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煙還不像喝酒,喝酒人只害自己,抽煙,這個煙還會被別人聞到害別人。若是戒不了酒,那是自己害自己,還不能說太惡,而抽煙是會損害別人、導致別人下地獄的罪惡行爲,故必須像禁止殺人一樣禁止吸煙。
所以我這兒呼籲要徹底禁止煙草業。不要因爲煙草業有豐厚的利潤和稅收而放任。強調經濟收入是沒有意義的,因爲經濟收入本身不是目的,人生活的快樂和持久發展才是目的。
而且,即使單從經濟利益上講,第一煙草工業的相應資源(如種煙草的土地、原材料、人力等)改從別的行業完全可以獲利;第二由煙草業導致的疾病,相關治病的花費也不得了,據美國一些醫生的認爲還大于煙草業的總收入,這樣的話單從經濟角度來說就大不合算,更何況煙的深層損害!
從事煙草行業的人,比如製造香煙,販賣香煙的,因爲可能害很多人,所以罪業極大,故應盡快停止,改從善業。不然死後的地獄罪報恐怕不是你可能承受得了的。
基督教界也應該大力強調戒煙。吸煙的人死後神識要上升進天堂恐怕也是Mission Impossible的事情。
那麼吸毒呢?吸毒給人的欣快感比吸煙更大,對身體的損害也更大,人吸毒後瘾也更大,我們有理由相信吸毒對神識的靈性損害也更大。
吸毒幾乎是直接損害人的神識了,人幾乎戒不了吸毒之瘾。吸毒對靈性的損害可能是吸煙的千百倍。
因爲販毒本身是重罪,所以關于禁毒的事情我這兒也就不多說了。總之再強調一下,販毒的人不要爲了貪一點點錢,就做這種要下地獄受大惡報的事情啊!
所以這兒也把吸毒加入佛門重戒。
佛教徒戒煙、戒毒,在自身下大決心的同時,還要勤修佛道,請求佛菩薩的加持,戒除得會更順利。
縱上所述,受“不飲酒戒”在當前意味著:
不飲酒;但如果酒是燒菜的作料,加工過已經沒有酒味,或者酒中的乙醇很大程度上已經分解不再是酒了,那麼食用不算破戒;不食用五辛;不吸煙;不吸毒;
如果犯了這些戒,只有忏悔並下大決心戒掉,然後做功德,比如勸人戒酒、五辛、煙、毒品,再加上修行佛道彌補才行。如果是吸煙,或者販煙,販毒等,還要做功德回向給受自己害的人。
在此發心勸人戒酒、五辛、煙、毒品者,應將本文廣宣流布。
第八章 佛教的修行
皈依叁寶,受持五戒,是佛教修行的基礎。本章簡要談一下佛教更深一層的修行。
不同的人信佛和修佛,往往有不同的目標,但總的來說可大致歸爲叁類:
一,爲了人天福報而信佛修佛。比如爲了追求錢財富貴,健康長壽,身心安樂,生活美滿,消災免禍,諸事順利而信佛修佛;或者爲了後世不入叁惡道受苦,而修佛消業、積福資糧,以爲後世能往生人天繼續享福。
二,爲了超出六道輪回,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而修行。
叁,爲了自覺覺他,最終成佛而修行。
除此以外,有的人修佛可能是出于好奇,想要修出些神通來,以驗證佛理,這就目的來看亦可歸入上面叁類。在修佛過程中得神通,能增強自身修佛的信心,如在傳法的時候的展示給別人,亦能增強他人的信心,這是有利于修行和傳法的。如是爲了向別人炫耀以得到別人的崇拜,或者以神通力幫人看病、看相、看風水等賺錢,或者是自己通過神通感受上界諸天的美景美色美樂,這些都可看做是人天福報的一種。就後者來講,意義不大,求神通不如直接求福報、不如直接消惡業。人的自性本就具足一切神通,但被無始以來的虛妄客塵所蒙蔽,修佛修到一定程度,也即把客塵清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不同程度的神通出來,以追求神通爲目的而修行,反而可能因爲多了個妄念,而不容易出神通。所以修行中希望得神通雖是正常心理,但不要過于追求。
下面講述針對這叁個目標的具體修行。
第一節 欲求人天福報的佛道修行
求人天福報,主要應以求衣食豐足安穩,無病無災,生活輕松無煩惱,以利于佛道修行爲佳,而不要去求升官、發財之類過于世俗的事情。因爲若貪欲過重,求來財富地位,反而很可能因此而退失菩提心,或甚至以得來的財富地位恣情享樂,反容易造惡業,受惡報。
這兒我想到個小寓言故事。有個人向上天祈求,要富貴,做大官,發大財,上天都說可以答應,然後另外個人說我不用富貴,只要生活衣食充足,快快樂樂,無煩無惱就行,上天卻不答應,說那是神仙過的日子。當然,現代人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的錢,降低自身世俗的欲望,轉而修佛,找個好點的環境,過簡單的生活,也就差不多像神仙過的日子了。兩者主要是個心態的區別。當然在心態相同的情況下,富貴總是好事,比如對己可安心修行,對人可多做善事,更多的幫助他人。
如何富貴或長久富貴
佛教作爲一個揭示宇宙物質和精神最深奧真實的思想體系,能否直接應用于現實,比如用來求世俗的富貴呢?答案是肯定的。
欲求富貴,或者已比較富貴的人欲求更加富貴和長久富貴,比如後世富貴,或者子孫後代代代富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布施佛門,積善行德,造福他人。
布施佛門是各種造福他人的行爲中獲報最大的。《地藏經》有雲:“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叁生受樂,舍一得萬報。”布施佛門,即使是些微的小事,也可能利益非常大。
布施其他人,比如貧窮人,尤其是含著慈悲心布施貧窮人,也利益非常大。因爲這種行爲,滿足的對方的願望也大。
爲什麼布施佛門,或者布施他人,會得利益,甚至會得很大的利益呢?這是佛說的,也是無數大德的教誨,我們本身就可以無條件信受了,但如果要作深層次的回答,就要牽涉到佛教的宇宙模型了。簡而言之,宇宙一切都是衆生識心的産物,包括所有的財富,都是如此。佛是衆生中最大的生靈,所以布施佛門,獲報也最大。布施其他人呢?每個人都有佛性,每個人的佛性都是全知一切的,區別只是當前還有迷妄而已,只要布施一個人,都會在其八識田中種下回報的種子,都會有回報。這回報的大小,則主要在于對像的迷妄程度,和福德大小。《佛說四十二章經》中說:“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叁世諸佛。”基本上就是一個迷妄從重到輕,福德從小到大的排列。
注意布施佛門最好是含恭敬心布施,如果不含恭敬心,那可能得富,而不能得貴,像前面提到的梁武帝前世的例子,主要就是在貧窮中含恭敬心布施,故後世既富且貴。
布施貧窮人則最好含慈悲心、平等心布施,這樣獲福最大。
除了以財物布施以外,只要是造福他人,使他人獲福的行爲,都會得很好的福報。相對而言,單純的財布施還算是初步的了。比如說,光是給一個窮人一碗飯吃,顯然不如給人找份工作;光是送財物給個窮鄉村,不如幫鄉村造橋修路,讓他們自己可以發展起來;光是給非洲災民救援物資,不如幫那個窮國發展農業,或者建立良好的經濟體製,發展經濟;光是幫人做念經做功德,不如使對方也信佛,自己學會念經做功德,乃至自己念佛往生極樂得大利益。造福他人越大,所獲福報也越大。
這就, 是財布施和法布施的區別。一般而言法布施是高于財布施的,尤其以佛法布施功德最大。比如你就算布施給人一億美元,也只是讓對方過個幾十年富裕日子,當中是不是天天快樂還很難說,但如果是教人信佛,使其最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是使他無數億年處在純淨快樂之中,兩者仔細相較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佛在《金剛經》中數次說到,即使以滿世界的金銀財寶布施給佛,所得的福報,也遠遠不及受持《金剛經》並將其中的一些四句偈向他人講述。爲什麼?因爲後者是傳播佛法,導人通向永恒的真實快樂。
這兒我要提到一個很奇怪的問題。這個問題頗不明顯,長久以來一直未被人注意,但無形中確實損害著佛教的傳播和發展,這兒我給大家詳細說一下。
我們知道,如果一個人不信佛,乃至否定佛教,那麼因此而排斥佛教,抑製佛教的傳播,雖然可悲,但畢竟還算符合行爲邏輯,說不上奇怪。但有些人,本身確實是很信佛的,明了信佛的利益,樂于布施佛門,但卻不喜歡別人信佛,甚至阻礙、抑製佛教的傳播。我仔細分析下,這是由于一種常識性的錯覺造成的。也就是說,他們以爲,世間的福報,是有限的,若是別人也學會了信佛修佛,會把他們自己的福報分掉了。形成這種錯覺是因爲人們長久以來看到的世界是有限的,比如說,土地是有限的,資源是有限的,就像一個魚塘裏就那麼多魚,如果教會了別人捕魚,自己能捕到的魚就會少了。
而實際上,布施佛法,和教人捕魚之類世俗法,是不同的兩回事。布施佛法,是讓人回歸到自心本就具足的圓滿快樂之中,形象點比喻,就是教人發現其自己本就擁有的一萬億美元,你讓人發現對方本就擁有的一萬億美元,不但自己一分錢不會少,相反還很可能能得到對方的感謝,送你一億美元。
比如《首楞嚴經》如何流傳到中國來的故事:《首楞嚴經》當時在印度是屬于國寶,嚴禁外傳,帶出者屢被邊關查獲,後來般剌密谛法師用蠅頭小字將經抄在極柔精薄的白氈上,用蠟封妥,割臂藏于皮內,待創口平複,再攜抵中國。在這個故事中,那位印度的國王既然視《首楞嚴經》爲國寶,當然是信佛的,卻抑製《首楞嚴經》的傳播,嚴禁其外傳,就是犯了這種愚癡的毛病。實際上,這位國王如果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把《首楞嚴經》藏起來,看似尊重,卻毫無功德可言,…
《佛教起信與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