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人物(下冊)▪P4

  ..續本文上一頁的教觀建立周備,所以法藏是華嚴宗的實際創立者,世稱他爲華嚴宗叁祖。

  法藏的門下“從學如雲”,其中知名的弟子,有宏觀、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六人。慧苑的傳記見《開元釋教錄》卷九、《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四及《宋高僧傳》卷六。又《法藏和尚傳》說宗一續法藏的《華嚴略疏》遺稿達二十卷,慧苑也續成十六卷。

  法藏的著述,據說約百余卷,其中關于《華嚴》的著述,現存的有《華嚴探玄記》二十卷,《華嚴經文義綱目》一卷,《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略稱《華嚴教義章》,又稱《華嚴五教章》)四卷,《華嚴經旨歸》一卷,《華嚴策林》一卷,《華嚴經問答》二卷,《華嚴經明法品內立叁寶章》(《十世》、《玄義》等章同卷)二卷,《華嚴經義海百門》一卷,《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一卷,《華嚴遊心法界記》一卷,《華嚴叁昧章》一卷,《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一卷,《華嚴經關脈義記》一卷,《華嚴金獅子章》一卷,《華嚴經傳記》五卷。已佚的有《新華嚴經序注》一卷,《新華嚴經略疏》十二卷等近二十種。《探玄記》是舊譯《華嚴經》的疏釋。他晚年作新譯《華嚴經》的略疏,未成全書,遽告入滅。此外,他的一般著述,現存的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入楞伽心玄義》等近十種。還有已佚的《法華經疏》等幾種。

  法藏繼承了智俨的法界緣起思想,用緣起因分、性海果分二門闡明宇宙萬法的實相。性海果分就是諸佛的境界。緣起,就是法界緣起,其相狀爲無盡圓融。宇宙萬法,有爲無爲,色心依正,過去未來,通通互爲因果。因此,一法爲因,萬法爲果;萬法爲因,一法爲果。自它互爲能、所緣起,相資相待,圓融無礙。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舉一盡收,以一塵爲主諸法盡伴;相即相入,重重無盡。(黃忏華)

  五一 慧苑(約七、八世紀間)

  慧苑,唐代京兆(現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少年出家,禮法藏爲師,深通經義,尤精于《華嚴》,爲同門的上首。法藏在八十卷本《華嚴經》譯成後曾作《略疏》,才寫了四分之一就去世了,慧苑和同門宗一分別續寫,宗一續滿二十卷,其文現已逸失;慧苑所續名爲《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據他在《記》中說,此書是他“鸠集廣略之文,會撮舊新之說;再勘梵本,仇校異同;順宗和教,存之以折衷,簡言通義,箋之以筆削”而成的。但《記》中所說,往往和法藏的宗旨大異其趣。其中主要是改五教爲四教、改十玄爲十種德相和十種業用的兩重十玄,因此後來正統的華嚴宗人都以他爲異系。慧苑還博覽經書,考核诂訓,寫成《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二卷,以便初學。他在此書的《自序》中,說到他從法藏受業十九年,曾住長安靜法寺和洛陽佛授記寺,生卒年月不詳。

  慧苑著述的《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一書,現存不足十叁卷,原書卷數已不詳了。此外有改訂法藏所著《華嚴經傳記》而成的《纂靈記》五卷,屢見澄觀的著述所引用;《刊定記》還說他有《華嚴旋靍章》一書,現已無考。

  慧苑的學說和華嚴宗的傳統說法分歧最大的是他的判教說。他在《刊定記》卷一的“立教差別”中,批判了古來菩提留支等十九家的教判說,其中就包括了法藏(稱之爲古德)的小、始、終、頓、圓的五教說,認爲五教說是受了天臺宗“化法四教”的影響而作,在藏(改作小乘教)、通(改作大乘始教)、別(改作終教)、圓(仍舊)的基礎上,只加了一個頓教。又以法藏所立的頓教是用離言說相以顯法性的,不應作爲能诠的教相,能所不應混爲一談。故另依《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立迷真異執(相當于人天教)、真一分半(相當于聲聞、辟支佛)、真一分滿(相當于初心菩薩)、真具分滿(相當于如來藏)四教,並就後叁教各立通宗、別宗、隨部宗、隨義宗四宗,把全部佛教教義概括在“四教”之中,廢除了華嚴宗傳統的“五教”說。智俨、法藏兩代相承的十玄緣起說,到了慧苑,也改作十種德相和十種業用兩重。十種德相是:一同時具足相應德、二相即德、叁相在德、四隱顯德、五主伴德、六同體成即德、七具足無盡德、八純雜德、九微細德、十如因陀羅網德。十種業用是:一同時具足相應用、二相即用、叁相在用、四相入用、五相作用、六純雜用、七隱顯用、八主伴用、九微細用、十如因陀羅網用。澄觀在《華嚴經疏鈔》卷叁、卷十中對慧苑的兩重十玄說有詳盡的批判,說他“析十玄之妙旨分成兩重,徒益繁多,別無異轍”;又說“德相、業用雖異,不妨同一十玄,無不該攝”。

  慧苑所有違反傳統學說的觀點,受到後來推崇賢首的華嚴教徒的排斥,因而他所遺留的著述,未爲後世佛教學人所重視。(黃忏華)

  五二 慧沼(650—714)

  慧沼一作惠沼(或惠照),俗姓劉名玄,祖籍彭城,後遷淄州,因此他亦稱淄州沼。十五歲時,高宗爲新生兒子(即睿宗)祈福度僧,他就此時受度出家。

  相傳他曾親近過玄奘。青年時已博通經藏,講《法華》、《般若》、《涅槃》等經。鹹亨叁年(672)始從窺基、普光受學。慧解超群,被稱爲“山東一遍照”。他的唯識、因明諸疏,大概即在此時禀受師說漸次寫成。窺基去世(682年)後,慧沼遊行諸郡,講經二十余年,同時寫成了《金剛般若》等經疏,和《慧日論》、《了義燈》等著作。

  慧沼晚年又在義淨譯場任證義大德。唐中宗神龍叁年(707)曾召義淨入宮同譯經沙門九旬坐夏,他也參加在內(見《開元錄》)。景龍四年(710)義淨于大薦福寺譯《浴像功德》等經,《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等律,《唯識寶生》等論,慧沼與文綱、勝莊等同任證義。景雲二年(711)義淨于大薦福寺譯《稱贊如來功德神咒》等經,和《能斷般若論頌》等論,亦慧沼證義。慧沼所疏《金光明最勝王經》,即是義淨的新譯本。他晚年的思想受到義淨的一些影響。

  慧沼于開元二年(714)十二月十七日去世(見李邕碑文後日本釋善珠記),壽六十四歲。他生平曾被驿征叁次,诏講二次,補綱維大德六次,敕譯經論四次。他是慈恩宗的嫡傳,或許因此受到當時朝廷的重視。

  慧沼的著作現存有十種,共四十卷:一、《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十卷,經文是武周長安二年(702)義淨譯。疏文也同時寫出,發揮了叁乘五性的宗義,並訂正以真如爲叁身正因的舊說。二、《十一面神咒心經義疏》一卷,經文玄奘譯。叁、《法華玄贊義決》一卷,釋窺基著《法華玄贊》中難義。四、《成唯識論了義燈》十四卷,與窺基的《成唯識論樞要》、智周的《成唯識論演秘》總稱唯識叁疏,多分祖述窺基學說加以闡明補充;對圓測、道證等諸家異說一一批判。五、《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一卷。六、《因明入正理論義斷》二卷。七、《因明入正理論續疏》,慧沼自跋雲:“于師曾獲半珠,緣阙未蒙全寶”,這是因窺基著《因明入正理論疏》到了喻過部分就絕筆了,慧沼接著做了下文的注解,所以稱爲《續疏》。八、《大乘法苑義林章補阙》八卷,現存卷四、卷七、卷八。九、《能顯中邊慧日論》四卷,略名《慧日論》。十、《勸發菩提心集》叁卷,第二卷中有受菩薩戒儀軌。

  此外,慧沼的著作佚失了的還有《能斷金剛般若經疏》、《發菩提心論疏》等十種二十九卷。

  玄奘所傳的瑜伽唯識學,由窺基的傳述,建立了以叁乘五性說爲主的慈恩宗,又由日沙門道昭、智通、智鳳、玄昉等傳衍至日本而建立了日本的法相宗。慈恩宗窺基是奠定者,智周爲傳播者,而作爲他們中間樞紐的就是慧沼。玄奘的學說雖然通過窺基等諸大弟子記錄下來,但有許多微言奧義未見得盡能一一筆之于書。同時玄奘在世時,門下對于教理的見解本來就不一致,作爲繼承慈恩嫡傳的慧沼,就擔當了力排異說的任務。

  慧沼的著作充滿了追求真理的精神,他爲了對真理的探討,做到了“當仁不讓于師”的地步。他不但對于圓測、法寶等前輩沒有隨便妥協的態度;就是對于窺基的主張,有懷疑的地方也要求得一個是非;甚至對于玄奘的教授,也要透過思考才接受。用這種服從真理的精神來治學,是值得後人效法的。由于他的努力,進一步充實並推進了窺基的學說。在西明與慈恩的論爭中,慈恩之能得到最後勝利,慧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慧沼的弟子最著名的首推智周,他從慧沼學,于西元703年和706年,先後有日本僧人智鳳、玄昉等來從他受學,回國弘傳。智周的著作,很多是輔翼或解釋慧沼的著述的。義忠、道巘、道邑、如理等當時也很出名。此外,碑序所載,還有惠沖微、惠勝說、耶含朏、惠日、福林、無著、惠融、惠祥、惠光、惠燈、惠嵩、惠先等。(隆 蓮)

  五叁 實叉難陀(652—710)

  實叉難陀(華言學喜),唐于阗(今新疆和田)人,以通大小乘學和外論著名。武周時,則天後聽說于阗有完備的《華嚴經》梵本,即遣使訪求並騁請譯人,實叉難陀便以此因緣,帶著《華嚴》梵本來華。他于證聖元年(695)到達洛陽,住在內廷大遍空寺,重譯《華嚴》。武後很重視,開始還親自參加。難陀後來又在洛陽叁陽宮、佛授記寺、長安清禅寺等處續譯諸經。長安四年(704),他以母親年老,請求歸省,朝廷特派禦史霍嗣光送他回歸于阗。唐中宗即位,再度邀請他到長安,住大薦福寺。未遑翻譯,即患病,睿宗景雲元年(710)十月卒,年五十九。他的遺體于死後一個月焚化,骨灰由他的門人悲智和唐使哥舒道元,護歸原籍。後人在長安焚化難陀的遺體處建起七層浮圖以爲紀念,號稱華嚴叁藏塔。

  實叉難陀來華的主要工作,就是翻譯于阗所傳的大本《華嚴》。他在大遍空寺主譯《華嚴》時,由普提流志和義淨同讀梵本,參加筆受、證義的有弘景、圓測、神英、法寶、法藏等,綴文的爲複禮,至聖曆二年(699)完畢,共計八十卷。接著又于久視元年(700)在洛陽叁…

《中國佛教人物(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