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事業,增進人間的利樂。內修,或外弘?這或者也令部分學人覺得困惑,但內修要爲外弘作准備,並且在外弘中深化個己的內修,這樣的內修與外弘,才符合人間佛教的精神而有意義。
進一步說,內修是外弘的基礎,人間佛教的弘揚,不管是用于領衆修行,用于講說治學,或用于菩薩事業,均需于甚深佛法下過一番紮實的功夫。而後,在對外的弘化中,內化所修所學的一切,將理論付諸實際事行,在事行的實踐中驗證所學的理論,終達理論與實踐的合一──信解與行證的合一,這才完成自我生命的徹底改造。
內修與外弘,就猶如學與用,對此,導師在〈學以致用與學無止境〉文中,即有著恺切而深入的慈示:
「無論什麼學問,只是『爲用而學』。學業的價值,不但在爲自己,而且要對人類能有所貢獻。所以徹底的說起來,學只是『爲用而學』。不問所學何用,不求如何應用,『爲學問而學問』,是有背于學之意義的。」13
「就佛教而論,佛學本非純知識的,一向是經驗與知識相結合。所以非『學』『用』相結合,不足以表彰真正的佛學。」14「如善于應用,學與用相結合,那即使所學不深,也會一天天增進,更切實、深刻起來。否則,學到相當程度,不能見于實行;或者實行時,不能與所學相結合。那相當的聞思知解,可說一無用處,久久也會退失了。那一心想學,專重聞思而不想實用,將永遠是空虛的,也難有更高的造詣。」15所以「唯有『學以致用』,才能向『學無止境』邁進」。16
儒家也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17而依自己的體會與經驗,或許可以再加上一句:「用,然後知不逮。」理論知道,真正要用得出來,這才發覺還有一段距離呢!所以要在邊學邊教、邊學邊用、邊用邊學中,教學相長、學用相資,而達到教與學、學與用的互相增上,那佛法才能成爲自己的一部分。
再說學與用,內修與外弘,不論修學什麼、用于何處,都非從認識自己入手不可。認識自己的個性、興趣、能力、所長與所短,而選擇適合自己的、自己可以發揮的,依于上述的修持叁要去修學、去應用,這才能真正裨益于佛教與衆生,又有助于自己的道業。
內修,不是個人住茅蓬或遠離人群、獨處自修,而是大衆集體共修,共同生活、共同論學、共同辦道,在大衆生活中增進德學、消融習氣。外弘,廣義來說,則涵蓋一切嚴土熟生的事業。對此,學者盡可發大心,成就菩薩大業,但切記要隨分隨力,由小而大,由近及遠,慢慢結集同願同行者共同成事,才不致因好高骛遠,而退失初心。
不過當前的臺灣佛教,爲了自家寺院的維持與擴大,爲了服務信徒、爭取信徒,僧衆往往忙碌不堪。硬體設備莊嚴宏偉,而軟體空洞貧乏是極普遍的現象。于是,爲求法,爲病緣,爲理想的不得實現,爲理念的不能諧同,……不斷地有人離此別去。于是,個人靜修、住茅蓬、辟精舍,不得已而住俗家的人多了,而寺院僧衆高齡化的傾向也更普遍了。(造成高齡化的原因誠然更複雜些吧!)
對此現象,想引用智道長老尼叁十幾年前對我徒弟開示的一番話,提供大家作爲省思,他說:「如果那個地方吃的差、住的差,但是有法可求,你無論如何,都要爲法住下來。如果那個地方有法可求,生活各方面又很優渥,那你是很有福報。如果那個地方沒有法可求,但是物質上很充裕,那你要趕快走人,免得空耗信施、消損福報、浪費生命!」(這當然指的是初學階段。若學有小成,又能取得常住的信任與支持,發大心的菩薩真該把佛法帶到那個地方去的!)
談到這裏,還是要引導師的話,苦口婆心地說:「『佛法弘揚本在僧』的僧,不是偉大的個人,是一個推動佛教的和樂共存的自由集團,不是深山中一個一個的隱者。」18不管自己離開僧團的理由爲何,都應該再找尋一處適合自己的道場,回歸僧團生活,以持續道業的修學。現實生活是不可能盡如我們理想那樣的,我們能有多大福報!當知:菩薩,可以有恢宏的氣概,而不必然都當領導者或位居中堅。菩薩,可以成赫赫之功,而不必非成赫赫之功,不能一展抱負。只要道念堅定、吃得起苦(現代僧團能吃的苦已經相對少了),就當安住僧團中。沒有大衆共同修學的環境和機會,就自己利用時間自求充實。只要有心,在唱念、在辦事、在處衆,在與信徒的互動中,都是很好的應用所學、藉境練心的機緣
,就看自己會不會把握了。會把握的,唱念課誦,正可以學習攝心、依文起觀;擔任職事,正可以在辦事中學習無我;與信徒互動,正可以隨宜教化、廣結善緣,那時時處處都可修可學可用!
既然囿于客觀環境,不能專意內修或外弘,那就訓練自己能靜能動,而且動靜皆宜吧!不過且謹記:得時間靜修,要能「放得下(外緣),安得住心,(並且)持之以恒」19;而弘化、任事、興福,則要留心名、利、情這「小叁關」的考驗。「注意『信心堅強』,『戒行清淨』,以念誦、忏悔等來培養宗教情操,而將自己安立于僧團中,安立于聞思經教的慧學中,不求速成,以待時節因緣,……」20如此,久而久之,道業卒能有成。
在家居士的修學佛法,與出家衆其實並無差別,只是二者的生活方式與責任、義務不同。若就菩薩行的開展來說,「從在家衆的立場,努力于大乘思想的教化,……(還)是菩薩道的主流」21呢!如善財童子所參訪的諸大善知識,盡多是各行各業出類拔萃的翹楚,他們即是就著自己的專業領域,融入佛法的修行,而以此來教人修菩薩行的。在家居士亦當以此爲學習的典範,將從佛法而來的體會與創意,應用到自己的工作領域中、工作態度中,甚至展現在工作成品中。如以音樂、戲劇、文學、藝術……等來表達佛法的意象,這不但最能感召人來信仰、修學佛法,更可以使佛法普入各階層。對佛法的深入,在家居士或者不及出家衆的專業;但佛法的廣化人間,在家居士卻必然可以有所發揮。
現代的在家佛弟子,除應護持叁寶,以家庭與職場作爲自己的修行道場而外;行有余力,亦當投身利濟衆生、關懷國土的事業。切勿本末倒置、角色錯亂,過著出家一般的生活,或者熱心傳教,到處拉人來信仰。而應將自己所學到的,即使是少分的佛法,活用在日常的待人處事中,以言語、身行來表現佛法的智慧與慈悲,這無疑更能使人對佛教生信。若有大心居士,發心弘揚正法,也應在人間正行的基石上,謹守在家居士的分際,而有護教利生的事實展現,才能真正有助于正法之弘揚。
五、結語
真誠的佛弟子,無論出家、在家,都不應昧于眼前佛教的表面榮景,而應致力于佛法真義的闡揚與行踐,讓菩薩的真精神充分實現在人間,使人間永有佛法的光明!
論到菩薩的真精神有叁:22
(一)爲度叁乘同入無余涅槃而發菩提心,其精神爲「忘己爲人」。
(二)抑他力爲卑怯,崇自力、不由他力,其精神爲「盡其在我」。
(叁)叁阿僧祇劫有限有量,其精神爲「任重致遠」。
把握菩薩的真精神,不貪功、不躁進,與自己比,不與別人爭短長。莫羨慕、莫埋怨,莫自高自滿,也莫妄自菲薄,這才能腳踏實地、學無厭足地就著自己現有的因緣去把握、去開創。在對人、對事的曆練中,學習超越過去的自我、挑戰自己的未來,學習擴大自己的心胸、增長自己的器量與識見。由自己的苦痛,而同情別人的苦痛;由自己的煩惱,而諒解別人的煩惱;由自己因佛法的修學而得清涼,而思令人也依此得清涼,並力求這樣的佛法得以弘揚。人間佛教的內修與外弘,不正應從每一位佛弟子出發嗎!人人從自身出發去努力,推己及他,那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爲人間佛教的一粒種子。那末,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冰雪大地即將冰消雪融、遍地新芽!謹以此文懷念人間永遠的導師,並願所有見聞者、
聽聞者,都能以作一個人間菩薩自期!
【注釋】:
1.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自序〉,頁7。
2.印順導師,《佛在人間》(新版),頁99。
3.同注2.,頁103。
4.印順導師,《成佛之道》(新版增注本),頁260~261。
5.同注4.,頁260。
6.同注5.。
7.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頁74。
8.同注7.,頁75。
9.印順導師,《教製教典與教學》(新版),頁169。
10.《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大正》四四冊.四八頁中。
11.同注4.,頁280。
12.《大智度論》卷六十二:「五波羅蜜亦如是,離般若波羅蜜,如盲無導不能趣道,不能得一切種智。」《大正》二五冊.四九六頁下。
13.同注9.,頁186。
14.同注9.,頁187。
15.同注9.,頁189。
16.同注9.,頁188。
17.語出《禮記.學記》。
18.同注2.,頁6。
19.同注9.,頁214。
20.同注9.,頁153。
21.印順導師,《佛法概論》(新版),頁250。
22.同注1.,頁6~7。
《建構人間佛教的修行藍圖──談人間佛教的內修與外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