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人物(下冊)▪P2

  ..續本文上一頁世間》二品。五、法界不思議大圓明智海遍周,即《入法界品》。

  他又將《華嚴》一經科爲序、正、流通叁分:《世主妙嚴品》,總括全經,作爲序分。《入法界》一品,總通前後四十品,作爲正宗,而以余品爲伴。《如來出現品》,具說付囑、流通,作爲流通分。又品品之中、會會之內,都有序、正、流通叁分。

  又解釋《入法界品》中,法藏在《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八內,說文殊當般若門,是能入。普賢當法界門,是所入。非般若無以入法界,非入法界無以顯般若。李通玄于此則在《新華嚴經論》卷八、叁十一、叁十二及《華嚴經決疑論》卷一之上中,倡導他獨創的叁聖圓融說,他說文殊、普賢、佛(毗盧遮那)等叁德,體用主伴無礙。又說文殊以理會行,普賢以行會理,體用相徹,成一真法界。又說文殊爲法身的妙慧,普賢爲萬行的盛德,二聖合體,體用自在,即名爲佛。又說文殊爲法界體,普賢爲法界用,或互爲體用。文殊爲因,普賢爲果,或互爲因果。進而說一一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門,旨在互相成就;如帝釋網,互相徹入;一中無量,無量中一;諸佛菩薩,體用相成,因果相入,同時無二。更進而說十方諸佛心不動智與衆生自心(即無明)與十方諸佛心無異,無明本空,所以信自心所有無始無明能分別心,即是信自心的根本不動智佛,從而用自心根本無明的體用,觀不動智與諸佛及衆生同一體性、同一境界、同一智海,即是發心;才發心時即于十方世界現身成佛。他還在《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中,說十二緣生是一切衆生逐妄迷直隨生死流轉的大苦海,也是諸佛及衆聖賢的寶莊嚴大城,又是文殊、普賢常遊止的華林園苑。這個一切諸佛功德海,重重無盡,與一切衆生,猶如光影,無有障礙。只由迷之則爲衆生;悟之即是諸佛,所以衆生及十二有支皆無自性,隨無明等而有生死流轉。用戒、定、慧觀照的方便力,照見自身心境體相皆自性空,即衆生心就是全佛智海。

  李通玄關于十玄六相的專著,已經逸失不傳,只在《新華嚴經論》卷八、二十叁、二十四及《華嚴經決疑論》卷一下中有些簡單的陳述。六相圓融義,本來源出六十《華嚴》初歡喜地十大願中第四修行願,所以他也在《決疑論》中就十地立說。他先說初地一地中,總攝十地及如來義,六相圓融,如天帝釋寶網,自在無礙。次說地與地的關系,有六相。如十地修行,其智用地地逐步殊勝,爲別相。一一地中智用都不離根本智,爲總相。心從事修行,一切境界自體無作,爲同相(原文缺異相)。一一位次能淨除業障,智用增明,爲成相。一一地中修行,不見修,不見行,不見成,不見菩提,涅槃等事,爲壞相。後說一切諸法皆具足六相。

  李通玄的《新華嚴經論》中有不少獨創的見解,所以能于賢首、清涼等華嚴宗師的著述外別樹一幟。而論中應用《易經》的思想來解釋《華嚴》,也是引起學者注意並促使此論推廣、流行的一個因素。(黃忏華)

  四八 善無畏(637—735)

  善無畏(正翻淨師子),中印摩揭陀國人。他的先代出身刹帝利,因國難出奔烏荼,做了國王,承傳到他,十叁歲就依父親佛手王的遺命即位。兄弟們不服,起兵相爭,他于平亂之後,讓位于兄,決意出家。先至南印海濱覓得殊勝招提,修習法華叁昧。又由水路搭乘商船,遊曆中印諸國,密修禅觀。及到摩揭陀,訪國王,王妃原是他的女兄,他們了解到善無畏舍位出家的經過,大加敬重,由是名聲遠播。他曾把自己所攜傳國寶珠施給那爛陀寺,裝飾在大佛像的額端上。後歸依寺內以禅、密著名的長老達磨鞠多,研習密教,受到鞠多的賞識,將總持瑜伽叁密及諸印契完全傳授給他,得了灌頂,號爲叁藏。他又周行各地,遍禮聖迹,方便誘化。八十歲左右,依著師教東行弘法,攜帶梵本,經過北印迦濕彌羅、烏苌等國,到了素葉城,應突厥可汗之請,講《毗盧遮那經》,然後再前進通過天山北路,達于西州(今新疆吐魯番東南、寶應)。因爲他的聲譽早已傳至漢地,唐睿宗特派西僧若那和將軍史憲,遠出玉門迎接。他于玄宗開元四年(716)到達長安,被禮爲國師。先住興福寺南塔院,後遷西明寺;玄宗並嚴飾內廷道場,尊爲教主。開元五年(717),開始在西明寺菩提院譯出《虛空藏菩薩求聞持法》一卷。寫定進內之後,即有敕令將帶來的梵本全部送藏內廷。從此他便注意另訪未譯的密典梵本。先有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無行求法,遊曆南海、東印、中印各地,曾住大覺、那爛陀等寺聞法,並訪求梵本。學畢回國,途經北印病卒(見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所將梵本,由同行者帶回中土,存于長安華嚴寺。善無畏和一行同往選取前未譯過的重要密典數種。開元十二年(724),他隨玄宗到洛陽,于開元十叁、十四年間,在奉先寺譯出《大毗盧遮那神變加持經》等叁種。開元二十年(732),他曾請求還歸印度,優诏慰留。二十叁年(735)得病,十一月卒于洛陽大聖善寺,年九十有九。開元二十八年(740)葬于龍門西山廣化寺。肅宗乾元元年(758),于塔院側建碑,其弟子李華撰文。

  善無畏是漢地真言教的奠基者,所譯經典全屬于秘密部。他最初據自己所帶梵本譯出的《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由沙門悉達譯語,無著筆受綴文,經題下注雲:出《金剛頂經成就一切義品》,實系密軌一類。以後就無行所將梵本內選譯的有叁種,其一是《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沙門寶月譯語,一行筆受綴文,爲純密教的根本經典,通稱《大日經》。本經于所說諸曼荼羅中,特以大悲胎藏生曼荼羅爲正式灌頂曼荼羅,所傳密教胎藏部大法即從此出。其第七卷爲供養念誦法,末後有阿阇梨所集之文,是無畏依經教而撰集的修習胎藏密法的儀軌。其余兩部是《蘇悉地羯羅經》和《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叁卷,則廣說叁部(佛部、觀音部、金剛部)和五部(加般支迦部和摩尼部)的持誦通則。以上四部、十四卷,都見于《開元錄》。另有屬于密軌的《蘇悉地羯羅供養法》二卷,題善無畏譯,實際是善無畏依《蘇悉地經》撰集以傳授門弟子者。此外,流傳于日本的,還有《金剛頂毗盧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一卷,共一行譯,《釋迦文尼佛金剛乘修行儀軌法品》一卷、《尊勝佛頂修瑜伽法儀軌》二卷,以及其他秘密陀羅尼法、念誦法、略要法等,內容都有可疑之處,或出于後人的僞托。在無畏譯籍中,《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內的密咒,全部都寫出梵字,逐字用漢音對譯,他所集《蘇悉地羯羅供養法》中部分密咒,亦複如是。此由密教重視文字,爲求念誦、觀想精確,故創此例,以後不空傳譯密典即沿用之。由此可見善無畏當時傳授密教,已同時教授梵文拼法,開始講求“悉昙”這一門學問,這在中國佛教史上,是值得注意的。

  善無畏的撰述,除上述密教儀軌外,還傳有《無畏叁藏禅要》一卷,這是他和嵩嶽會善寺敬賢對論佛法,而由西明寺慧警記錄的。本書先開發心、供養、忏悔、受戒等十一門,次說觀智密要、禅定法門,列舉陀羅尼十首和月輪觀法等。其中評論初習禅人多怕起心動念,或專守無念以爲究竟,認爲如是便無法增長善念。他主張先正念增修,後方至于究竟清淨,不怕起心,而患虧于進學。在這段話裏,可以見到當時的禅風和他對于修禅的見解。相傳他平時靜慮怡神,時以禅觀獎勸初學,遇有問疑,剖析無滯,本書所記即其一例。

  善無畏兼長工巧藝術,相傳他自製模型,鑄造金銅靈塔,備極莊嚴。他所畫的曼荼羅,尤其精妙。他這一法系的傳布,對于漢地工巧藝術,也發生了一定的影響。

  善無畏弟子,入室的有寶思、妙思二人。寶思俗姓鄭,荥陽人;妙思俗姓王,琅琊人。俗弟子有著名的文士李華,趙州贊皇人,是善無畏行狀和碑銘的撰者。又傳喜無畏是他的最後弟子,行事不詳。傳承善無畏胎藏法的是大興善寺沙門一行和保壽寺新羅國沙門玄超。一行撰《大日經疏》七卷(或開爲十四卷),善釋經文,闡明教相和事相,對于純密理論體系尤多所發揮。玄超事實不詳,傳說不空法系的青龍寺沙門慧果(746—805)曾從他受大日和蘇悉地密法,又于阗沙門智嚴、嵩嶽沙門溫古,也曾受學于善無畏。

  真言宗在唐武宗廢佛(845)以後,中土傳承即以衰歇。惟善無畏所傳胎藏部密法,後由不空的弟子慧果傳于日本空海,而和金剛智所傳的金剛部密法相並傳習,在日本一直到現在還存在著。(遊 俠)

  四九 慧能(638—713)

  慧能,是中國禅宗的第六祖。俗姓盧,先世河北範陽(今涿縣)人,其父谪官至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東),唐貞觀十二年(638)生慧能,遂爲廣東新州人。慧能幼年喪父,後移南海,家境貧困,靠賣柴養母。有一天,能在市中,聞客店有人誦《金剛經》,頗有領會,便問此經何處得來,客人告以從黃梅東馮茂山弘忍禅師受持此經。他因之有尋師之志。鹹亨初(670),他把母親安頓後,即北行。到了韶州曹溪,遇村人劉志略,引其出家之姑無盡藏尼,持《涅槃經》來問字。慧能說:我雖不識字,但還了解其義。尼說:既不識字,如何解義?慧能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聞其言,深爲驚異,遂告鄉裏耆老,競來禮敬,即請慧能居于當地寶林古寺,稱他爲盧行者。

  慧能在寶林寺住了不久,又至樂昌西石窟,從智遠禅師學禅,智遠勸他到黃梅東禅寺(寺在黃梅雙峰之東,亦稱東山)去從弘忍受學。慧能于鹹亨叁年(672)到了黃梅東山,弘忍見著他即問:居士從何處來,欲求何物?慧能說:弟子是嶺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當時中原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如何堪作佛?!慧能說: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和尚佛性與獦獠佛性無別;和尚能作佛,弟子當能作佛。弘忍遂命他隨衆勞動,在碓房舂米。…

《中國佛教人物(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