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5.30第八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綜合座談會引言
建構人間佛教的修行藍圖──談人間佛教的內修與外弘
釋傳道
一、前言
當今的臺灣佛教,就如百花齊放、衆鳥齊鳴,看來蓬勃發展極了!從延續中國佛教遺緒的傳統佛教、各式各樣的人間佛教,到南傳的原始佛教,以迄藏傳的秘密佛教,可說各擁天
地、各具擅場;即連佛學研究,亦蔚然成風、盛況一時。但在琳琅滿目、光鮮亮麗的外表底裏,佛陀教法的真義,是否也同樣獲得顯揚呢?這似乎有待我們進一步省思。
二、人間佛教的修行──依人身向佛道的人菩薩行
學佛,即向佛學習。佛,是覺者,是以無上的證智覺證宇宙人生真理、徹了萬有諸法實相的聖者。佛教──佛陀所教,則是覺(智慧)的教育,而有教人轉迷啓悟、上通聖境的可能。所以凡一切大張佛教旗幟,而其實違反真理智慧的教說與行持,皆非佛法。
佛是經累劫修菩薩行而成的,「自悟不由他」。弟子則依佛示的古仙人道迹修行,斷惑證真、成賢成聖,佛教是自力的宗教。佛或因衆生的根性與需求,施設種種方便攝引行人;但方便是有著適應性、階段性與對治性的,終需回歸佛法的正常道,而不能視之爲佛陀教法的全部。
然當前的臺灣佛教,爲迎合好簡、求速成的時代文化,種種融攝外道糟粕的他力、方便,一如春風野草般不斷衍生。導師嘗慨歎其所處時代之「中國佛教爲『圓融』、『方便』、『真常』、『唯心』、『他力』、『頓證』之所困,已奄奄無生氣;『神秘』、『欲樂』之說,自西而東,又日有泛濫之勢。」1而今卻更變本加厲!種種假借加持、消災名義,而行斂財騙色之實的,也全部記到佛教頭上來了。從自力到神秘、他力,佛法的被異質化,始終是一大危機!
或有人欣慕原始佛教之淳樸,而對南傳禅法趨之若鹜。但若于佛法正知見未能建立,信、戒基礎未能具足,即徑行禅定之修習,這盡管有其宗教體驗,卻不能確定即爲佛法。專修禅定而偏廢人間正行,這是共外道的天法,而非佛法!
當然也有鼓倡人間佛教,廣行菩薩利他事業的一大流。彼雖于佛法普及有功而值得肯定;然爲了普及,勢必非將佛法淺化不可,因此教說內容也就不離人倫道德,而偏重人乘善法的施與戒(德行)。這是忽略人間的佛法固應包含這些內容,而不能只有這些內容,否則佛法的特質與真義,不免就隱晦而不彰了!
由上述的辨異,吾人當可勾勒出佛陀教法的輪廓,從而建構人間佛教的修行藍圖:佛教是宗教,而且是重視依人身自力覺證智慧的宗教。從一個愚癡無聞凡夫,經由對佛陀教法的信、解、行,而終于證得與佛同樣的正遍覺,這也就是學佛.成佛的始終曆程。從人而菩薩.佛──由人發心學菩薩行,由學菩薩行而成佛,此即人間佛教論題的核心要義。2
在對圓滿佛果菩提的深切信仰中,依于慈悲,廣集福德、智慧資糧,不以人天的福樂爲滿足,也不急切于厭離求解脫,不寄情于來世與他方,也不眩惑于神秘及他力,而只是老老實實地由具煩惱身、悲心增上的凡夫發菩提心,「除正信正見以外,力行十善的利他事業,以護持佛法,救度衆生爲重。」3──這種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的人菩薩行,才是上契佛陀本懷,又符合時代機宜,而爲現代學佛者所應遵行的人間佛教的修行。
叁、人間佛教內修外弘之依持叁要
自利與利他,內修與外弘,是菩薩行必不可免的;甚且是「自未得度先度他」,將利他置于自利之先的。但不論自利與利他、內修與外弘,皆須依于叁項要則,才能不違佛法、不悖初心,而進向佛道。這叁項要則,也就是菩薩行者所以能長在生死、普利衆生的根本要訣。
(一)發心──不忍聖教衰.不忍衆生苦
由人乘直接發大乘心的,稱爲直入菩薩,他或因不忍聖教衰,或因不忍衆生苦而發心,此即含攝得智增上與悲增上二類大乘行人。「這二類發心,是出于深刻的智慧及悲願而自發的,所以是堅強有力,容易成就。」4而且會因此發爲內修與外弘的動能。
1.不忍聖教衰──這是「著重于護法而發心」5:確認佛法的究竟無上,而且唯有佛法才能給予自他及世間徹底的利濟。但此時、此地,宣說正法的少,而相似佛法、錯謬邪見,卻裹著佛教的外衣充斥世間,不僅無能解除衆生的煩惱,還加深了衆生的苦患。這唯有修學佛法、弘揚佛法,才能振興聖教,使佛法的真義流傳人間。
2.不忍衆生苦──這是「著重于利生而發心」6:衆生的苦難無量無邊,而盡由自身造業招感而來;盡管給以物質、知識、技能等等世間法的救濟,卻也僅能得到相對而有限的改
善。要能徹底救度衆生,必得教以佛法,從根本上解除苦因──令其改變觀念、言行,使其隨順佛法真理,終而度一切衆生令入無余涅槃,這才能使衆生真正離苦而得究竟安樂。
這是爲不忍衆生苦而發心的。
(二)目標──淨治身心.弘揚正法.利濟衆生
成佛,是學佛者的究極理想。理想是不妨遠大的,而實踐則要從切身的修行入手。一般人聽到修行,總不免聯想到出家修行,聯想到在寺院集衆共修,聯想到早晚課誦、念佛拜忏。而其實修行,就是將所「修」學的用之于日常的事「行」,用之于改造我們的身、語、意業;將佛法的理論與我們的生命、生活相結合,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依此,出家學佛要修行,在家學佛同樣也要修行;佛教有修行,其他宗教同樣也有修行。「單講修行,並不一定就是佛法」7;重要的是,所修的行,「一、與佛法的根本義理是相合。二、行爲表現是什麼樣子。」8叁、有沒有依佛法而改變自己的氣質。所以學佛,且慢談了脫生死、究竟成佛,先完具一個正常、高尚的人格,成爲一名人中君子,才是最切要的。否則,佛法是佛法,而我依然故我,一點改變都沒有,佛法與我,終究是二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那就罔學了佛法!
對此,導師有感而發的說:「中國近百年來佛法衰敗的原因,是出家者誤解住持佛法的意義,不能以方便攝化信衆,使他們從淨治身心中,表現佛法的大用。如佛法而不使人淨治身心,那弘法也者,祇是形式的熱鬧而已,于佛法毫無裨益。……所以淨治身心,是學佛者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9人間佛教的內修與外弘,亦當以此爲基本的目標,舍此,談弘法、談利生,都未免遙遠了些!
于甚深佛法,有過一番深刻的認識,再將此認識體會到自心,淨治煩惱、改變言行。──由佛法的修學而得淨化,由佛法的實踐而受用法樂,複因見聖教衰、見衆生苦,而發心弘揚正法、利濟有情,這就發起大乘菩提心了。發了菩提心,一切的修學與事行,皆爲續佛慧命、救度衆生,皆是爲佛教、爲衆生,而非爲自己的成就佛道。依此目標而發心,才是強而有力的發心!
「信爲欲依,欲爲勤依」10,依此來解說發菩提心的重要,是再恰當不過了!深信佛法是世間唯一能濟世利人的大法,深信佛果菩提的超勝世間、究極無上,即能從純淨的信仰中,引生趣求無上菩提的願欲。于上求菩提、下化衆生起大願欲,那才能精勤于佛法的修學與弘揚、自利與利他,以圓成菩提。故說菩薩道爲從凡夫發心、修行,以至證得菩提的完整曆程。人菩薩行是不能離去願求菩提的終極目標的,一切的利他行因爲與菩提信願相應,那才成爲真正的菩薩行,而不致落空、墮入小乘或人天的福果。
(叁)方法──十善行爲本.修六度四攝.性空慧爲要
依人身向佛道,十善行是最基本的要求;凡夫菩薩,即從十善學起,而漸深漸廣,故又稱十善菩薩。十善雖是共世間的善法,但因學者之發心差別,也就分別而爲人天、解脫與成佛的不同果報。
單爲個己的內修與解脫而學,一個人所需要的佛法其實不多。但若爲弘揚正法、利濟衆生而學,則定然要遍學一切法門,才能針對衆生的不同根性與煩惱,施以種種的善巧化度。「法門無量誓願學」,而一切法門中,又以六度、四攝爲菩薩行之綱要,尤爲人間佛教內修與外弘之所必學。六度爲從愚迷此岸,自度度他,以超越生死長河,而達正覺彼岸的方法;包括利他的福德道與自利的智慧道11。四攝則爲攝化衆生同向佛道,攝受志趣相同者同行菩薩利生事業的方法。故說六度與四攝爲今菩薩行者之必修學分。
然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如非以般若智慧作爲前導,是顯不出佛法超勝世間的特質,而又觸處染著、觸處成礙的。「五度如盲,般若如導」12,這不但說明了五度的共世間性,更突顯般若爲一切法門之眼目的重要地位。一切法門的修學,不能離于般若慧,可以說佛法的修學即是修學智慧的曆程;但這並非只要智慧,不需其他,而是強調智慧之不可或缺與徹始徹終。欲求菩提,唯有信、智、悲齊頭並進、輾轉增上,才可能完就。
衆生是多苦而又畏苦的,要從此多苦的人生超脫,已然不易,何況是即此多苦的人生,不爲自身憂苦的超脫而發心,卻一心一意爲超脫其他衆生的憂苦,而一生又一生在此多苦的人間受生死?他所憑恃的是什麼?逆境,可能挫敗他;順境,可能迷惑他;衆生的剛強難化,可能令他退屈;但是在千錘百煉中,在頭出頭沒中,他終于習得一身的好本領,堅毅地向佛道邁進。──菩薩,無怪乎要被尊爲「衆生之上首」!他的成佛,爲了多苦衆生;他的不急求自證,爲了多苦衆生;他的遍學一切,爲了多苦衆生。──因爲這大悲心的策發,才使他一日一日堅定自己的菩提信願。但使他久處生死,而能不畏生死、不趣涅槃的,卻是勝解空性的智慧。透過緣起深觀,了達一切如幻,菩薩于是而能不離人間,又不著
人間!人間佛教的修持者,當切實把握菩薩的真精神,依此發心、目標、方法而學!
四、內修爲了外弘.外弘深化內修
人間佛教是不能離于人間的,修持的內容不能離于人間和樂善生的德行,也必然要將所修所學應用于人間的種…
《建構人間佛教的修行藍圖──談人間佛教的內修與外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