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P13

  ..續本文上一頁相同,不但諸佛菩薩同體,一切衆生也同體。同體智的力用,就是根本智的力用,它本來是平等的,沒有分別,分別是在衆生這一邊。「隨應見聞而現作業」,這就是後得智,他隨著衆生的根機,你應該見什麼相,他給你現什麼相。你應該聞什麼法,他給你說什麼法。他是自然現的業用,後得智還是差別在衆生,不在諸佛,諸佛還是平等的。

  「氐二、明對機顯平等義」,對著衆生根機,顯平等義理。「所謂衆生依于叁昧,乃得平等見諸佛故。」諸佛平等,常常熏習衆生,不舍棄衆生,我們怎麼沒有見到呢?還是有這個疑惑!你依著佛法開導的去修定。梵語叁昧,華言叫正定,你得了正定的時候,你就平等見到諸佛。正定也叫正受,正受者不受一切諸受,就是一切差別境界都不領受,只領受叁昧的境界,它是平等境界。那麼你與佛相通了,諸佛自然會見到你,平等見諸佛。我們前面解釋過了,說我們有煩惱障、所知障,有我執、法執障到了不能見佛。這裏說你要是精進用功,求證叁昧,你也可以見到諸佛。佛經上說的種種叁昧,我們修淨土法門念佛叁昧,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西方極樂世界現到你面前,西方叁聖現到你面前,乃至于清淨大海衆菩薩,都現到你面前。

  「上來別明體用竟」,上面分別說明真如的體(包括相)熏習、用熏習,已經講完了。

  酉二、合明(分二)

  戌初、標

  此體用熏習,分別複有二種。

  「酉二、合明」,再合起來說明一下。「戌初、標」,先標舉出來。「此體用熏習,分別複有二種。」把體用的熏習合起來說,又有二種義理。

  戌二、釋(分二)亥初、未相應(分叁)

  雲何爲二?角初、約位舉人一者未相應。謂凡夫二乘初發意菩薩等,角二、辨行劣以意意識熏習,依信力故而修行。角叁、明未相應(分二)亢初、明無正體智故,未與法身體相應得無分別心,與體相應故。亢二、以無證真後得智故,未與應化身用相應未得自在業修行,與用相應故。

  「戌二、釋」,解釋,分二科。「亥初、未相應」,再分叁小科。「雲何爲二?」哪兩種?

  「角初、約位舉人」,就地位不同,標舉出人來。「一者未相應。謂凡夫二乘初發意菩薩等」,一種是不相應,凡夫、二乘人、初發意菩薩等,這些地位的人。「初發意菩薩」,就是十住位的初住位,叫發心住。「等」就是叁賢位的人。

  「角二、辨行劣」,辨明他們的行門是卑劣的,就是不殊勝、不超勝。「以意意識熏習,依信力故而修行。」凡夫、二乘以及叁賢位菩薩,他們的行門不高,因爲依著意、意識,來作熏習的力量,也就是內熏。意,包括五種意。意識,第六意識。完全靠信心的力量,所以前面說善根成熟,也叫信力成熟。就是佛經上怎麼講,我們怎麼相信,相信自己有一個真如,相信自己有煩惱,要斷除煩惱、求證涅槃,這樣來修行,完全靠信力。

  「角叁、明未相應」,再分二科。「亢初、明無正體智故,未與法身體相應。」辨明依信力修行的凡夫、二乘、叁賢位菩薩,沒有得到正體智,跟法身不相應。「未得無分別心,與體相應故。」依著信力修行的凡夫、二乘、叁賢位菩薩,沒有得到無分別心,有心內、心外,于是有分別,有分別就與真如之體不能相應。

  「亢二、以無證真後得智故,未與應化身用相應。」亢初、說凡夫、二乘、叁賢位菩薩,沒有得到正體智,沒有得到無分別心,也就是沒有得到無分別智。無分別智,也叫根本智。亢二、說他沒有起後得智。根本智、後得智是成佛才完全得到。登地以上菩薩是分分證、分分得。分分證根本智,也叫無分別智;分分起後得智的妙用,也叫有分別智。「根本智」跟「後得智」有很多名詞,《會閱筆記》上有,你們要記熟!講解要一對一對講,不要差錯。根本智、後得智一對,你講根本智,就要講後得智。無分別智、有分別智一對,還是那兩個智,名字換了。如理智、如量智一對,你講如理智,一定要講如量智,不要拆開了,人家會見笑!沒有得到後得智,他跟應法身, 也不相應。

  「未得自在業修行,與用相應故。」前面亢初、辨明沒有得到正體智,不能跟法身相應,這是不能跟應化身相應,因爲他沒有登地,後得智不能起來,不能得自在業用的修行,所以跟諸佛的外用,應化身也不相應。

  亥二、已相應(分叁)

  角初、顯人位二者已相應。謂法身菩薩,角二、正辨相應得無分別心,與諸佛智用相應。角叁、明其行勝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習真如滅無明故。明淨法熏竟。上來初別明,次合釋,總明第叁染淨熏義竟。

  「亥二、已相應」,分叁科。「角初、顯人位」,顯這個人的地位。「二者已相應。謂法身菩薩」,二種是已相應。這個人就是登地以上的菩薩,叫法身菩薩。「角二、正辨相應」,辨明他怎麼會相應?「得無分別心,與諸佛智用相應。」初地以上的菩薩得無分別心,也叫無分別智,就與諸佛的法身智用相應,與諸佛的「智」,與諸佛的「用」相應,他們不但見到法身,也見到報身。「角叁、明其行勝」,登地以上的修行,才叫如實修行,他的行門殊勝。「唯依法力自然修行」,「法力」,就是法身之力,他親證一分法身,起一分法身的力用;親證二分法身,起二分法身力用,統統依著法力自然修行。就是地上菩薩自然會修行用功,進步很快。「熏習真如滅無明故」,地上菩薩修行用功,親證真如,真如有內熏習、外熏習的力量,力量很強,就把無明滅掉。

  「明淨法熏竟。上來初別明,次合釋,總明第叁染淨熏義竟。」這是科文,前面染淨相熏,怎麼熏染法不斷?怎麼熏淨法不斷?都把它解釋完了。

  寅四、明染淨盡不盡義(分二)

  卯初、明染法違真,無始有終

  複次染法從無始已來,熏習不斷。乃至得佛,後則有斷。

  「寅四、明染淨盡不盡義」,明染法斷盡,淨法不斷盡的義理,分二科。「卯初、明染法違真,無始有終。」明染法違于真理,無始以來就有無明,但是它有終盡。

  「複次染法從無始已來,熏習不斷。」染法有熏習的力量,無明熏真如起妄心,再熏出妄境界來。妄境界再反熏妄心,妄心反熏無明,所以染法熏習不斷,衆生就流轉生死,永遠不斷。「乃至得佛,後則有斷。」到了成佛,把最後一分生相無明斷盡,無明就沒有了。

  卯二、明淨法順理,有始無終(分二)

  辰初、正顯淨法熏習,則無有斷,盡于未來。辰二、釋成此義雲何?以真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則滅,法身顯現,起用熏習,故無有斷。上來釋生滅門中能顯義之法竟

  「卯二、明淨法順理,有始無終。」明淨法順于真理,有始無終。淨法是無始無終,科文爲什麼說「有始」呢?《會閱筆記》上有料揀,「始」字作「顯」字講。淨法過去隱覆起來看不見,現在始覺智起來,叫始覺,不是有始嗎?就是顯明的意思,再分二科。「辰初、正顯」,「淨法熏習,則無有斷,盡于未來。」淨法熏習是無終的,永遠不斷,盡于未來際。「辰二、釋成」,「此義雲何?」爲什麼無明有盡,淨法不盡呢?「以真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則滅」,因爲真如法恒常熏習,把妄心熏滅了。妄心熏滅,也就是無明滅了,這時候法身才顯現出來。「法身顯現,起用熏習」,顯現法身給衆生作外用的熏習。「故無有斷」,因爲法身不斷,所以淨法永遠不斷。

  「上來釋生滅門中能顯義之法竟」,生滅門能顯染淨諸法,這句科文把它總結起來。「能顯」,能顯的是法,所顯的是義。能顯的法是什麼呢?所顯的義是什麼呢?就是立義分:「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故。」那一句文,解釋分是解釋立義分,「是心生滅因緣相」,前面講了叁大科,「卯初、釋上心生滅」,「卯二、釋上生滅因緣」,「卯叁、釋心生滅因緣相」,都是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是它所示的。「摩诃衍」是大乘,大乘自體相用,就是體大、相大、用大,是它所顯示的義理,叫義大。

  子二、釋生滅門中所顯之義大(分二)醜初、釋體相二大(分二)

  寅初、總標二大名

  複次真如自體相者。

  「子二、釋生滅門中所顯之義大」,所顯的就是體大、相大、用大叁大之義,這是生滅門中所顯的義大,分二科。「醜初、釋體相二大」,先解釋體大、相大,再分二科。「寅初、總標二大名」,先標出來體大、相大這二個大的名。「複次真如體相者」,真如有自體,有自相,這個相就是即體之相,叫做自體相。

  寅二、別釋二大義(分二)

  卯初、明體大義

  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恒。

  「寅二、別釋二大義」,分別解釋體大、相大的義理,分二科。「卯初、明體大義」,先說明真如體大的義理。「一切凡夫」,包括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六道凡夫,就是一切凡夫都包括到六道裏面。「聲聞、緣覺、菩薩、諸佛」,聲聞、緣覺是小乘二種聖人,菩薩、諸佛是大乘二種聖人。「無有增減」,這叫「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證得聖人之果,真如之體沒有增加一部分;凡夫在六道流轉生死,真如之體也沒有減少一部分。在聖人位上沒有增加,在凡夫位上沒有減少。「非前際生」,「際」是時間,真如不是生滅之法,不是以前什麼時間生起來一個真如,就是無始,過去還有過去,沒有個最先,真如沒有先前之際,不是哪個時間,什麼時候生。「非後際滅」,無明有滅,成佛就滅了。真如什麼時候滅?真如沒有滅,也不是後際滅,所以在凡夫份上一點也沒有減少。在聖人位上也沒有增加,聖人證得真如,才稱聖人,真如沒有增加,真如不是…

《大乘起信論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