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试,得识瑞金罗有高,有高好佛书,自是日以佛学相切磋。及读明高僧《紫柏全集》,始归心佛法。继读莲池、憨山、蕅益诸人著书,遂深信净土法门(《四大师传后纪》)。他因私淑莲池,誓愿往生净土,自号“知归子”。乾隆三十八年(1773)从苏州华藏庵闻学(实定1712—88)受菩萨优婆塞戒(《一行居集》卷六《闻学禅师传》)。这时年三十四岁。
际清受皈戒后,素食净行。其妻费兰襄亦受优婆夷戒。二女阿环、阿莹日常背诵《法华经》。其家庭生活充满佛教的七氛(《一行居集》卷七,《亡妻费孺人述》)。
际清少读儒书,慕梁溪(江苏无锡)高攀龙之为人;学佛以后,又慕庐山刘遗民的逸行。因这二人往来修学之地同名东林,他乃自题其居曰“二林”,并以为号(《二林居集》卷三《二林居说》)。他的生平知交,有同府汪缙(大绅)和江西瑞金罗有高(台山),三人都治理学为清代理学中的一个流派(张之洞《书目答问附录》)。学佛以后又成了亲切的清净法侣。际清曾与汪缙共立建阳书院,作起懦、决疑等倡以勖学人。有高喜究天台教义,又遍读大乘经及诸经义疏,而际清则独归信净土法门。他于净土教义,于莲池外,又极推重省庵。并与同时的北京红螺山彻悟、扬州高旻寺昭月、浙江天目山旅亭等相交游,往来论道(《一行居集》卷三)。
乾隆五十年(1785),他屏居苏州文星阁,专修一行三昧,系心一佛,因颜所住处曰“一行居”。后来他即把他生平所作愿文、叙、题记、铭传等有关佛教杂著编成《一行居集》。
际清时常闭关念佛、发愿回向。他所撰的《受菩萨戒发愿文》、《闭关发愿偈》、《安居回向偈》及《和陶渊明归去来辞》等,皆信愿庄严,足以感动人心。晚年于杭州武林门外,和二、三禅侣静修。他在这里安居二年,后以病归。又时常掩关僧舍,爱太湖秀峰寺风景之美,常在那里专修净业。嘉庆元年(1796),念佛安详而逝,年五十七。
际清的文学,得力于佛学处甚多。他自言自读佛经,始得为文之旨,特别是受了《华严》、《般若》及《四十二章经》的影响。他称这些佛经,有如千寻飞瀑和静夜钟声,发人深省而汲之无尽。罗台山评其文字:如梅如莲,寒香寂静,和风扇物。他亦以为知言(《二林居集》卷三《叙文》)。
际清虽专修净土法门,仍广读大小乘经论。曾撰有《四十二章》、《梵网》、《观经》、《楞严》、《维摩》、《华严》、《金刚》、《遗教》等三十余种佛经的读后记,即每读一经,便写一题记介绍一经的大意,和他的体会等(见《一行居集》卷十二)。
际清尤注意周济贫困孤寡等悲田、福田事业,并从事刻经、饭僧、施衣、放生等善行,积二十年不懈。对于法侣如罗有高、汪缙等,每通信论道,启发箴规,恳切备至。罗有高在京屡试不第,每次南归,际清都延住其家,俾游名山或闭关念佛,沉浸于宗教信愿中。汪缙聪明才辩,但言行时有未相应处,则常致书规劝。他们三人的友谊之笃,一时传为美谈。罗、汪二人早逝,际清都为他们编集遗文,刻行于世。
际清的著作,有《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观无量寿佛经约论》一卷、《阿弥陀经约论》一卷、《一乘决疑论》一卷、《华严经念佛三昧论》一卷、《居士传》五十六卷、《善女人传》二卷、《二林居集》二十四卷、《一行居集》八卷、《二林唱和诗》、《观河集》、《测海集》各一卷。此外由他发起编纂,经其从子彭希沭等编成的有《净土圣贤录》九卷。又由他重刊行的有《净土三经》、《省庵法师语录》二卷、《念佛警策》三卷、《西方公据》二卷等(现均存)。(林子青)
九一 杨文会(1837—1911)
杨文会,号仁山,安徽石埭县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自幼读书,但不喜科举业。当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革命军进攻安徽,他随著家人辗转迁徙于各地,前后十年。这时他学习音韵、历数、天文、地理以及黄老庄列等学问。同治三年(1864),他因病专心研究有关修养的书籍,得《大乘起信论》,反覆读诵领会其中的奥义。接著又看到《楞严经》,更有会心,增加了对佛经钻研的兴趣。同治五年(1866),他到南京在工程界工作,同事中有真定人王梅叔,深通佛学,时相切磋。他又认识了魏刚己、赵惠甫、刘开生、张浦斋、曹镜初等人,和他们讨论,以为当时佛经大部分刻版都毁灭了,对于弘扬佛学很有影响,应将刻经的事业恢复起来。于是设立金陵刻经处,募款重刻方册藏经,由他自任校勘。同时赞助这事最力的有江都人郑学川,出家名妙空,在扬州砖桥设立了江北刻经处,和金陵刻经处分工合作。同治十二年(1873),杨文会又研究造像,拟好结构,请画家画成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大悲观音像等,另外还搜集古代名画佛像,一并刻版流通。光绪四年(1878),他服务外交界,随驻英、法公使到伦敦、巴黎。光绪十二年(1886),又再去伦敦认识了日本留学僧人南条文雄。三年后,他任满回家,年已五十三。他感慨当时政治的腐败,决心摆脱政界,专门研究佛经。又与南条文雄联系,托南条在日本陆续搜得大藏经未收录的中国古德著述二百八十余种,择要刻印。同时他也帮助日本编辑《续藏经》,供给了好些注疏和密教典籍。光绪二十年(1894),他和英人李提摩太把《大乘起信论》译为英文,流通于外国。明年,他又在上海会见了斯里兰卡的达磨波罗,很赞同波罗发起摩诃菩提会将在印度复兴佛教的宗旨,就著手编订《初学课本》等书,准备创办学校,培养弘法人材,作这一运动的回应。由于这些事,他对中国和日本、印度等地佛教文化的交流,作出不少贡献。光绪二十三年(1897),他于南京延龄巷修建住家的房屋,附带收藏经版并流通佛经,四年后将这所房屋捐给刻经处。光绪三十四年(1908),他于刻经处实现了办学计划,设立祇洹精舍,招收僧俗学生十余人,由他亲自教授佛学。释太虚、邱晞明等都是当时学生中的优秀者。祇洹精舍办了两年,因缺乏经费,就停办了。跟著宣统二年(1910),杨文会又办佛学研究会,他自己主讲。他此时在刻经方面,因感觉到日本所编《续藏经》的芜杂,就另编了《大藏辑要》的目录,共收三藏要典及各家著述共四百六十种,三千三百余卷,准备陆续刻印。又拟作大藏和续藏的提要,提供读者研究的门径。宣统三年(1911)秋,他患了病,以刻经处的事业嘱咐研究会同人,并以处内事务托欧阳渐、陈镜清、陈义三人分任,于八月十七日去世,年七十五岁。他遗嘱不愿和一生所刻的经版分离,所以他的遗体就葬在刻经处内,并建了纪念塔。他的著作有《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四卷,《佛教初学课本》并《注》各一卷,《十宗略说》一卷,《阴符》、《道德》、《庄》、《列》四经发隐各一卷,《论语》、《孟子》发隐各一卷,《等不等观杂录》八卷,《观经略论》一卷,《阐教编》一卷,都已刻版印行。
杨文会宏扬佛学四十年,以刻经和讲学交互为用,对于中国近代佛教所发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他计划刻版的《大藏辑要》虽未完成,但重要的著述都已刻了出来。像贤首的十疏之六和一些杂著、嘉祥的《三论疏》,慈恩的《唯识述记》、《因明述记》,善导的《观经疏》等中国久已失传的要典,都从日本搜得底本,精加校勘,刻版流通。这不但丰富了佛教大藏的内容,并还启发了学者的研究,使各宗学说得到平等的传播。所以在他主办的佛学研究会讲习指导之下,会员如谭嗣同、桂柏华、黎端甫、梅光羲、李证刚、欧阳渐等各擅专宗,有独到的造诣。
至于杨文会自己的佛学思想,则著重在净土法门,推尊明末四大师(莲池、紫柏、憨山、蕅益),对于佛学各宗以及内外学说,带有浓厚的调和色彩,因而常常表示“教宗贤首,行在弥陀”。他对贤首宗著述有深刻研究,并有精确辨别,像《华严三昧章》一书,就是经他的鉴定刻出流传于世的。他并还上溯清凉、圭峰各家思想的来源,特别重视《大乘起信论》和《玄文本论》,要将二论的综合法门来函盖一切。他自己独尊贤首,而对接近他的学人则因材施教,分别鼓励深入余宗。所以他在佛学上诸宗兼顾,规模广阔,影响于当时。(田光烈)
九二 敬安(1851—1912)
敬安,字寄禅,别号八指头陀,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诗僧。清咸丰元年(1851)生于湖南湘潭县,俗姓黄,世居湘潭石潭村,以农为业。幼时父母先后去世,贫无所依,为邻村农家牧牛,暇时始入乡塾读书。同治七年(1868),一天,牧牛时,忽见篱间盛开的白桃花为风雨所摧落,不觉放声大哭,遂投湘阴法华寺,从东林出家。同年冬到南岳祝圣寺,从贤楷律师受具足戒后,即上衡州岐山仁瑞寺参恒志禅师(1811—1875),并在这里充当苦行僧职。随众坐禅之余,时闻恒志说法,于佛学稍知门径。这时,寺中有精一上座喜吟诗,敬安认为那是世谛文字,非衲子的本分,曾加以讥笑。过了两年,他到岳阳访问舅父,游览岳阳楼,有人分韵赋诗,他纵目四顾,水天一色,不觉吟了一句“洞庭波送一僧来”。诗人郭菊荪说他“语有神助”,因此劝他学诗,并授他唐诗三百篇(敬安《冷香塔自序铭》)。
清光绪元年(1875),二十五岁时,他离开湖南,先到禅宗著名道场镇江金山寺,从大定和尚(1824—1906)参禅。不久行脚江南,漫游杭州、宁波等地,遍参江浙名宿。至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礼拜,燃了二指供佛,因号八指头陀。其后历游天童、天台、雪窦诸古刹。他爱好吴越山水,行脚参禅之外还热爱作诗。他初到杭州时(1876)即以“杭州”为题吟了一诗:“欲把杭州当橘州,闲身到处便勾留。此生不作还乡计,饱看湖山到白头!”音律格调已相当成熟。光绪七年(1881),他最初的诗稿《嚼梅吟》在宁波刊行,使他开始在当时诗坛上占有一席地位。
光绪十年(1884),他自江浙回到湖南,先后住持过衡阳罗汉寺,南岳上封寺、大善寺,宁乡沩山密印寺,湘阴神鼎寺,长沙上林寺诸大名刹。其间从岳麓山麓山寺笠云芳圃(著有《听香禅室诗集》)得法。沩山是沩仰宗的发源地,他住持以后,立志复兴,不到几年,规模已很可观。这个时期他常和邓白香、王闿运、叶德辉、陈伯严、吴雁舟诸名士往来,诗学的造诣日深。同时又加入湖南名士王闿运等创立的碧湖诗社,和各地名流唱酬投赠,于是诗名更噪于海内。光绪十四年(1888),三十八岁,《八指头陀诗集》十卷出版,自述出家行脚及学诗经过附于卷后。前五卷由陈伯严校刊。后五卷由叶德辉续刻,并作序说:“其诗宗法六朝,卑者亦似中晚唐人之作。中年以后,所交多海内闻人,诗格骀宕,不主故常,骎骎乎有与邓(白香)王(湘绮)犄角之意。湘中固多诗僧,以予所知,未有胜于寄师者也。”
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十二岁。东南名刹宁波天童寺方丈虚席,幻人首座率领两序班首代表前往长沙礼请。他即辞上林寺法席至天童寺为住持。天童寺自明末密云禅师(1566—1642)重兴以来,规模宏大,俨然为十方丛林模范。清末住持乏人,渐趋寥落。自敬安继席以后,前后十年,任贤用能,百废俱举,夏讲冬禅,宗风大振。他认为佛法衰微,由于僧众人材缺乏。当时杭州白衣寺住持松风计划在杭州开设僧学堂,他首先赞同并赴杭州协助,后因松风为哑羊僧谋害殉教,未见成功。敬安曾作《杭州白衣寺松风和尚哀词》悼之。光绪三十四年(1908),宁波僧教育会成立,他被推为会长,首先在宁波创办僧众小学和民众小学,致力佛教教育事业。
辛亥革命,国体改变。1912年全国各省佛教徒于上海留云寺召开中华佛教总会成立大会,公推敬安为首任会长,并设本部于上海静安寺,设机关部于北京法源寺。这是中国各地佛教徒最初的联合组织。当时各地有攘夺僧产销毁佛像的情形,僧众无法应付,纷纷报告佛教总会。敬安鉴于当时情况非常严重,思欲加以根本挽救,于是在这一年十一月一日到达北京,和他的嗣法弟子道阶前往内务部会见礼俗司长杜关,根据约法要求政府下令禁止各地侵夺寺产。但谈话未获结果,他即愤而辞出。十二月二日夜圆寂于北京法源寺。世寿六十二,僧腊四十五。法徒道阶等奉龛南归,葬于天童寺前青龙岗冷香塔苑。
敬安是一个非常爱国的诗僧。光绪十年(1884),他在宁波延庆寺卧病,听到法军侵犯台湾、清军败于鸡笼(即今基隆)的消息,激起爱国的热情,以致失眠。他由于精神郁结,竟发热病。曾写了许多诗以见志,自言爱国之心与大慧杲同,但道德文采不及而已。光绪末年,江浙各省学堂有提取僧产助学之议,杭州的僧界情急,便冒用他的名义领衔,联合浙江三十五寺请外国僧人入内保护,以相抵制。报纸宣传,引起中外的注意。他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是辱国辱教的举动,立即致函当局,表明态度,并力请严行拒绝。于是清廷乃命各地自办僧学,以杜绝外国势力之侵入。我国之有僧学开始于此(《冷香塔自序铭》)。
敬安的诗是经过刻苦思索而成的,读来使人感到隽永有味。他所写的各体诗都有佳句,自成风格。意境和格调都非常优美。他的著作,现在流传有《八指头陀诗集》十卷、《续集》八卷、《文集》二卷、《语录》二卷。(林子青)
《中国佛教人物(下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