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海會寺版)

  施旺坤敬記

  道源長老民國六十八年講于基隆海會寺能仁佛學院—

   今天要講的這部經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解釋這部經,先把它分成兩大科,第一、總釋題目,第二、別釋文義。現在先講第一科總釋題目,再分爲兩小科,一、解經題,二、解人題,先解經題。

  釋題解文(分二,甲一、總釋名題,甲二、別解文義)

  甲一、總釋名題(分二,乙一、經題,乙二、譯人)

  乙一、經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八個字就是本經的題目,「經」字是通題,「通」者通于一切經,一切經都叫「經」;「金剛般若波羅蜜」七個字是別題,「別」者別在此經,這一部經不是《華嚴經》,也不是法華經,它的別名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先講別題,再講通題,講到別題,先講「金剛」兩字,次講「般若」兩字,再講「波羅蜜」叁字。

  「金剛」是個比喻,就是金剛寶,佛教裏面的金剛力士,我們稱他爲護法韋馱尊天,他手裏拿的兵器叫降魔杵,就是金剛寶、金剛杵,我們人世間也有金剛寶,不過沒有天上的金剛寶那麼好、那麼高明。現在的人稱的鑽石,就是金剛寶,用金剛寶作比喻,比喻什麼呢?就是比喻般若妙慧。金剛寶有叁種意思,一、其體最堅,二、其用最利,叁、其相最明。凡是一法,都有體、相、用叁個義理,這個金剛寶的體,最堅固無比,一切物不能壞它,所以「其體最堅」。「其用最利」,它的功用銳利無比,它能壞一切物,如人間用的鑽石,大家都可以看見的,黃金是最堅固的了,但是鑽石能以刻動黃金,黃金刻不動鑽石,這可以知道,它的體最堅,一切物不能壞它,「其用最利」,它能壞一切物。「其相最明」,金剛寶這個相就是外相,外相所放的光明,超過一切光明,在我們中國曆史上,曾經有外國進寶,進來一個金剛寶,有四方一寸那麼大,可以照幾十裏路那麼大的光明,我們這講堂裏,要是有一顆金剛鑽石,講堂電燈的光,就遮不住它的光明,所以「其相最明」。這是金剛寶的比喻,有這叁種意義,就是其體最堅,其用最利,其相最明。

  再講「般若」兩字,首先,要知道這兩個字字音的讀法,「般若」現在國語是念「ㄅㄢ ㄖㄨㄛˋ」,但是我們佛經上不能念「ㄅㄢ ㄖㄨㄛˋ」,一定要念「ㄅㄛ ㄖㄜˇ」,爲什麼呢?要合乎梵音,梵音是音譯,不是意譯,音譯就是照著印度國的梵語的音聲翻譯過來的,它是什麼音聲,我們就譯爲什麼音聲,譯的音聲就是「ㄅㄛ ㄖㄜˇ」。如果有人問:爲什麼「般若」兩字不找適當的字來翻譯呢?記住這個解釋:經典的翻譯是在唐朝時代翻的最多,我們現在講的這部《金剛經》是在姚秦時代,比唐朝還前面,唐朝的京都在陝西的長安,而姚秦的京都也是在陝西的長安,長安那時候說的話,叫做「官話」,就像現在的國語,那時長安的官話對于「般若」就讀「ㄅㄛ ㄖㄜˇ」,由姚秦時代到了唐朝,一直到了宋朝,京都就遷到河南的開封,叫汴梁,說的官話就逐漸變成河南省的口音,慢慢的中國字說的字音變了,再也不是陝西的長安那時的「官話」,而帶有河南口音了,再變再變,變成現在「般若」國語念「ㄅㄢ ㄖㄨㄛˋ」,可是在姚秦時代乃至到了唐代,都是念「ㄅㄛ ㄖㄜˇ」的。現在再附帶解釋一下,「南無」這兩個字,也是這個意思,「南無」現在國語念「ㄋㄢˊㄨˊ」,爲什麼要念「ㄋㄚˊ ㄇㄛˇ」呢?爲了要合梵音,在中國字「ㄋㄚˊ ㄇㄛˊ」的字有的是,爲什麼要用「南無」,特別念個音聲「ㄋㄚˊ ㄇㄛˇ」呢?因爲在唐朝以前,陝西長安說官話的音聲,「南」字念「ㄋㄚˊ」,「無」字念「ㄇㄛˇ」,這是古音,後來中國人念的字音,慢慢轉變了,但是梵音沒有轉變,要合梵音,所以南無念「ㄋㄚˋ ㄇㄛˇ」。這就是要曉得,「般若」爲什麼不念「ㄅㄢ ㄖㄨㄛˋ」,要念「ㄅㄛ ㄖㄜˇ」,要與梵音合,這個音聲要把它念正確。

  那麼,「般若」的意思呢?翻成中國話叫「智慧」,但是爲什麼古人不翻成「智慧」呢?因爲翻譯經典有一種規定,叫「五種不翻」,這就是「生善不翻」,能夠生起來衆生的善根,保存它的梵音不翻,把它翻成中國字的智慧,這個意義不錯,但跟世間上的人,有學問又聰明,口齒伶俐,這種人都叫有智慧,恐怕跟世間上的智慧混同一談;在佛經上講,世間上的智慧越聰明,越不能學佛法,叫「世智辯聰」,八難之一,他學佛法,不能學,因爲他太聰明了,聰明反被聰明誤!世間法的人,也稱他有智慧,可不是般若的智慧,要保存著梵音就是這個意思。要你知道,般若的智慧,不是世間法的聰明,不是世間法的智慧。佛法講到「智慧」,必須加上一個「妙」字,叫「妙智妙慧」,不可思議的智慧,「妙」者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智慧,叫做「般若」。

  尤其在「金剛」上講這「般若」,它含的還有叁種意義,叫做「叁種般若」。哪叁種呢?就是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第一種「實相般若」,就是理體,智慧的理體,真理之體,叫「實相」。第二種「觀照般若」,就是智慧的智慧,「般若」就是智慧了,「觀照」也是智慧,「觀照」就是起心裏面的正當觀想,這正當觀想能以啓發出來始覺智,這個始覺智它要照本覺理,這叫「觀照般若」,本覺理,就是實相理,人人本具的本覺理體,本覺理體我們怎麼沒發現呢?你沒有始覺智來觀照,用這個智慧來觀照,才能以照到這個本覺理體,這就是能觀照的智慧,叫「觀照般若」,所觀照的智慧,叫做「實相般若」。第叁種「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是《金剛經》,《金剛經》上它有文字,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候說的《金剛經》,它的語言就是「文字般若」,結集成經藏,把它結集出來,寫成梵文,梵文也是文字,叫「文字般若」,翻譯成中國的文字,也叫「文字般若」,但要記清楚,必須由《金剛經》翻譯出來的才叫「文字般若」,因爲世間法經書多得很,儒教也有經,道教也有經,現在世間學問的書,更是多得不可思議,甚至于由小學到大學讀了十六年,只是讀了一點點,還有很多的書沒有讀到,那都是文字,不能叫「文字般若」,這個要把它分別清爽,爲什麼它不叫般若呢?因爲他讀的文字多了,學問也增加了,他那學問就是「世智辯聰」的智慧,越是學問大,他越是不能學佛,這叫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它只能叫文字,不能叫「般若」。那麼《金剛經》上的文字呢?叫做「文字般若」,怎麼叫「文字般若」呢?你研究《金剛經》上的文字,你才能以發現「實相般若」,你才能以修行起「觀照般若」的智慧,「文字般若」它能以顯明出來「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這個文字不是般若嗎?所以《金剛經》就叫「文字般若」。但是還有一點你要注意,這個《金剛經》上的文字,它要我們即文字而離文字,處處要破相、要掃相、要觀空。你要能即文字相而離文字相,你這個文字才叫「般若」,要是你不即文字相,而離文字相,那麼你研究《金剛經》,著了文字相,將來你學會講《金剛經》,你著了文字相,你越講越多,聽經的人越多,著相著了越厲害,那你講的《金剛經》只講的文字,不是講的「文字般若」,爲什麼?你著文字相了,這一點道理還要記清楚。

  這般若有叁種般若,叫「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再跟前面「金剛」這個比喻配合起來。「金剛」,叫金剛寶,金剛寶「其體最堅」,比喻什麼呢?比喻這個「實相般若」,「其體最堅」,實相般若就是真理之體,我們一個凡夫無始劫來就在流轉生死,此道來,彼道去,一時天上,一時人間,一時畜生,一時地獄餓鬼,這樣六道輪回,輪回到現在,我們所具有的本覺理體,也就是那個「實相般若」,它沒有變動,爲什麼不變動?「其體最堅」,就比如金剛寶,比如你把金剛寶拿到桌子上面,用什麼東西也破壞不了它,「其體最堅」。你帶著金剛寶去上廁所,一不小心掉到裏面,因爲金剛寶是有價值的東西,一定要把它撈出來,那麼把大小便都拿出來,把金剛寶又找出來,就像現在的鑽石,找到了,拿水一沖,一點沒有壞,爲什麼?一切物不能壞它,大小便染汙不了它,等于我們墮地獄,墮到地獄裏,我們的實相理體一點沒有變動,因「其體最堅」,像金剛寶一樣。它要是變動了,我們不要學佛法了,因爲我們的本覺理體壞了,「實相般若」破掉了,被流轉生死,此道來,彼道去,把它流轉壞了,流轉壞了怎麼能成佛呢?沒有成佛的本錢,我們怎樣能成佛呢?就得慶幸自己有這個本覺理體,也就是「實相般若」,雖然它流轉生死,並沒有壞,它「其體最堅」之故。像那金剛寶「其用最利」,它能壞一切物,黃金最堅固,你拿鑽石來跟它摩擦,摩擦下來只有金粉,沒有鑽石粉,就證明鑽石是金剛鑽,其用最利,一切物不能壞它,它能壞一切物,這譬喻「觀照般若」,你不研究佛經,不會起觀照,你研究佛經起來了觀照,就是始覺智啓發出來,始覺智一啓發出來,要去觀照本覺理體呢?一旦豁然大徹大悟,你才明白我自己有個「實相般若」,過去怎麼不知道呢?過去被無明煩惱障礙住了。那麼現在這無明煩惱呢?這無明煩惱可多了,光算那些名相、法相,講幾天還講不清楚,要斷,談何容易呢!但是你沒有起「觀照般若」,沒有啓發出來始覺智慧,要是始覺智一起來,它能斷一切,那個無明煩惱,它根本就沒有體性,被始覺智一照,就給它照空了。這譬喻什麼呢?「千年暗室,一燈能破。」這一間房子,門窗沒開,黑洞洞的,有一千年了,唉呀!這個黑暗太久了、太長遠了,一千年都沒開過窗戶、開過門,這間房子的黑暗,什麼時候才能驅除掉呢?你不要害怕,你沒有點燈…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