種種關于僞經的論爭,我考慮的對策是無視之,專注自己的傳教工作,讓他們的論爭自動作廢,影響小到最少。否則若跟他們爭辯,一來吸引更多人,二來他們勢必不斷造罪,對他們來說也不好。要他們改正最好私下進行。並且不要懷嗔恨之心,也不要懷爭強好勝之心。要知道這些毀謗佛經的人即使真是魔王轉世,他也是衆生之一,何況有的人可能只是愛標新立異故作驚人之語而已,對這些人主要要向他們講清謗法的大惡報,讓他們忏悔並傳播真經以消除罪業。
有些修習小乘佛教的僧侶認爲大乘經典非佛說,則是出于部分小乘佛教的教法傳統的緣故。大乘修行者不要去與之爭,避免其誹謗大乘。我們自己則可絕對相信大乘是佛所說,並且是佛教的最高真理。
小乘佛教只教人修到阿羅漢果位,但你若是問小乘佛教的僧侶如何修成佛,他們是答不出的。如果小乘佛教就是佛教的全部,那佛從哪兒來呢?所以小乘佛教絕對不是佛法的全部,教人修行成佛的大乘佛教才是佛教的最高真理。佛教其實只有一乘,也就是佛乘,小乘只是一個方便教法。
總之皈依法就是相信佛經中所傳載的佛法,並進而開始修證佛法。
皈依僧
皈依僧也是爲了成就佛道。佛在世的時候當然以佛爲首,佛涅槃了就是以僧衆爲首了。最初限于技術原因佛經未大量刊印,佛法主要以僧衆口頭傳播爲主,也只有皈依僧才能修行佛道。比如像把佛經結集傳承下來的阿難尊者、迦葉尊者,將大量佛經翻譯成漢語的鸠摩羅什、玄奘法師,將佛教在美國大力傳播的宣化上人等都是僧。沒有這些僧佛法的傳承是不可能的。
從法理上講,真正叁皈依中的“僧寶”,也就是“常住十方”的僧,應是指已超出叁界的大阿羅漢。因爲只有這些聖僧才稱得上是如如不動的“常住”,能感應到你的皈依。只是現在已到了末法時代,得大阿羅漢果的僧人估計是少之又少了,所以大家爲了學法,對僧人的要求也不要太高,只要是持戒清淨,有一定修行和證悟,深入經藏,能講正法的僧人,都可認之爲“僧寶”。
現代人知識面廣,受教育程度高,理解力強,所以我們現在主張人可以直接與佛、菩薩溝通,直接通過研讀佛經修習佛法,而不一定要通過僧來信佛修佛。但從另一方面來講,如果找得有道的僧侶,至心皈依修習佛法,卻可能事半功倍、大大有益。
“僧”的本意是“清淨”,因此最初凡是心地清淨的人聚在一起,就叫做僧團。這個僧團不一定非得是出家人,在家人是一樣的。當然在家人因爲有不淨行(即使夫妻間做愛也屬不淨的),通常稱不上僧。
當然若是光持戒清淨,卻缺乏正知正見,那也當不了導師。相對而言,雖破戒,但有修行,有正知正見,也仍可爲人天之師。比如著名譯經人鸠摩羅什,他就是破淫戒的,但這並不影響他所譯的佛經的准確性。
鸠摩羅什是五代時西域龜茲人,後被當時的姚秦王朝請到內地,翻譯了很多佛經,包括著名的《金剛經》、《妙法蓮華經》、《阿彌陀經》等,他圓寂前預言道:“若我所譯的經,所傳無謬,死後將我焚化,舌不焦爛。”圓寂後,衆弟子將他遺體火化,大火滅後,全身皆成灰燼,從灰燼中果然找出燒而不化的舌頭,堅硬如鐵,擲地有聲。當時姚秦的皇帝因爲希望他留下“法統”,特意安排他和不少美女住在一起,所以他是有女人的。不過鸠摩羅什是修行非常高的僧人了,初修佛者不可學,據傳他當時把一把鋼針吞進肚子裏去,然後對別人說:“如果你也能像我一樣把鋼針吞進肚裏而沒什麼事,就能學我的樣。”
最好的僧侶,當然是既持戒清淨、又有高深的修爲、又佛理精深善于講法。持戒清淨,即可爲他人之福田,宜受人供養。並且持戒也是修行的基礎。缺乏持戒,雖也可能有很高修爲,但困難,而且,終究達不到最高境界。修行主要是提升自身,把自己給度了,並且爲了了解佛理自身的修行很大程度上也是必須的,你達到那個境界你才比較有能力教人修到那個境界。當然也不排除有的人聽了你的講法後自己悟道了,但作爲自身來看,總是修行越高越好。講授佛法呢,則可以視爲僧侶的主要工作。因爲光持戒、修行,雖然可成爲他人的福田僧,但從今世的行爲來看,卻是光受他人布施,自己沒有布施了,而修行佛道的六度萬行,第一條就是要布施,那怎麼布施?對于僧侶來講,就是講授佛法,施行“法施”。
對于大衆來講,最好的僧侶是既能深入淺出的講授佛法,又修行高深,有天眼通、宿命通等神通力,能勘察因緣、幫助衆生消災祈福、指點迷津,並且教導弟子進行佛道修行的。至于其是否持戒,則沒必要關心。對不清楚其持戒清淨與否的僧侶,要認爲其就是清淨僧侶。對已確認破戒的僧侶,可敬而遠之,但不宜指責其過失。因爲佛門戒律的本質是一種自律,僧侶破戒,那是他自己的問題,他自身的修行降低,或者後世的福報降低,乃至可能的墮入地獄等,但畢竟只要在世俗的層面上與你無關(比如他破淫戒的對像不是你老婆),那你就沒必要去說他。當然,如果你是懷著公正慈悲之心、或者維護佛門清譽之心希望他改正而說他是可以的,但若是懷著貶低或嗔恨之心,即使說的是事實談不上誹謗,也總是不太好,對自己也無益。並且這個勸說也不宜多,不要超過叁次。
對于僧侶自身來講,最重要的是持戒。你不修行沒關系,不會說法也沒關系,但你不能不持戒。你不持戒,那和外面的人有什麼區別?而且受戒而不持戒,是非常糟糕的,按照宣化上人的說法,要“罪加叁等”。
當然若是光持戒,但不修行、不學法,那等于是虛度生命,也沒什麼意思。持戒的目的主要還是爲了修行,所以這麼看來,修行好但稍微破點戒,還是比持戒好但修行不及的僧人更有價值。
外界不可懲罰破戒僧侶。除非他破戒的同時又犯了世俗的法律,那麼外界可以因爲他犯了世俗的法律而按世俗的法律懲罰他,而不可因爲破佛門戒律而懲罰他。具體的,比如說,如果一個僧人殺人了,那麼世俗之人可按世俗的殺人罪判刑,至于他是否破了僧戒,世俗之人毫不關心。而如果一個僧人睡了別人老婆,雖然也犯佛門重戒,但只要雙方自願,也即沒犯世俗的法律,就不可懲罰之。至于佛門的懲罰,一般應是不允許其出寺廟一段時間,或者關禁閉一段時間,而不可有任何肉刑。
釋迦牟尼佛快去世時阿難問如何對付惡性比丘(比丘即僧侶),釋佛回答說“默而摒之”,所以佛門對惡性僧侶最大的懲罰應是趕其出佛門,而絕不可有任何肉刑。前面說的關禁閉,那是在他還想要留在佛門的情況下,如其不想留在佛門,則應任其自由離開。
這些與當前世俗的法律實踐是相容的。只是因爲以前有法律懲罰破戒僧侶的問題,所以這兒簡單提一下,理清世俗法律和佛門戒律的基本關系。
最不可原諒的僧侶是披著僧袍卻盡說些歪理邪說的,這樣的僧侶,不管是否持戒或修行如何,只要其不改正,應該立刻清除出去,以免禍害衆生。
如何判斷歪理邪說?主要是要對照佛經。當然,對于大多數人來講,寺廟裏的僧侶是學佛和修佛的專業人員,一般人能判斷其真假。那麼主要可看其持戒情況,以及其是否貪財、貪享受、好名利等。
僧侶呢,主要是要吃得好就行了,不該貪財。素食的主要缺點是蛋白質含量低,但可多吃富含蛋白質大豆類食品彌補,比如豆漿、豆腐等。多吃素有利于消化,不易生病,對身體是很有好處的。正如佛教的宇宙觀是精神和物質合一的,佛教的戒律其實也是身心兼修的。如果吃素、持戒、修行,那身體肯定好,但如果光吃素,卻不斷淫,也不修行,那身體多半跨掉,更別提精神層次的提高了。
吃好了,就要修行,或者學法,或者講法。除了這幾件事,其他事情最好沒有,或者越少越好。現在寺廟一般都香火旺得很,僧人們很少有吃不飽肚子的,社會也穩定,可以說,正是修行的良好環境。
現在國內的僧人好像習慣于呆在寺廟裏,慢慢下去寺廟恐怕得蛻變成一個個經營旅遊景點的贏利機構。寺廟應該成爲講經說法、傳播佛教的中心。有能力的僧侶應該多出來弘法。僧侶不弘法,拿世俗的眼光看來,等于是工人不做工、農民不種地、教師不教書,未能完成本職工作,是不合格的。
從超世俗的角度看,如果不出來弘法,那麼僧侶只要能持戒、修行,也算做到了。但如果既不出來弘法,又不能自己持戒、修行,就完全不合格了。
現在持戒清淨、精進修行、法理深厚、能教化衆生的僧人少了,所以也尤爲珍貴,大家以後若碰上這樣的僧人,要至心學習、多多請教。當然無論對什麼樣的僧人都要敬重。但若要論到學法,就要跟這樣的僧人學。
另外,判斷某個人是否是可以向其皈依、學法的僧人時,不能光看神通力。有的人通了魔,或者通了些鬼怪,乃至動物仙什麼的,也有一些常人眼中的神通,那你若是跟了這樣的人,就往往遠離佛道了,基本不會有什麼好下場,除了極少數也可能是真想教你修行的以外,大多數就是被騙財騙色的結果。看一個僧人主要要看其持戒程度、佛法理論、以及作爲常人表現出來的品行,有沒有神通是完全次要的。
密宗的傳承尤其重視皈依僧,可以說他們是把僧看得比釋迦牟尼佛祖還重的,弟子要極端崇拜上師,才能得到大的成就。這是他們修行的特色。這種情況下,選擇上師尤爲重要。具體的,在皈依上師前要認真的觀察上師,首先要看其言說是否真正的合佛理;其次看其戒律德行如何;再次看他傳承,比如這位上師的前世是哪一位活佛,誰認證的,上師的上師是誰,上師的其他弟子修行如何,等等;最後也可以看看他是否有神通,藏密是講究修行的,有成就者往往會有一定的神通。觀察的時間,我的建議是最好至少要叁個月,確定了以後,再皈依。藏密宗師…
《佛教起信與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