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蓮花生大士的說法是觀察期要幾年,更爲慎重。只是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了,所以我這兒取叁個月的詳細觀察。皈依了以後呢,就要對上師生起絕對的信心,全心全意的按照上師的教導修行。
相對而言我還是比較主張大家修淨土,或者學禅宗。修密宗,關鍵是它的修行要把上師看得特別重,比前面的佛、法都重,如果這位上師確實是皈依佛、教授正法、並且在自身以後的修行中絕對不會出偏,那當然很好,至心跟這位上師修習,可能很快就有較大成就,而如果不是,你就可能倒大黴。釋迦牟尼佛有言“依法不依人”。以前藏地的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夠,難以學法辨法,那也只有讓他依人,對上師生起絕對的崇拜,才好修行,這可以說是方便的教化方式。但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又類似大賭博,贏是大贏,輸則大輸。修淨土,主要是一心念“阿彌陀佛”,再怎麼樣也不會倒楣,而若成就了,也是大贏,人在淨土中感受的快樂不亞于無漏阿羅漢所感受的快樂,時間也是無量無邊的長。
修禅宗則是要自己修成阿羅漢,乃至修成佛,適合大根器的人,在我們這個時代,要即身成就也許較爲困難一些。但是修禅宗比較有意思,當中的禅定修行,可能經曆各種境界,既比較有樂趣,也容易增強信心,而且禅定修行對調節身心也很好。
以上就是皈依僧的主要內容和要注意的地方。
第七章 佛教的基本教規:居士五戒詳談
初進入佛教的朋友,一方面可能會覺得有些無所適從,不像基督教等其他宗教,有簡明的教義教規容易領受和遵循,以致有宗教卻像沒宗教一樣,未能得到信佛的真實利益;另一方面,對佛教了解較多後,又可能會覺得佛教戒律太重,規矩太多,而不敢適從。
本文即依據佛所製定的居士五戒“殺、盜、淫、妄、酒”,針對現代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就此五戒的具體意義和內涵作一廣泛和深入的分析,並給出一個清晰明確的定義,以便廣大佛教徒們能夠自覺領受和遵循,從而進入去惡向善、自利利他的佛門正道。
對于佛教外的人士來說,佛門的居士五戒是釋迦牟尼佛觀察無始以來無量衆生的善惡因緣後給出的人生基本道德行爲准則,亦有很大的價值。可以這麼說:佛門的居士五戒“殺、盜、淫、妄、酒”雖然簡單,卻是高于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的。因爲光說“仁義”沒用,定義什麼才是“仁義”,什麼才是是非善惡的終極標准才是更根本的。“殺、盜、淫、妄、酒”則正是是非善惡終極標准的基本內容。
現在是“五濁惡世”加“末法時代”,衆生降生到這個時代來,宿世的罪業通常都很重。所以不要以爲自己向善,就不用信佛修佛了,其實很多善的人,若是對照佛門最基本的“居士五戒”,往往還是遠不夠的。所以尚未皈依佛教的人還是一定要皈依佛教、並盡可能受持五戒、真正做到去惡向善,遠離惡道。
第一節 如何受戒
皈依佛教本身並不意味著立刻就要持戒,但持戒卻是非常有益的行爲。
皈依儀式可以自己行或去寺廟行,但受戒則必須要由法師主持儀式授戒了。
現代的受戒比之以前更爲自由了。也即居士可以選擇受其中幾條,而不受另外幾條。比如居士可以選擇現在先受殺戒、盜戒,而不受淫戒、酒戒,以後看自己的情況而定,逐步持戒。考慮到戒律的本質是自律,這麼改革是合適的。
有的人看佛門戒律森嚴,就怕了,不想受約束,其實佛教是自由的,佛門戒律本質上是一種自律,你若不守戒,又沒人強迫你守,你怕什麼呢?如果你不守戒律的同時觸犯了世俗的法律,那是世俗法律來懲罰你,又不是佛門戒律來懲罰你。
從神性角度講,受戒後犯戒,則是有可能罪更大一些。比如同樣殺生,不受戒而殺生,就是單純的殺生罪,受戒而殺生,除了殺生罪本身,又多了一條破戒罪。
但這個破戒罪是否惡報很大,我傾向于不這麼認爲。到目前爲止我還未在佛經中找到破戒罪本身的惡報,倒是釋佛有言:即使破戒比丘,亦可爲人天之師。釋佛不希望別人因爲比丘破戒而懲罰之。破戒罪也許可歸納入妄語類的破誓約罪,因爲它的實質是發了誓沒做到,果報是喪失信用,爲諸天善神所不喜。
受戒後,即有戒神守護,破戒後主要是護戒善神跑掉了。宣化上人曾經講過個故事,說有一位老比丘不守戒律,什麼戒律都破了,就是“食不語戒”未破,後來有一天他吃飯時忽然聽有聲音說道:“你能不能把“食不語戒”也破了,好讓我也走掉?”原來受一個戒,就有一個戒神默默守護。但現在這位“食不語戒”的戒神顯然也對這位比丘破其他戒老大不滿,對方還守著這個戒,自己就想跑了。受戒破戒,即在護戒善神面前失了信用,當然是不太好的。
相應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受戒後持戒,那麼得到的功德福利,也比不受戒而持戒大。
所以我的建議是:努力一下能守的戒,就要受,如果是自覺很難守的戒,受了戒後也很容易破,那就先不要受,等覺得可以受了再受。
比如不殺生戒,做到不自己殺生和不指使人殺生,還是比較容易的,那就要受。不邪淫戒,如果你夫妻感情穩定,你也並無婚外戀的想法,那當然也應該受。但如果你正有著婚外情人,除非你打算立刻斬斷關系,否則你還是不要受不邪淫戒得好,因爲受了還是會破,反而不美;等到你和婚外情人斷了關系,決心只和婚姻配偶有性關系,再受不邪淫戒。
另外一個可行的方式是,如果受了戒以後想破戒,那就先“舍戒”。比如受了“不偷盜戒”,過後卻碰上個很好的商業機會,非做些行賄等不法行爲不可,你又決心要做,那麼就可先去寺廟告訴法師說自己決定舍“不偷盜戒”了。舍戒了以後再做那個事情,就只有行爲本身的罪業,而不存在破戒罪了。
舍戒以後還可以再次受戒。不過,居士多次受戒舍戒雖然可以,但總是不太好看。
受戒的居士可以依照受戒數量稱爲一戒居士、二戒居士等等,但如果一戒不受,還是不要自稱居士了吧。當然,只要已皈依,自稱是佛教徒則還是可以的。
各條戒律都有很多細節方面的意義,在受戒之前,一定要詳細了解一下各項戒律的基本內容。下面我就居士五戒爲讀者作一詳細的論述。
第二節 五戒的具體內容
一、不殺生戒
殺戒最基本的是自己不殺和不指使人殺,殺的對像主要是人或動物。
殺業成立要有叁個條件,即有殺心,有殺行,被殺著死(或殺傷)。如果你光有殺心,無殺行,這殺心是不好的,但構不成殺業;如果有殺心有殺行,但對方未死傷,也構不成殺業,只是這行爲本身是不好的,從戒律角度講,有破戒的意味。如果無殺心,有殺行,導致被殺者死呢?比如像開車,無意間輾死馬路上的一只螞蟻,那因爲你本身只是開車,而並未關心螞蟻的生死,也即無殺心,所以從戒律上講不算破戒。當然我並不是鼓勵人隨便開車壓死螞蟻,還是一定要盡量小心,愛護一切生靈,避免造罪。因爲這還是有罪會遭惡報的,只是很小而已,比如被人無意間踩一腳什麼的。
殺戒包括傷害人或動物的一切攻擊行爲。因爲這些行爲都會造成很大的嗔恨,並且也爲諸佛菩薩一切善神所不喜。比如如果你未殺人,但你把人打殘廢了,乃至把人弄癱瘓,或者弄瞎,或者毀容,那這些行爲,依據其程度,罪業可能比殺人還要重,因爲這些情況下對方受的苦,以及對你的嗔恨,可能比殺了他還要大。考慮到連辱罵別人也可能遭大惡報,爲佛門戒律所不允許,所以傷害行爲更是戒律所不允許的。
這個殺包括用武器殺、用毒藥殺等看得見的殺,也包括用符咒、誅法等隱秘的方式殺。後者屬于神秘領域的事物,通常不爲人知,但確實存在。比如《密勒日巴尊者傳》中就曾提到西藏有用誅法殺人的事情;內地也有以符咒殺人的法術。遭誅法可能是意外災難而死;遭符咒則可能是突然生病而死。不過現在這種事情應該是非常少了。如果碰上,世俗的法律很顯然會因爲缺乏證據而難以懲治,不過冥冥之中的報應卻將是絲毫不爽的。懂法術的人應該也懂因果,切不可以法術行惡,就算成功的以法術把別人幹掉,並逃脫世俗的懲罰,但仍要遭地獄惡報,結果還是自害害人。
殺人或傷人亦爲世俗法所不容,所以這兒理論上我就不多說了,只是分析一些現實中可能碰上的疑難問題。
1,出于正當防衛或集體防衛而殺人,是否可以?
比如1個歹徒劫持了10個人,正要引爆炸彈,這時唯一能阻止他的方法就是一槍把他殺了,這時殺他是否可以?
對此我的分析是:你殺這個人是還有罪業的,這個人,以及他的親人,以及可能的這個人的靈性眷屬,會對你産生嗔恨,乃至報複你;但你救10個人的功德更大,你也得到更多人的祝福,你本著救人的善心出發,也會得到諸佛菩薩及諸天善神的護佑。兩者相較,還是功大于過。
要減少罪業,你最好不要對你殺的這個歹徒本身起嗔恨心,而應持公正心,要確定你只是爲了要阻止他殺人而殺他,而不是因爲對他本人的恨而殺他,這樣,因爲你不是針對他本人,你所遭受的嗔恨應該要小。而你所得到的功德卻一點不會小。
2,如果殺人行爲未導致嗔恨,是否會遭相應果報?
這主要出現在病人已經沒救,又受病痛折磨,希望安樂死的情況下。如果能夠確定沒有任何人或神會恨你,那麼應該就不會遭受嗔恨導致的果報,關鍵在于這很難判斷,因爲神識的意識邏輯很難爲人理解。所以能避免盡量避免。
如果確定是病人自己的願望,親屬本著減少其痛苦的善心,而結束其生命,原則上還是可以的。但爲了盡可能的確定其願望的准確,以及避免濫用,施行安樂死要極爲慎重。比如說,要有兩個以上醫師簽字確定其病是沒救了,所有病人直系親屬同意,兩名律師和兩名國家公證處官員簽名見證,以及5個以上其他人簽名見證,才能有效。只是這種情況下也可能有問題,諸佛菩薩是全知或接近全知,明了因果,可能認同,但諸天善神卻不一…
《佛教起信與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