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貪,從外界角度講,是消彌欠他人的業債,提升自己的福德。
布施主要可分財施、法施、無畏施、事施四種。因爲前面已經詳細講了財施,這兒就不再多講了。
法施,即爲他人講法,這個法,尤其以佛法布施功德最大,功德是遠超于財施的。其次是一般的良法布施,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人良法一般也高于單純給人錢財的。
無畏施即在人恐怖、畏懼的時候授人以勇氣,使其戰勝艱難險阻。
事施就是幫人做事。拿現在市場經濟眼光看等于把做事原本應得的工資用于布施。
布施要以清淨心、慈悲心、平等心、快樂心布施爲最佳。
持戒
上一章講了居士五戒,可以說,當今的佛道修行人能完全持好居士五戒,已經算很不錯了。佛教對于出家的修行人,還有沙彌、沙彌尼十戒,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等,另外還有在家出家都可受的大乘菩薩戒,這些戒都非常嚴格。
根據佛製,受低層戒的人不可知道上一層戒的內容,比如沙彌不可知道比丘戒的內容。因爲戒律歸根到底是一種修行人的自律,所以別人也是沒必要知道。
小乘戒律主要是戒行爲,大乘菩薩戒則不但要戒行爲,還要戒心。因爲成佛歸根到底是要修心的。並且這個戒心,不但自己一絲惡念都不能起,還要自己一絲善心也不退轉。比如,哪怕只是看見一個頑劣之人非常難度,就退失度他的心,也算犯菩薩戒的。所以若是受了這個菩薩戒,實際上意味著不但不能做惡,還必須要行善,只要看到有善而不行就算破菩薩戒,可以說實在是非常難守的。要真正發起大菩薩心的人才好守。
忍辱
忍辱,主要是從自身角度消除傲慢心、嗔恨心,並且在遭受外惡的時候自己不起嗔心,從而大量提升功德。
所以修忍辱,主要是要自降其心,對人有恭敬心,謙卑心。我的主張是一個人只要未成佛,就要持恭敬心,謙卑心,因爲上面還有十方無量諸佛這樣無數比自己更高的生命在,自己再怎麼修行高,也及不上佛,沒有理由驕傲;而如果成佛了呢,因爲已經到頂了,倒是可以驕傲了,但顯然也沒必要。釋佛成佛後,亦是以慈悲心、平等心對待衆生。因爲衆生皆有佛性,皆堪做佛,區別只是迷妄程度不同而已。
所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于道”,懷著謙卑心才能不斷得到,不斷提升,不斷進步。懷著大我慢之心,對己難以進步,並且易入魔道;對人,則易遭人嫉妒、嗔恨,導致不利。
有的菩薩針對衆生根器,爲傳法故,有時故意示現大我慢的形象,只要自心實在不我慢,亦是可以的。
另外一個修忍辱的方法就比較慘,也就是要在別人的攻擊中不起嗔恨心。《佛遺教經》中佛陀對比丘們言道,即使有人來“節節肢解”,也不要生嗔恨心。這樣功德就非常大。耶酥基督也曾對別人說:“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讓他打吧”。打人失德,受打則得德,但若一生嗔恨之火,又把這德燒掉了。
但這種修法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比較困難。第一它還需要人“配合”,不是平時就能修的;第二它本身困難,要在大痛苦之下忍受而不起嗔恨是極不容易的。所以我這兒主張如果受到攻擊,還是要正當訪衛,至于嗔恨心,從智慧的角度講也確實是不必要的。要以慈悲心、公正心對待你的敵人。
一般的受到別人的損害,比如對方踩了你一腳,或者搶了你的錢,或者對方前世殺過你,本來按照因果規律他該還,但若今世你持戒,忍辱,你原諒對方,你不報複,那這個果,就變成了你得功德,對方沒事,也就是一種自利利人的結果了。
所謂“忍辱功德,持戒不及”,在提升功德方面忍辱往往是比持戒更有效的。
精進
精進,即在修善斷惡、去染轉淨的修行過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進。前面的持戒、忍辱主要是自己不作惡,精進就是要不但不做惡,還要積極的做功德。
在個人方面,不但要不做惡行,連一絲惡念都要不起;在社會生活中,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
什麼是高的道德品行呢?大家可以看《華嚴經》中的“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菩薩淨行品”,那是行大菩薩道者應有的道德行爲標准。一個人德行高,得福也大,所以修德是自利利人的智慧選擇。所謂“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已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悔,禍必滅己。”(《佛說四十二章經》)有德之人,自有大福報,即使別人來害,有德之人也不需要報複,害人者自將遭受冥冥之中的因果報應。
在個人的佛道修行中,要勇猛精進,或者多讀經,或者多念佛,或者勤修禅定,不可貪圖五欲安逸。
禅定
禅定,就是一種深度的精神修行。
很多人聽說修佛,就會想到老和尚打坐、修禅定,所以禅定當然是修佛的一個核心。但如果上面四度修得不夠,世俗的欲望、煩惱太多,業障重重之下,很難修得好定;即使偶爾修得入定,也很容易誤入歧途,爲貪欲、魔障所轉;或者即使不爲貪欲、魔障所轉,若是佛理知識不夠,對境界認識不清,也難有效進步。所以修禅定的同時也要修心、修德,並精研佛理。
這自身的修行和外在的修行是相輔相成,合爲一體的。比如人若心地善良慈悲,那麼念“大悲咒”容易得到感應,而多念了“大悲咒”,人也會變得越來越慈悲。
修禅定也是有消業的意義的。比如禅定時的雙盤打坐,一般人到了一定年紀腿就比較硬了,剛開始煉雙盤打坐腿會覺得很酸,那忍受這個酸就可以說是一種消業的過程。打坐入靜本身也可以說是一種消業的過程。《道德經》中有雲“濁以靜之徐清”,這個“濁”,就是一種“黑業”。人打坐入靜,身體放松,經脈暢通,那這個濁氣就往下降,濁氣消除,等于人自心清淨了。
所以有的修行者不出來做很多功德,光打坐,也能消業,消到一定程度,也能入禅定,開智慧。之所以要持戒,是別一邊消業,一邊再繼續造惡業,或者別一邊提升精氣神,一邊又漏精氣神。
讀者看到這兒,有可能會聯想到兩個禅宗的著名偈語,即神秀的“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和六祖慧能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前者是講漸修,後者是講頓悟。我這兒的論述看上去是講漸修,但實際上,頓悟也是基于長時間的修行的。禅宗,無論南頓北漸,都要修禅定,都要修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悟。六祖的頓悟,是基于前世無數修行的。所以兩者並沒有太大的實質區別。就兩個偈語本身來說,前者執著于過程,而後者則講清了本質,過程本身不是目的,達到本質才是目的,當然是後者高明多了啦。若是光修,不積極設法開悟,總還是不行。所以我還是偏向南宗的風格。
光修,不求開悟,當然不行,但若是光參話頭、打機鋒,卻不實修,那更是不行。這相當于一個人吃西餐。參話頭開悟,是吃最後一片面包,覺得飽了。但人不可能之前不吃,光想著吃“最後一片面包”,就讓自己飽了。那純粹是自欺欺人,無有是處。
關于禅定的具體修法,很多佛道修行者有專門的著述,我這本書因爲偏重于佛教思想體系基本框架結構的建設,和講述佛教的一些基本教義教規,所以深度修行的方法就不多講了。網上有一篇名爲《定慧之路》的文章,講禅定講得很精細,可多參照,網址是:http://www.4ui.com/cart/dinghui.htm
另外,南懷瑾先生的《如何修證佛法》、《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等也可作爲修佛禅定的指導。
具體講禅定的佛教經典,主要是在叁藏十二部的“阿含部”中,上面的《定慧之路》主要是基于《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等小乘“阿含部”經典。依據這個,最終可能修到阿羅漢果。再往上要修成佛道,就要讀大乘經典,修“六度萬行”了。
所以我的主張是以《妙法蓮華經》、《楞嚴經》、《華嚴經》、《金剛經》、《心經》等大乘經典作理論指導,依《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等小乘經典做禅定實修,是比較好的修行方法。
《楞嚴經》中則也有講修法的,主要推薦了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末法時代人耳根最靈,所以修定時以專注耳根,聽呼吸聲音爲入定方法是適合最多人的。
修定最好一定要雙盤。首先雙盤容易入定,就算入不了定,也能消業、打通經脈、提升能量。若是散盤,首先是不容易入定,而若是散盤入不了定,就有浪費時間的嫌疑。單盤則介于雙盤和散盤之間,實在不能雙盤的則一定要單盤,絕大多數人都至少能單盤,單盤煉時間長了慢慢也就能雙盤了。若是單盤也做不到,可一腿盤,一腿向上屈膝盤,兩腿成直角,累了再換另一只腿,大家可以看到有些觀世音菩薩的像就是這麼坐的。但總之不可伸直著腿。
前面兩節的修法,念佛念咒念經等,也最好雙盤打坐念。
般若
般若,這詞是由梵語音譯而來的,基本的意思是“智慧”,但這種智慧是基于前面五種修行而得的一種超世俗的大神通智慧,一種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
心經開頭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波羅密”也是梵語,就是“到彼岸”,“圓滿完成”的意思。
現代人進行般若的修行,我以爲具體來講主要就是以追求開智慧爲目的,以《心經》、《金剛經》、《楞嚴經》等大乘佛法作指導的深度禅定修行,以及日常生活中對自心的時刻觀照。
智慧和功德圓滿,即能最終覺悟成佛。
成佛之後
成了佛以後,就要大轉*輪,廣傳佛法,將無始以來傳承的無上佛道繼續源源不斷的傳下去。
據傳釋迦牟尼成佛後,就覺得這個成佛之路實在太艱難了,自己極其稀有的證到,應該趕快入涅槃,幸好有天人在旁邊勸他要再轉*輪,才有佛法出興于世。所以不要小看這個問題,大家修佛時要多發自覺覺他的願,這樣成佛後就容易記住還要傳佛法,未成佛時就要記住看到佛…
《佛教起信與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