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起信與入門▪P17

  ..續本文上一頁是就想:現在先撈夠了再說,或者先殺了仇人再說,以後再忏悔。這你就要注意了:人再聰明也聰明不過全知一切的衆生神識,你若是把忏悔、念佛,當做你行惡並且避免地獄罪報的工具,恐怕更糟。因爲忏悔,尤其是忏悔害到他人的罪業,是要忏悔到對方神識原諒你、消除了對你的嗔恨心才有效的。而人的神識是全知一切的,如果你知道一個人是想以忏悔爲技巧,他的想法是先殺了你過後再靠忏悔免罪,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還會不會在他過後忏悔的時候原諒他呢?我想恐怕很難吧。

  偷盜或者貪汙腐敗則要具體分析。偷盜直接害到人。貪汙腐敗呢,你要看看你貪汙腐敗所涉及的行爲會不會害到人,導致他人的嗔恨。如果你做件事,事情本身辦得不錯,同時給自己撈點利益,沒具體的人恨你,那罪可能要小一點,只是不當得利終究還得還。但如果此不當得利損害了他人,比如豆腐渣橋壞掉死人了,或者豆腐渣建築壞掉常得讓人花錢修,或者檢驗的食品、藥品其實有問題卻放行、這些都會害到人,爲人的神識所知,冥冥之中自有報應。單純的偷盜、貪汙腐敗,最終還是要還才能免罪,並且要還的往往要多得多。所以想先撈再忏悔免罪,恐怕也和上面先殺再忏悔免罪一樣沒有什麼可行性。

  至于飲酒,或者淫欲,因爲主要是自己神性上的墮落,而不是害到別人,那麼趁年輕先享受,到老了再忏悔、修行,或許還有某種可行性。

  總而言之,所謂“上士聞道,勤而習之”,聰明人聽聞佛法,就應立刻至心改惡向善,不要再糾纏于一點世俗的蠅頭小利,而要追求更大的福報、和靈性的升華、永恒的快樂。這是對有智慧的人講的。

  第叁節 超凡入聖

  信仰佛教的人,往往習慣于把佛、菩薩無限神化,雖然是出于崇敬,但從科學角度看,卻是缺乏意義的;從理解角度講,則容易讓人摸不著頭腦;從傳播角度講,也容易讓人和低級鬼神之類迷信混淆起來。我這本書以徹底的科學精神講述佛教,所以這兒我想還是清晰的論述一下比較好。

  首先,上一章我在核心部分已經講了,佛教是不承認有一個人性化的終極主宰的,因此也可以說,佛教本質上是無神論的。佛和菩薩都是與我們人類一樣的有情生命,只是他們這些生命的非常非常高級。

  釋迦牟尼佛,作爲人,他示現了出生和涅槃。釋迦牟尼佛的神識,則是不生不滅的,或者說,是永恒的;佛神識所成的法身,也是“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的。(《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

  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也是壽命無量的。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中講了阿彌陀佛在極樂極樂淨土中的色身(從我們人的角度講,也即阿彌陀佛的法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也就是說,佛在自己的淨土中是有個身體的。

  但是佛經中也曾提到有些佛的壽命,比如《妙法蓮華經》中釋迦牟尼佛爲弟子迦葉尊者授記時,說迦葉尊者以後成的佛名爲“光明如來”,壽12小劫,這個應該是在世俗世界內的壽命,因爲經中後面立刻講到其正法和像法時代都是20小劫,這個時間肯定是世俗社會的時間。有的生命世界不像人類地球世界,壽命非常長,這從理論上講,是完全有可能的。

  佛在佛淨土中的壽命,應該都是無量的,或者說,是可以無量的,長短應該只取決于他自身的願力。也有說以後到一定時間阿彌陀佛會涅槃,然後觀世音菩薩繼位爲佛,具體時間沒講,是在很長很長時間以後。

  那麼佛在佛淨土中,繼續涅槃之後,是什麼情況呢?佛經中有“涅槃八味”之說,描述了涅槃狀態的八個特性:

  一、住,涅槃之理通徹叁世而常存,圓遍十方而常在,故稱常住。

  二、滅,涅槃之理寂絕無爲,生死永滅,故稱寂滅。

  叁、老,涅槃之理不遷不變,無增無減,故稱不老。

  四、死,涅槃之理原本不生,然亦不滅,故稱不死。

  五、淨,涅槃之理安住清寂,諸障皆淨,故稱清淨。

  六、通,涅槃之理虛徹靈通,圓融無礙,故稱虛通。

  七、動,涅槃之理寂然不動,妙絕無爲,故稱不動。

  八、樂,涅槃之理無生死逼迫之苦,而具真常寂滅之樂,故稱快樂。

  根據本書的模型,我們也可以認爲涅槃就等于化入宇宙終極本原識心了。不生不滅,沒有時間概念,不去不來,沒有空間位置概念,可以說是遍滿虛空了。

  涅槃是佛的最高最終境界。

  涅槃狀態,是否導致神識個體性的消失呢?也就是衆佛涅槃後是不是就變成一個了呢?

  如果個體性消失,雖然感受快樂,但對一般人來講似乎也可能少了點什麼。

  對這個問題,我傾向于作否定的回答。也就是說,佛涅槃後,還是有其神識的個體性存在。

  《妙法蓮華經》中講了一位多寶如來,在無量阿僧祇劫以前就已涅槃了,但他曾經發了個願,以後只要有佛給人講《妙法蓮華經》,他就現個大寶塔出來,結果當釋佛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就出了這個寶塔,多寶如來就坐在這個寶塔裏,後來釋佛就進寶塔裏和多寶如來坐在一起給大家講經。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佛在終極涅槃狀態下,既不出現在世俗世界,也不出現在法界,佛自身神識的個體性仍然是可以存在的。

  這兒大家也許會想到個有趣的問題,佛教裏有很多佛,那這些佛的關系是什麼樣的呢?

  雖然佛非常少,衆生有幸碰上佛的機會,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但因爲時間無始無終,衆生數目無量無邊,在漫漫時間長河和無數衆生中,當然也有無量多的佛出世。而衆生一旦成佛,壽命往往就是無量無邊的,那麼當然會有很多佛碰到一起的情況。那麼我可以告訴大家:“佛佛道同”,佛都是全知的、至善的、道德終極完美的。所以祂們之間是沒有任何矛盾沖突的可能性的。也沒有任何攀比可言。

  不同佛之間的區別,主要計有:

  一、 名號不同;名號也意味著各自的個性特色。像釋迦牟尼佛,包含了他父輩的種族名號,現在釋迦族的人可能找不到了,但釋迦族的名號則流傳了下來並爲無數人所傳揚。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也就是說祂的光在衆佛中是特別強的,祂色身的壽命也是衆佛中特別長的;

  二、出世時間不同;

  叁、所在淨土不同;釋迦牟尼佛出在我們這個五濁惡世,當然不是什麼淨土,離開我們這個五濁惡世後,升入常寂光淨土;阿彌陀佛是在西方極樂淨土;藥師佛在東方淨琉璃淨土;這些都是不一樣的;

  四、所接觸的世界、經曆的生活、擁有的弟子、度化的衆生不同。這些與一般人沒什麼區別;

  五、個性特色不同;像迦葉未來將成的光明如來,特點是非常光明,而迦葉就是天生金色閃閃發光的;而佛座下“解空第一”的須菩提,未來將成名相如來,喜好在空中說法,也是特別與空有緣;另外像上面說的多寶如來,就發了那個特別的願,也是跟其他佛很不一樣;

  總的來說佛除了全知、至善、終極完美外,在其他人性化的方面,也是有自己的個性特色的。

  沒有色身的生命形態,在叁界內就有,即無色界生命,但無色界生命還會由于自身業力而繼續輪回。佛超出叁界後,下不下來就在于祂自身的願力了。也就是說,我分析認爲佛隨時可以從不生不滅的終極涅槃境界中出來,形成法身主持佛淨土,或者比如像多寶如來那樣,平時在涅槃中,然後每當世界上有佛出世講《妙法蓮華經》時就現個寶塔出來,如果對方設法邀請,祂還可以現身坐在裏面。

  佛也可能“倒駕慈航”,下來做等覺菩薩,或乃至下到叁界來度化衆生。我們大家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之前就是“正法明如來”,成了佛後又下來,現在又修成了菩薩,在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阿彌陀佛涅槃後又將成“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接替阿彌陀佛的位置。

  我們大家爲什麼要信佛、學佛、修佛呢?最低層次,就是求得自身的福報;其次,是得到佛菩薩的願力感應,死後往生佛淨土;最高層次,就是自己修成佛,永遠處在無比美好、自由自在的境地當中。

  除佛以外的叁聖,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也都是超出叁界,可以不入輪回了。但是阿羅漢、辟支佛只是自己覺悟了,還要行菩薩道,努力覺悟其他衆生,覺行圓滿了,才能最終成佛。也就是說,成阿羅漢不是最終果位,成佛才是最終果位。

  佛是真正至善無私無畏的,佛的最終目標就是教人成爲和祂一樣的佛。

  中國的道教類似佛教的阿羅漢道修行,最高可修到辟支佛,也算超出叁界輪回了。另外也有修到肉身成仙的,這種仙可以活個千百萬年,也有的說法是可以與日月同壽,但即使是和日月同壽,可日月也是會毀滅的,所以還是遠不及聖道。聖道是什麼情況?形象一點,聖道就是躲在另外一個空間,看著我們這個空間一次次的爆炸、收縮、爆炸、收縮;衆生在世間一次次的輪回,生老病死、受苦受樂……其中佛、菩薩因爲慈悲心大,所以時常下來度衆生,阿羅漢、辟支佛則要等他們發了大慈悲心修菩薩道後會下來。

  佛教和道教本質上都是屬于偏重修行的超世俗的宗教。相對而言,基督教、伊斯蘭教則是較爲世俗的宗教,也因此對世俗社會有更直接的影響,比如製定了很多關于世俗生活方面的規則。這些宗教主要是教人上天堂,成爲其主神的眷屬,也就是成爲某種高層天的生命。

  佛淨土中的生命則有點特別。生命進入佛淨土的時候,通常並未達到能入四聖道的境界,但他們在佛淨土中很容易修成阿羅漢果。他們似乎同樣擁有長久在佛淨土中呆下去的能力,但他們也有可能因自身意志而再入叁界。

  在聖道中,一個生命可能化成千百個生命,或者千百個生命可能彙聚成一個生命。比如觀世音菩薩,祂的色身現在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但祂同時又可能化成很多身到地球或其他星球去,這是一化多的關系。佛在《妙法蓮華經》中爲500弟子授記,說他們後世將成爲一位佛,這是多化一的關系。無論多化一還是一化多,我們都可以認爲是一個神識的多種表現形態。

  第四節 小結

  最…

《佛教起信與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