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人物(下冊)▪P26

  ..續本文上一頁試,得識瑞金羅有高,有高好佛書,自是日以佛學相切磋。及讀明高僧《紫柏全集》,始歸心佛法。繼讀蓮池、憨山、蕅益諸人著書,遂深信淨土法門(《四大師傳後紀》)。他因私淑蓮池,誓願往生淨土,自號“知歸子”。乾隆叁十八年(1773)從蘇州華藏庵聞學(實定1712—88)受菩薩優婆塞戒(《一行居集》卷六《聞學禅師傳》)。這時年叁十四歲。

  際清受皈戒後,素食淨行。其妻費蘭襄亦受優婆夷戒。二女阿環、阿瑩日常背誦《法華經》。其家庭生活充滿佛教的七氛(《一行居集》卷七,《亡妻費孺人述》)。

  際清少讀儒書,慕梁溪(江蘇無錫)高攀龍之爲人;學佛以後,又慕廬山劉遺民的逸行。因這二人往來修學之地同名東林,他乃自題其居曰“二林”,並以爲號(《二林居集》卷叁《二林居說》)。他的生平知交,有同府汪缙(大紳)和江西瑞金羅有高(臺山),叁人都治理學爲清代理學中的一個流派(張之洞《書目答問附錄》)。學佛以後又成了親切的清淨法侶。際清曾與汪缙共立建陽書院,作起懦、決疑等倡以勖學人。有高喜究天臺教義,又遍讀大乘經及諸經義疏,而際清則獨歸信淨土法門。他于淨土教義,于蓮池外,又極推重省庵。並與同時的北京紅螺山徹悟、揚州高旻寺昭月、浙江天目山旅亭等相交遊,往來論道(《一行居集》卷叁)。

  乾隆五十年(1785),他屏居蘇州文星閣,專修一行叁昧,系心一佛,因顔所住處曰“一行居”。後來他即把他生平所作願文、敘、題記、銘傳等有關佛教雜著編成《一行居集》。

  際清時常閉關念佛、發願回向。他所撰的《受菩薩戒發願文》、《閉關發願偈》、《安居回向偈》及《和陶淵明歸去來辭》等,皆信願莊嚴,足以感動人心。晚年于杭州武林門外,和二、叁禅侶靜修。他在這裏安居二年,後以病歸。又時常掩關僧舍,愛太湖秀峰寺風景之美,常在那裏專修淨業。嘉慶元年(1796),念佛安詳而逝,年五十七。

  際清的文學,得力于佛學處甚多。他自言自讀佛經,始得爲文之旨,特別是受了《華嚴》、《般若》及《四十二章經》的影響。他稱這些佛經,有如千尋飛瀑和靜夜鍾聲,發人深省而汲之無盡。羅臺山評其文字:如梅如蓮,寒香寂靜,和風扇物。他亦以爲知言(《二林居集》卷叁《敘文》)。

  際清雖專修淨土法門,仍廣讀大小乘經論。曾撰有《四十二章》、《梵網》、《觀經》、《楞嚴》、《維摩》、《華嚴》、《金剛》、《遺教》等叁十余種佛經的讀後記,即每讀一經,便寫一題記介紹一經的大意,和他的體會等(見《一行居集》卷十二)。

  際清尤注意周濟貧困孤寡等悲田、福田事業,並從事刻經、飯僧、施衣、放生等善行,積二十年不懈。對于法侶如羅有高、汪缙等,每通信論道,啓發箴規,懇切備至。羅有高在京屢試不第,每次南歸,際清都延住其家,俾遊名山或閉關念佛,沈浸于宗教信願中。汪缙聰明才辯,但言行時有未相應處,則常致書規勸。他們叁人的友誼之笃,一時傳爲美談。羅、汪二人早逝,際清都爲他們編集遺文,刻行于世。

  際清的著作,有《無量壽經起信論》叁卷、《觀無量壽佛經約論》一卷、《阿彌陀經約論》一卷、《一乘決疑論》一卷、《華嚴經念佛叁昧論》一卷、《居士傳》五十六卷、《善女人傳》二卷、《二林居集》二十四卷、《一行居集》八卷、《二林唱和詩》、《觀河集》、《測海集》各一卷。此外由他發起編纂,經其從子彭希沭等編成的有《淨土聖賢錄》九卷。又由他重刊行的有《淨土叁經》、《省庵法師語錄》二卷、《念佛警策》叁卷、《西方公據》二卷等(現均存)。(林子青)

  九一 楊文會(1837—1911)

  楊文會,號仁山,安徽石埭縣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自幼讀書,但不喜科舉業。當鹹豐叁年(1853)太平天國革命軍進攻安徽,他隨著家人輾轉遷徙于各地,前後十年。這時他學習音韻、曆數、天文、地理以及黃老莊列等學問。同治叁年(1864),他因病專心研究有關修養的書籍,得《大乘起信論》,反覆讀誦領會其中的奧義。接著又看到《楞嚴經》,更有會心,增加了對佛經鑽研的興趣。同治五年(1866),他到南京在工程界工作,同事中有真定人王梅叔,深通佛學,時相切磋。他又認識了魏剛己、趙惠甫、劉開生、張浦齋、曹鏡初等人,和他們討論,以爲當時佛經大部分刻版都毀滅了,對于弘揚佛學很有影響,應將刻經的事業恢複起來。于是設立金陵刻經處,募款重刻方冊藏經,由他自任校勘。同時贊助這事最力的有江都人鄭學川,出家名妙空,在揚州磚橋設立了江北刻經處,和金陵刻經處分工合作。同治十二年(1873),楊文會又研究造像,擬好結構,請畫家畫成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圖、大悲觀音像等,另外還搜集古代名畫佛像,一並刻版流通。光緒四年(1878),他服務外交界,隨駐英、法公使到倫敦、巴黎。光緒十二年(1886),又再去倫敦認識了日本留學僧人南條文雄。叁年後,他任滿回家,年已五十叁。他感慨當時政治的腐敗,決心擺脫政界,專門研究佛經。又與南條文雄聯系,托南條在日本陸續搜得大藏經未收錄的中國古德著述二百八十余種,擇要刻印。同時他也幫助日本編輯《續藏經》,供給了好些注疏和密教典籍。光緒二十年(1894),他和英人李提摩太把《大乘起信論》譯爲英文,流通于外國。明年,他又在上海會見了斯裏蘭卡的達磨波羅,很贊同波羅發起摩诃菩提會將在印度複興佛教的宗旨,就著手編訂《初學課本》等書,准備創辦學校,培養弘法人材,作這一運動的回應。由于這些事,他對中國和日本、印度等地佛教文化的交流,作出不少貢獻。光緒二十叁年(1897),他于南京延齡巷修建住家的房屋,附帶收藏經版並流通佛經,四年後將這所房屋捐給刻經處。光緒叁十四年(1908),他于刻經處實現了辦學計劃,設立祇洹精舍,招收僧俗學生十余人,由他親自教授佛學。釋太虛、邱晞明等都是當時學生中的優秀者。祇洹精舍辦了兩年,因缺乏經費,就停辦了。跟著宣統二年(1910),楊文會又辦佛學研究會,他自己主講。他此時在刻經方面,因感覺到日本所編《續藏經》的蕪雜,就另編了《大藏輯要》的目錄,共收叁藏要典及各家著述共四百六十種,叁千叁百余卷,准備陸續刻印。又擬作大藏和續藏的提要,提供讀者研究的門徑。宣統叁年(1911)秋,他患了病,以刻經處的事業囑咐研究會同人,並以處內事務托歐陽漸、陳鏡清、陳義叁人分任,于八月十七日去世,年七十五歲。他遺囑不願和一生所刻的經版分離,所以他的遺體就葬在刻經處內,並建了紀念塔。他的著作有《大宗地玄文本論略注》四卷,《佛教初學課本》並《注》各一卷,《十宗略說》一卷,《陰符》、《道德》、《莊》、《列》四經發隱各一卷,《論語》、《孟子》發隱各一卷,《等不等觀雜錄》八卷,《觀經略論》一卷,《闡教編》一卷,都已刻版印行。

  楊文會宏揚佛學四十年,以刻經和講學交互爲用,對于中國近代佛教所發生的影響是很大的。他計劃刻版的《大藏輯要》雖未完成,但重要的著述都已刻了出來。像賢首的十疏之六和一些雜著、嘉祥的《叁論疏》,慈恩的《唯識述記》、《因明述記》,善導的《觀經疏》等中國久已失傳的要典,都從日本搜得底本,精加校勘,刻版流通。這不但豐富了佛教大藏的內容,並還啓發了學者的研究,使各宗學說得到平等的傳播。所以在他主辦的佛學研究會講習指導之下,會員如譚嗣同、桂柏華、黎端甫、梅光羲、李證剛、歐陽漸等各擅專宗,有獨到的造詣。

  至于楊文會自己的佛學思想,則著重在淨土法門,推尊明末四大師(蓮池、紫柏、憨山、蕅益),對于佛學各宗以及內外學說,帶有濃厚的調和色彩,因而常常表示“教宗賢首,行在彌陀”。他對賢首宗著述有深刻研究,並有精確辨別,像《華嚴叁昧章》一書,就是經他的鑒定刻出流傳于世的。他並還上溯清涼、圭峰各家思想的來源,特別重視《大乘起信論》和《玄文本論》,要將二論的綜合法門來函蓋一切。他自己獨尊賢首,而對接近他的學人則因材施教,分別鼓勵深入余宗。所以他在佛學上諸宗兼顧,規模廣闊,影響于當時。(田光烈)

  九二 敬安(1851—1912)

  敬安,字寄禅,別號八指頭陀,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愛國詩僧。清鹹豐元年(1851)生于湖南湘潭縣,俗姓黃,世居湘潭石潭村,以農爲業。幼時父母先後去世,貧無所依,爲鄰村農家牧牛,暇時始入鄉塾讀書。同治七年(1868),一天,牧牛時,忽見籬間盛開的白桃花爲風雨所摧落,不覺放聲大哭,遂投湘陰法華寺,從東林出家。同年冬到南嶽祝聖寺,從賢楷律師受具足戒後,即上衡州岐山仁瑞寺參恒志禅師(1811—1875),並在這裏充當苦行僧職。隨衆坐禅之余,時聞恒志說法,于佛學稍知門徑。這時,寺中有精一上座喜吟詩,敬安認爲那是世谛文字,非衲子的本分,曾加以譏笑。過了兩年,他到嶽陽訪問舅父,遊覽嶽陽樓,有人分韻賦詩,他縱目四顧,水天一色,不覺吟了一句“洞庭波送一僧來”。詩人郭菊荪說他“語有神助”,因此勸他學詩,並授他唐詩叁百篇(敬安《冷香塔自序銘》)。

  清光緒元年(1875),二十五歲時,他離開湖南,先到禅宗著名道場鎮江金山寺,從大定和尚(1824—1906)參禅。不久行腳江南,漫遊杭州、甯波等地,遍參江浙名宿。至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禮拜,燃了二指供佛,因號八指頭陀。其後曆遊天童、天臺、雪窦諸古刹。他愛好吳越山水,行腳參禅之外還熱愛作詩。他初到杭州時(1876)即以“杭州”爲題吟了一詩:“欲把杭州當橘州,閑身到處便勾留。此生不作還鄉計,飽看湖山到白頭!”音律格調已相當成熟。光緒七年(1881),他最初的詩稿《嚼梅吟》在甯波刊行,使他開始在當時詩壇上占有一席地位。

  光緒十年(1884),他自江浙回到湖南,先後住持過衡陽羅漢寺,南嶽上封寺、大善寺,甯鄉沩山密印寺,湘陰神鼎寺,長沙上林寺諸大名刹。其間從嶽麓山麓山寺笠雲芳圃(著有《聽香禅室詩集》)得法。沩山是沩仰宗的發源地,他住持以後,立志複興,不到幾年,規模已很可觀。這個時期他常和鄧白香、王闿運、葉德輝、陳伯嚴、吳雁舟諸名士往來,詩學的造詣日深。同時又加入湖南名士王闿運等創立的碧湖詩社,和各地名流唱酬投贈,于是詩名更噪于海內。光緒十四年(1888),叁十八歲,《八指頭陀詩集》十卷出版,自述出家行腳及學詩經過附于卷後。前五卷由陳伯嚴校刊。後五卷由葉德輝續刻,並作序說:“其詩宗法六朝,卑者亦似中晚唐人之作。中年以後,所交多海內聞人,詩格骀宕,不主故常,骎骎乎有與鄧(白香)王(湘绮)犄角之意。湘中固多詩僧,以予所知,未有勝于寄師者也。”

  光緒二十八年(1902),五十二歲。東南名刹甯波天童寺方丈虛席,幻人首座率領兩序班首代表前往長沙禮請。他即辭上林寺法席至天童寺爲住持。天童寺自明末密雲禅師(1566—1642)重興以來,規模宏大,俨然爲十方叢林模範。清末住持乏人,漸趨寥落。自敬安繼席以後,前後十年,任賢用能,百廢俱舉,夏講冬禅,宗風大振。他認爲佛法衰微,由于僧衆人材缺乏。當時杭州白衣寺住持松風計劃在杭州開設僧學堂,他首先贊同並赴杭州協助,後因松風爲啞羊僧謀害殉教,未見成功。敬安曾作《杭州白衣寺松風和尚哀詞》悼之。光緒叁十四年(1908),甯波僧教育會成立,他被推爲會長,首先在甯波創辦僧衆小學和民衆小學,致力佛教教育事業。

  辛亥革命,國體改變。1912年全國各省佛教徒于上海留雲寺召開中華佛教總會成立大會,公推敬安爲首任會長,並設本部于上海靜安寺,設機關部于北京法源寺。這是中國各地佛教徒最初的聯合組織。當時各地有攘奪僧産銷毀佛像的情形,僧衆無法應付,紛紛報告佛教總會。敬安鑒于當時情況非常嚴重,思欲加以根本挽救,于是在這一年十一月一日到達北京,和他的嗣法弟子道階前往內務部會見禮俗司長杜關,根據約法要求政府下令禁止各地侵奪寺産。但談話未獲結果,他即憤而辭出。十二月二日夜圓寂于北京法源寺。世壽六十二,僧臘四十五。法徒道階等奉龛南歸,葬于天童寺前青龍崗冷香塔苑。

  敬安是一個非常愛國的詩僧。光緒十年(1884),他在甯波延慶寺臥病,聽到法軍侵犯臺灣、清軍敗于雞籠(即今基隆)的消息,激起愛國的熱情,以致失眠。他由于精神郁結,竟發熱病。曾寫了許多詩以見志,自言愛國之心與大慧杲同,但道德文采不及而已。光緒末年,江浙各省學堂有提取僧産助學之議,杭州的僧界情急,便冒用他的名義領銜,聯合浙江叁十五寺請外國僧人入內保護,以相抵製。報紙宣傳,引起中外的注意。他聽到這個消息,認爲是辱國辱教的舉動,立即致函當局,表明態度,並力請嚴行拒絕。于是清廷乃命各地自辦僧學,以杜絕外國勢力之侵入。我國之有僧學開始于此(《冷香塔自序銘》)。

  敬安的詩是經過刻苦思索而成的,讀來使人感到隽永有味。他所寫的各體詩都有佳句,自成風格。意境和格調都非常優美。他的著作,現在流傳有《八指頭陀詩集》十卷、《續集》八卷、《文集》二卷、《語錄》二卷。(林子青)

  

  

《中國佛教人物(下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