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以來就發過大願,他要把衆生度盡,他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一個時間不現身,那麼我們怎麼沒有看見呢?是我們的煩惱障、所知障障住了,才看不見。我們是凡夫,看見的也是凡夫,可能我們看到的凡夫善知識,是諸佛菩薩示現化身。你發心修行,等你的信心成熟,入叁賢位圓滿,這個時候,你遇到的善知識,不是佛就是菩薩。所以不怪諸佛菩薩不來接引我們,只怪我們自生障礙,給障礙住了。所以聽到佛法,你要好好修行,修到善根成熟,就是十信叁賢圓滿,諸佛菩薩自然會現相,自然會給你「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槃道。」示教利喜,還在叁賢位,你還沒有證得涅槃,可是你善根成熟,到了叁賢位,真正遇見佛菩薩給你講開示,叫你修行,你自然能趣向于涅槃道。
戌二、用大(分二)
亥初、指事總標
用熏習者,即是衆生外緣之力。
前面講真如自體相的熏習,自體相,就是體跟相合成一體,叫即體之相,也就是體相熏習。現在講「戌二、用大」,體、相、用叁大,體大、相大合成一科,再講用大,分二科。「亥初、指事總標」,指著事相,先總標出來。「用熏習者,即是衆生外緣之力。」講外緣,就是講事相,所以指著事相來總標。
亥二、約緣別顯(分叁)
角初、標
如是外緣有無量義,略說二種。
「亥二、約緣別顯」,就外緣分別顯明,分叁科。「角初、標」,「如是外緣有無量義,略說二種。」衆生的外緣無量差別,有無量義,簡略的說,有二種外緣。
角二、列
雲何爲二?一者差別緣,二者平等緣。
「角二、列」,列舉出來,「雲何爲二?」哪二種外緣?「一者差別緣,二者平等緣。」
角叁、釋(分二)亢初、差別緣(分二)氐初、總(分二)
房初、明感用因差別緣者,此人依于諸佛菩薩等,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于中若見若念。房二、正明用相(分二)心初、正明差別之用(分二)尾初、開總成別(分五)箕初、慈愛以攝生或爲眷屬父母諸親,箕二、居卑以引物或爲給使。箕叁、同類以勸發或爲知友,箕四、怖之以入道或爲怨家,箕五、直以四法攝令修益或起四攝,尾二、攝別成總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心二、辨用之益以起大悲熏習之力,能令衆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
「角叁、釋」,解釋什麼叫做差別緣,什麼叫做平等緣,分二科。「亢初、差別緣」,先解釋差別緣,再分二科。「氐初、總」,先總說差別緣,再分二科。
「房初、明感用因」,正明衆生能感外緣的因。「差別緣者,此人依于諸佛菩薩等,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于中若見若念。」學佛法修行的這個人,依于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是他的外緣。諸佛菩薩沒有差別,他怎麼成了差別緣呢?因爲衆生本性是差別的。「初發意」,意就是心。從他初發心開始求佛道的時候起,乃至于到他成佛的時候。「于中」,在這中間,「若見若念」,或者見佛菩薩的相好,或者念佛菩薩的功德,各有不同。
「房二、正明用相」,正明緣的外用之相,分二科。「心初、正明差別之用」,正明差別的外緣之用,再分二科。「尾初、開總成別」,把前面總說開成差別,「于中若見若念」,都是什麼差別,開成五小科。「箕初、慈愛以攝生」,衆生見的相各有不同,各有差別。諸佛菩薩是平等的,應該是平等緣,但是諸佛菩薩現身不同,就是諸佛菩薩也有差別緣。再進一步研究,差別不在諸佛菩薩,還是在衆生這一邊,因爲衆生以差別爲性,現平等相,衆生不能得利益,一定要現差別相,這就是應機現相,也就是應機說法。「或爲眷屬父母諸親」,你要是現佛菩薩相去度這個衆生,不容易度,一定要轉到他家裏去,給他當眷屬,甚至于作他的父親、母親,或者是給他作親戚,這樣才能度他。《會閱》拿釋迦牟尼佛作例證,釋迦牟尼佛怎麼能度羅睺羅出家呢?因爲釋迦牟尼佛是他的父親,要不是他父親成了佛,你度九歲小孩子出家,他肯出家嗎?這就是父母之力外緣之用。釋迦牟尼佛度他母親出家,度他太太出家,還度了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豔難陀出家,都是眷屬之力。要不是釋迦牟尼佛出家成了佛,是摩诃波阇婆提夫人的兒子,老太後怎麼肯出家?要不是丈夫出家成了佛,耶輸陀羅怎麼肯出家?豔難陀,要不是他哥哥出家,他怎麼肯出家?這都是眷屬的力量。還有「諸親」,四王八子,除了他弟弟,還有六個兄弟都出了家,這都是諸親的力量。
「箕二、居卑以引物」,「物」指衆生,甘心居于卑下之位,來引導衆生。「或爲給使」,「給使」就是仆役,給他作傭人,給他當使喚的人,結果你把他感化信了佛,這就是給使之力。
「箕叁、同類以勸發」,同類朋友勸他發心。「或爲知友」,像目犍連跟舍利弗是最好的朋友,舍利弗見了佛先出家,再回去勸目犍連出家,目犍連聽他的話也跟著出家。
「箕四、怖之以入道」,「或爲怨家」,跟你結冤仇,像提婆達多害釋迦佛一樣,結果他是逆境的善知識,是助佛修道。
「箕五、直以四法攝令修益」,「或起四攝」,大乘法門怎麼修行,怎麼利益衆生呢?用六度四攝,六度是法門,四攝是方便。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第一、用布施來攝受衆生,你想接引衆生,叫衆生先跟你親近,你想令衆生親近,最好拿財來布施,就把他引進來。第二、愛語,講佛法要講他愛聽的話,這叫應機說法。大乘佛法,你說得再好,不應他的機,他聽不懂,怎麼能得利益呢?第叁、利行,你跟衆生同時做事,讓衆生得利益,你吃虧,讓衆生占一點便宜,他就感念你了不得,你就攝受了他。第四、同事,你跟衆生同事做事。他作惡,你也跟他作惡,但是你能斷他的惡。他修善,你跟著他修善,能增進其善。我們見了衆生作善,跟他同事,這樣子接近他。他要作惡我跟他作惡,不是跟他一樣罪過嗎?「欲斷其惡」,你要度惡人,你不跟他同事作惡,度不了他,所以要同事攝。
「尾二、攝別成總」,把前面五科的差別,這裏合成總說。「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你所做利益衆生的無量行門,都是給衆生作外緣熏習,我們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有叁十二應身,就是應以何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何身而爲說法。這就是總說差別緣,你不應他的機現身,他根本不要見你;你不應他的機說法,他根本不聽你的,一定要應衆生之機。衆生以差別爲性,諸佛菩薩本來平等緣,變成差別緣。
「心二、辨用之益」,辨明外用熏習的利益。「以起大悲熏習之力,能令衆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剛才講諸佛菩薩隨機現身,應機說法,都是差別身、差別法、差別緣。但是差別在衆生,諸佛菩薩是平等的,諸佛菩薩都有以大悲來熏習衆生。這就是外用的熏習、外緣的熏習,能令衆生增長善根。他本來沒有善根,我們給他種善根,再使他增長善根,于是他若見其相,若聞其法,都能得到利益。這才顯見真如外用之緣,諸佛菩薩的大悲心,就是真如起的妙用。
氐二、別開(分二)
房初、就根熟不熟,開遠近二緣此緣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近緣,速得度故。二者遠緣,久遠得度故。房二、就前遠近,複各開爲二是近遠二緣,分別複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增長行緣,二者受道緣。
「氐二、別開」,分二科。「房初、就根熟不熟,開遠近二緣。」就衆生的善根有成熟、不成熟,開出遠緣、近緣二種。
「此緣有二種」,諸佛菩薩外用之緣,也就是真如外熏之緣,有二種。「雲何爲二?」哪二種呢?「一者近緣,速得度故。」一種是近緣,他的善根成熟,很快就得度。要是叁賢位滿,他登地就得度。要是十信滿心,他入了住位就得度,都是很快得度。「二者遠緣,久遠得度故。」二種是遠緣,他的善根不成熟,久遠得度。十信位叫外凡位,不講劫數,因爲進進退退,那就久遠得度。入到住位,但進不退,還要叁大阿僧祇劫,也是久遠。
「房二、就前遠近,複各開爲二」,就前文說的遠近二緣,又各開爲二,近緣開二種,遠緣也開二種。
「是近遠二緣」,近的緣、遠的緣。「分別複有二種」,或者你很快得利益,或者你久遠才能得利益,這裏面各有二種。「雲何爲二?」哪二種呢?「一者增長行緣」,就是遇見善知識給你說法,前面說過,或者是你的家親眷屬,或者是你的朋友,跟你說佛法,你能接受他所說的法門,你能發道心修行,那就是你的善知識。因爲這位善知識常常作外熏,可以增長你的行門這種緣,叫增長行緣,這是指著十信、叁賢位的菩薩。叁賢位的菩薩還是方便修行,無明一分沒破,法身一分沒證,所修的皆是方便中的方便。「二者受道緣。」指登地以上的菩薩,分分破無明,分分證法身,親受佛道之緣。
亢二、平等緣(分二)
氐初、明能作緣者平等緣者,一切諸佛菩薩,皆願度脫一切衆生,自然熏習,恒常不舍。以同體智力故,隨應見聞而現作業。氐二、明對機顯平等義所謂衆生依于叁昧,乃得平等見諸佛故。上來別明體用竟
「亢二、平等緣」,分二科。「氐初、明能作緣者」,誰能作平等緣?「平等緣者,一切諸佛菩薩」,平等緣指著諸佛菩薩,沒有差別緣的「等」字,不說凡夫善知識,因爲凡夫善知識沒有平等的智力,諸佛菩薩都有平等的智力。「皆願度脫一切衆生」,統統發願度脫一切衆生,要把衆生度盡。「自然熏習,恒常不舍。以同體智力故」,諸佛菩薩從不舍棄一個衆生,他怎樣平等呢?他都證得同體智。「同體智」,就是根本智,證得真如的理體,也就是本覺的理體起的智慧,真如、本覺一切衆生皆…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