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建构人间佛教的修行蓝图──谈人间佛教的内修与外弘

  ◎2009.5.30第八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综合座谈会引言

  建构人间佛教的修行蓝图──谈人间佛教的内修与外弘

  释传道

  一、前言

  当今的台湾佛教,就如百花齐放、众鸟齐鸣,看来蓬勃发展极了!从延续中国佛教遗绪的传统佛教、各式各样的人间佛教,到南传的原始佛教,以迄藏传的秘密佛教,可说各拥天

  地、各具擅场;即连佛学研究,亦蔚然成风、盛况一时。但在琳琅满目、光鲜亮丽的外表底里,佛陀教法的真义,是否也同样获得显扬呢?这似乎有待我们进一步省思。

  二、人间佛教的修行──依人身向佛道的人菩萨行

  学佛,即向佛学习。佛,是觉者,是以无上的证智觉证宇宙人生真理、彻了万有诸法实相的圣者。佛教──佛陀所教,则是觉(智慧)的教育,而有教人转迷启悟、上通圣境的可能。所以凡一切大张佛教旗帜,而其实违反真理智慧的教说与行持,皆非佛法。

  佛是经累劫修菩萨行而成的,「自悟不由他」。弟子则依佛示的古仙人道迹修行,断惑证真、成贤成圣,佛教是自力的宗教。佛或因众生的根性与需求,施设种种方便摄引行人;但方便是有着适应性、阶段性与对治性的,终需回归佛法的正常道,而不能视之为佛陀教法的全部。

  然当前的台湾佛教,为迎合好简、求速成的时代文化,种种融摄外道糟粕的他力、方便,一如春风野草般不断衍生。导师尝慨叹其所处时代之「中国佛教为『圆融』、『方便』、『真常』、『唯心』、『他力』、『顿证』之所困,已奄奄无生气;『神秘』、『欲乐』之说,自西而东,又日有泛滥之势。」1而今却更变本加厉!种种假借加持、消灾名义,而行敛财骗色之实的,也全部记到佛教头上来了。从自力到神秘、他力,佛法的被异质化,始终是一大危机!

  或有人欣慕原始佛教之淳朴,而对南传禅法趋之若鹜。但若于佛法正知见未能建立,信、戒基础未能具足,即径行禅定之修习,这尽管有其宗教体验,却不能确定即为佛法。专修禅定而偏废人间正行,这是共外道的天法,而非佛法!

  当然也有鼓倡人间佛教,广行菩萨利他事业的一大流。彼虽于佛法普及有功而值得肯定;然为了普及,势必非将佛法浅化不可,因此教说内容也就不离人伦道德,而偏重人乘善法的施与戒(德行)。这是忽略人间的佛法固应包含这些内容,而不能只有这些内容,否则佛法的特质与真义,不免就隐晦而不彰了!

  由上述的辨异,吾人当可勾勒出佛陀教法的轮廓,从而建构人间佛教的修行蓝图:佛教是宗教,而且是重视依人身自力觉证智慧的宗教。从一个愚痴无闻凡夫,经由对佛陀教法的信、解、行,而终于证得与佛同样的正遍觉,这也就是学佛.成佛的始终历程。从人而菩萨.佛──由人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此即人间佛教论题的核心要义。2

  在对圆满佛果菩提的深切信仰中,依于慈悲,广集福德、智慧资粮,不以人天的福乐为满足,也不急切于厌离求解脱,不寄情于来世与他方,也不眩惑于神秘及他力,而只是老老实实地由具烦恼身、悲心增上的凡夫发菩提心,「除正信正见以外,力行十善的利他事业,以护持佛法,救度众生为重。」3──这种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的人菩萨行,才是上契佛陀本怀,又符合时代机宜,而为现代学佛者所应遵行的人间佛教的修行。

  三、人间佛教内修外弘之依持三要

  自利与利他,内修与外弘,是菩萨行必不可免的;甚且是「自未得度先度他」,将利他置于自利之先的。但不论自利与利他、内修与外弘,皆须依于三项要则,才能不违佛法、不悖初心,而进向佛道。这三项要则,也就是菩萨行者所以能长在生死、普利众生的根本要诀。

  (一)发心──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

  由人乘直接发大乘心的,称为直入菩萨,他或因不忍圣教衰,或因不忍众生苦而发心,此即含摄得智增上与悲增上二类大乘行人。「这二类发心,是出于深刻的智慧及悲愿而自发的,所以是坚强有力,容易成就。」4而且会因此发为内修与外弘的动能。

  1.不忍圣教衰──这是「着重于护法而发心」5:确认佛法的究竟无上,而且唯有佛法才能给予自他及世间彻底的利济。但此时、此地,宣说正法的少,而相似佛法、错谬邪见,却裹着佛教的外衣充斥世间,不仅无能解除众生的烦恼,还加深了众生的苦患。这唯有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才能振兴圣教,使佛法的真义流传人间。

  2.不忍众生苦──这是「着重于利生而发心」6:众生的苦难无量无边,而尽由自身造业招感而来;尽管给以物质、知识、技能等等世间法的救济,却也仅能得到相对而有限的改

  善。要能彻底救度众生,必得教以佛法,从根本上解除苦因──令其改变观念、言行,使其随顺佛法真理,终而度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这才能使众生真正离苦而得究竟安乐。

  这是为不忍众生苦而发心的。

  (二)目标──净治身心.弘扬正法.利济众生

  成佛,是学佛者的究极理想。理想是不妨远大的,而实践则要从切身的修行入手。一般人听到修行,总不免联想到出家修行,联想到在寺院集众共修,联想到早晚课诵、念佛拜忏。而其实修行,就是将所「修」学的用之于日常的事「行」,用之于改造我们的身、语、意业;将佛法的理论与我们的生命、生活相结合,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依此,出家学佛要修行,在家学佛同样也要修行;佛教有修行,其他宗教同样也有修行。「单讲修行,并不一定就是佛法」7;重要的是,所修的行,「一、与佛法的根本义理是相合。二、行为表现是什么样子。」8三、有没有依佛法而改变自己的气质。所以学佛,且慢谈了脱生死、究竟成佛,先完具一个正常、高尚的人格,成为一名人中君子,才是最切要的。否则,佛法是佛法,而我依然故我,一点改变都没有,佛法与我,终究是二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那就罔学了佛法!

  对此,导师有感而发的说:「中国近百年来佛法衰败的原因,是出家者误解住持佛法的意义,不能以方便摄化信众,使他们从净治身心中,表现佛法的大用。如佛法而不使人净治身心,那弘法也者,祇是形式的热闹而已,于佛法毫无裨益。……所以净治身心,是学佛者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9人间佛教的内修与外弘,亦当以此为基本的目标,舍此,谈弘法、谈利生,都未免遥远了些!

  于甚深佛法,有过一番深刻的认识,再将此认识体会到自心,净治烦恼、改变言行。──由佛法的修学而得净化,由佛法的实践而受用法乐,复因见圣教衰、见众生苦,而发心弘扬正法、利济有情,这就发起大乘菩提心了。发了菩提心,一切的修学与事行,皆为续佛慧命、救度众生,皆是为佛教、为众生,而非为自己的成就佛道。依此目标而发心,才是强而有力的发心!

  「信为欲依,欲为勤依」10,依此来解说发菩提心的重要,是再恰当不过了!深信佛法是世间唯一能济世利人的大法,深信佛果菩提的超胜世间、究极无上,即能从纯净的信仰中,引生趣求无上菩提的愿欲。于上求菩提、下化众生起大愿欲,那才能精勤于佛法的修学与弘扬、自利与利他,以圆成菩提。故说菩萨道为从凡夫发心、修行,以至证得菩提的完整历程。人菩萨行是不能离去愿求菩提的终极目标的,一切的利他行因为与菩提信愿相应,那才成为真正的菩萨行,而不致落空、堕入小乘或人天的福果。

  (三)方法──十善行为本.修六度四摄.性空慧为要

  依人身向佛道,十善行是最基本的要求;凡夫菩萨,即从十善学起,而渐深渐广,故又称十善菩萨。十善虽是共世间的善法,但因学者之发心差别,也就分别而为人天、解脱与成佛的不同果报。

  单为个己的内修与解脱而学,一个人所需要的佛法其实不多。但若为弘扬正法、利济众生而学,则定然要遍学一切法门,才能针对众生的不同根性与烦恼,施以种种的善巧化度。「法门无量誓愿学」,而一切法门中,又以六度、四摄为菩萨行之纲要,尤为人间佛教内修与外弘之所必学。六度为从愚迷此岸,自度度他,以超越生死长河,而达正觉彼岸的方法;包括利他的福德道与自利的智慧道11。四摄则为摄化众生同向佛道,摄受志趣相同者同行菩萨利生事业的方法。故说六度与四摄为今菩萨行者之必修学分。

  然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如非以般若智慧作为前导,是显不出佛法超胜世间的特质,而又触处染着、触处成碍的。「五度如盲,般若如导」12,这不但说明了五度的共世间性,更突显般若为一切法门之眼目的重要地位。一切法门的修学,不能离于般若慧,可以说佛法的修学即是修学智慧的历程;但这并非只要智慧,不需其他,而是强调智慧之不可或缺与彻始彻终。欲求菩提,唯有信、智、悲齐头并进、辗转增上,才可能完就。

  众生是多苦而又畏苦的,要从此多苦的人生超脱,已然不易,何况是即此多苦的人生,不为自身忧苦的超脱而发心,却一心一意为超脱其他众生的忧苦,而一生又一生在此多苦的人间受生死?他所凭恃的是什么?逆境,可能挫败他;顺境,可能迷惑他;众生的刚强难化,可能令他退屈;但是在千锤百炼中,在头出头没中,他终于习得一身的好本领,坚毅地向佛道迈进。──菩萨,无怪乎要被尊为「众生之上首」!他的成佛,为了多苦众生;他的不急求自证,为了多苦众生;他的遍学一切,为了多苦众生。──因为这大悲心的策发,才使他一日一日坚定自己的菩提信愿。但使他久处生死,而能不畏生死、不趣涅槃的,却是胜解空性的智慧。透过缘起深观,了达一切如幻,菩萨于是而能不离人间,又不着

  人间!人间佛教的修持者,当切实把握菩萨的真精神,依此发心、目标、方法而学!

  四、内修为了外弘.外弘深化内修

  人间佛教是不能离于人间的,修持的内容不能离于人间和乐善生的德行,也必然要将所修所学应用于人间的种…

《建构人间佛教的修行蓝图──谈人间佛教的内修与外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