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建构人间佛教的修行蓝图──谈人间佛教的内修与外弘▪P2

  ..续本文上一页种事业,增进人间的利乐。内修,或外弘?这或者也令部分学人觉得困惑,但内修要为外弘作准备,并且在外弘中深化个己的内修,这样的内修与外弘,才符合人间佛教的精神而有意义。

  进一步说,内修是外弘的基础,人间佛教的弘扬,不管是用于领众修行,用于讲说治学,或用于菩萨事业,均需于甚深佛法下过一番扎实的功夫。而后,在对外的弘化中,内化所修所学的一切,将理论付诸实际事行,在事行的实践中验证所学的理论,终达理论与实践的合一──信解与行证的合一,这才完成自我生命的彻底改造。

  内修与外弘,就犹如学与用,对此,导师在〈学以致用与学无止境〉文中,即有着恺切而深入的慈示:

  「无论什么学问,只是『为用而学』。学业的价值,不但在为自己,而且要对人类能有所贡献。所以彻底的说起来,学只是『为用而学』。不问所学何用,不求如何应用,『为学问而学问』,是有背于学之意义的。」13

  「就佛教而论,佛学本非纯知识的,一向是经验与知识相结合。所以非『学』『用』相结合,不足以表彰真正的佛学。」14「如善于应用,学与用相结合,那即使所学不深,也会一天天增进,更切实、深刻起来。否则,学到相当程度,不能见于实行;或者实行时,不能与所学相结合。那相当的闻思知解,可说一无用处,久久也会退失了。那一心想学,专重闻思而不想实用,将永远是空虚的,也难有更高的造诣。」15所以「唯有『学以致用』,才能向『学无止境』迈进」。16

  儒家也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17而依自己的体会与经验,或许可以再加上一句:「用,然后知不逮。」理论知道,真正要用得出来,这才发觉还有一段距离呢!所以要在边学边教、边学边用、边用边学中,教学相长、学用相资,而达到教与学、学与用的互相增上,那佛法才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再说学与用,内修与外弘,不论修学什么、用于何处,都非从认识自己入手不可。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所长与所短,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可以发挥的,依于上述的修持三要去修学、去应用,这才能真正裨益于佛教与众生,又有助于自己的道业。

  内修,不是个人住茅蓬或远离人群、独处自修,而是大众集体共修,共同生活、共同论学、共同办道,在大众生活中增进德学、消融习气。外弘,广义来说,则涵盖一切严土熟生的事业。对此,学者尽可发大心,成就菩萨大业,但切记要随分随力,由小而大,由近及远,慢慢结集同愿同行者共同成事,才不致因好高骛远,而退失初心。

  不过当前的台湾佛教,为了自家寺院的维持与扩大,为了服务信徒、争取信徒,僧众往往忙碌不堪。硬体设备庄严宏伟,而软体空洞贫乏是极普遍的现象。于是,为求法,为病缘,为理想的不得实现,为理念的不能谐同,……不断地有人离此别去。于是,个人静修、住茅蓬、辟精舍,不得已而住俗家的人多了,而寺院僧众高龄化的倾向也更普遍了。(造成高龄化的原因诚然更复杂些吧!)

  对此现象,想引用智道长老尼三十几年前对我徒弟开示的一番话,提供大家作为省思,他说:「如果那个地方吃的差、住的差,但是有法可求,你无论如何,都要为法住下来。如果那个地方有法可求,生活各方面又很优渥,那你是很有福报。如果那个地方没有法可求,但是物质上很充裕,那你要赶快走人,免得空耗信施、消损福报、浪费生命!」(这当然指的是初学阶段。若学有小成,又能取得常住的信任与支持,发大心的菩萨真该把佛法带到那个地方去的!)

  谈到这里,还是要引导师的话,苦口婆心地说:「『佛法弘扬本在僧』的僧,不是伟大的个人,是一个推动佛教的和乐共存的自由集团,不是深山中一个一个的隐者。」18不管自己离开僧团的理由为何,都应该再找寻一处适合自己的道场,回归僧团生活,以持续道业的修学。现实生活是不可能尽如我们理想那样的,我们能有多大福报!当知:菩萨,可以有恢宏的气概,而不必然都当领导者或位居中坚。菩萨,可以成赫赫之功,而不必非成赫赫之功,不能一展抱负。只要道念坚定、吃得起苦(现代僧团能吃的苦已经相对少了),就当安住僧团中。没有大众共同修学的环境和机会,就自己利用时间自求充实。只要有心,在唱念、在办事、在处众,在与信徒的互动中,都是很好的应用所学、藉境练心的机缘

  ,就看自己会不会把握了。会把握的,唱念课诵,正可以学习摄心、依文起观;担任职事,正可以在办事中学习无我;与信徒互动,正可以随宜教化、广结善缘,那时时处处都可修可学可用!

  既然囿于客观环境,不能专意内修或外弘,那就训练自己能静能动,而且动静皆宜吧!不过且谨记:得时间静修,要能「放得下(外缘),安得住心,(并且)持之以恒」19;而弘化、任事、兴福,则要留心名、利、情这「小三关」的考验。「注意『信心坚强』,『戒行清净』,以念诵、忏悔等来培养宗教情操,而将自己安立于僧团中,安立于闻思经教的慧学中,不求速成,以待时节因缘,……」20如此,久而久之,道业卒能有成。

  在家居士的修学佛法,与出家众其实并无差别,只是二者的生活方式与责任、义务不同。若就菩萨行的开展来说,「从在家众的立场,努力于大乘思想的教化,……(还)是菩萨道的主流」21呢!如善财童子所参访的诸大善知识,尽多是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翘楚,他们即是就着自己的专业领域,融入佛法的修行,而以此来教人修菩萨行的。在家居士亦当以此为学习的典范,将从佛法而来的体会与创意,应用到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工作态度中,甚至展现在工作成品中。如以音乐、戏剧、文学、艺术……等来表达佛法的意象,这不但最能感召人来信仰、修学佛法,更可以使佛法普入各阶层。对佛法的深入,在家居士或者不及出家众的专业;但佛法的广化人间,在家居士却必然可以有所发挥。

  现代的在家佛弟子,除应护持三宝,以家庭与职场作为自己的修行道场而外;行有余力,亦当投身利济众生、关怀国土的事业。切勿本末倒置、角色错乱,过着出家一般的生活,或者热心传教,到处拉人来信仰。而应将自己所学到的,即使是少分的佛法,活用在日常的待人处事中,以言语、身行来表现佛法的智慧与慈悲,这无疑更能使人对佛教生信。若有大心居士,发心弘扬正法,也应在人间正行的基石上,谨守在家居士的分际,而有护教利生的事实展现,才能真正有助于正法之弘扬。

  五、结语

  真诚的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都不应昧于眼前佛教的表面荣景,而应致力于佛法真义的阐扬与行践,让菩萨的真精神充分实现在人间,使人间永有佛法的光明!

  论到菩萨的真精神有三:22

  (一)为度三乘同入无余涅槃而发菩提心,其精神为「忘己为人」。

  (二)抑他力为卑怯,崇自力、不由他力,其精神为「尽其在我」。

  (三)三阿僧祇劫有限有量,其精神为「任重致远」。

  把握菩萨的真精神,不贪功、不躁进,与自己比,不与别人争短长。莫羡慕、莫埋怨,莫自高自满,也莫妄自菲薄,这才能脚踏实地、学无厌足地就着自己现有的因缘去把握、去开创。在对人、对事的历练中,学习超越过去的自我、挑战自己的未来,学习扩大自己的心胸、增长自己的器量与识见。由自己的苦痛,而同情别人的苦痛;由自己的烦恼,而谅解别人的烦恼;由自己因佛法的修学而得清凉,而思令人也依此得清凉,并力求这样的佛法得以弘扬。人间佛教的内修与外弘,不正应从每一位佛弟子出发吗!人人从自身出发去努力,推己及他,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人间佛教的一粒种子。那末,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冰雪大地即将冰消雪融、遍地新芽!谨以此文怀念人间永远的导师,并愿所有见闻者、

  听闻者,都能以作一个人间菩萨自期!

  【注释】:

  1.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自序〉,页7。

  2.印顺导师,《佛在人间》(新版),页99。

  3.同注2.,页103。

  4.印顺导师,《成佛之道》(新版增注本),页260~261。

  5.同注4.,页260。

  6.同注5.。

  7.印顺导师,《华雨集》第五册,页74。

  8.同注7.,页75。

  9.印顺导师,《教制教典与教学》(新版),页169。

  10.《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大正》四四册.四八页中。

  11.同注4.,页280。

  12.《大智度论》卷六十二:「五波罗蜜亦如是,离般若波罗蜜,如盲无导不能趣道,不能得一切种智。」《大正》二五册.四九六页下。

  13.同注9.,页186。

  14.同注9.,页187。

  15.同注9.,页189。

  16.同注9.,页188。

  17.语出《礼记.学记》。

  18.同注2.,页6。

  19.同注9.,页214。

  20.同注9.,页153。

  21.印顺导师,《佛法概论》(新版),页250。

  22.同注1.,页6~7。

  

《建构人间佛教的修行蓝图──谈人间佛教的内修与外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