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時」,古人的注解叫做「師資道合,說聽究竟。」「師」是老師,「資」是弟子,資是可以資助老師的,叫做弟子,師資之道相合了,我要來講佛法,你要來學佛法,老師跟弟子之道相合,叫「師資道合」。「說聽究竟」,我說一部《金剛經》,你聽一部《金剛經》,我說完,你聽完,這叫做「說聽究竟」,就這麼一個時間,叫做「一時」。現在這個「一時」,也就是講《金剛經》的一個時間。其他的經上也是如此,地藏經的「一時」,是講地藏經的時間,法華經的「一時」,是講法華經的時間,師資道合,說聽究竟,就叫做「一時」。
時間有了,得有個說法的主人。「佛」,梵語佛陀,翻成中國話叫覺者,覺悟的覺,爲什麼不翻成「覺者」呢?這叫「含多義不翻」,就是前面講過的「五種不翻」之一。梵文佛陀,具足有叁覺的意思,叫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自己覺悟了,超過六道凡夫法界。還要覺他,他自己覺悟還要講經說法,使他人也覺悟,這叫自利利人、自利利他,這就超過二乘法界。覺行圓滿,就是自利的覺行,利他的覺行,統統圓滿了,自己能成佛,也能令他人成佛,覺行圓滿,就超過了菩薩法界。佛的德號,都是超過九個法界以獨尊,這才叫佛的德號,具足叁覺,才叫做佛陀,但中國人說話愛簡單,翻譯經的法師,知道我們的根性,他把梵語簡略的翻譯,因爲完全的梵語是叫「佛陀耶」,耶是尾音略去了,翻成「佛陀」,又把「陀」字也略去了翻成「佛」,這叫主成就,說法的主人,你辦法會,一切都辦好了,沒有法師來講經,怎麼能成就呢?所以得有個說法的主人。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是處成就,處者處所,得有一個講經的所在,這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法師有了,我發心要講經,你們大家都想聽道源法師講經,如果找不到講堂,怎麼講?所以處所沒有,講經法會不能成就。臺北有一位曹居士很發心,把自己家裏的四層樓作個講堂,叫志蓮精舍,就是因爲道源在臺北沒有一個地方講經,有人問:「臺北不是有很多的大寺廟,怎麼不能講經呢?」答:「大家忙著吃飯要緊,出家人很可憐,不念經拜忏,信徒不送供養,沒有飯吃,餓著肚子怎麼當出家人呢?那麼這一念經拜忏作顛倒了,天天念經拜忏,誰也不願意來聽經,而且晚上還要放焰口,白天沒時間,晚上也沒時間,所以寺廟很多,沒有講經的地方,沒有這個所在,法會不能成就。」佛也是一樣的,佛也得有個處成就,在「祇樹給孤獨園」成就以後,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光在這裏說了廿五年,你就知道處成就是很要緊,你們在座的出家同學,要發心把自己的道場,一定要改成一個講堂,現在有些名爲講堂,但是不講經,要名符其實,你要辦佛學院,你那個道場要叫它處成就。
再消文,「舍衛國」是當時印度中部的一個大國,翻成中國話叫聞物,亦名豐德。聞物,聞是名聞,物是物産;豐德,豐是豐多,德是道德,這個國家在印度是個大國,物産很豐富,道德很高尚,這叫豐德。還有名聞全印度,印度人都知道有這個「舍衛國」,所以叫聞物,也叫豐德。這就是波斯匿王的京都,波斯匿王是個大國,他們的京都就如我們臺北一樣,這「舍衛國」不是指著全國,是指京都而言。
再講「祇樹給孤獨園」,「祇」是祇陀太子,「樹」是祇陀太子布施的樹。「給孤獨」是給孤獨長者,「園」是指給孤獨長者所布施的花園。講這個公案故事:就是說這個花園是給孤獨長者,用黃金布地買來的,作爲佛講經說法的處所。「給孤獨長者」是翻成中國話的稱呼,梵語叫「須達多」,翻成中國話,簡單翻譯叫好施,好行布施;或翻成樂施,他歡喜以布施爲樂。怎麼把它翻成「給孤獨」呢?標明他好布施有一個對象,就是世間上最苦的人,先布施他。「孤」者,幼而無父,曰「孤」;「獨」者,老而無子曰「獨」,世間上的人當小孩子就沒有父親,叫孤兒,這孩子太苦了,他要去周給他;到了老年,做事做不動了,吃飯也成問題,又沒有兒子養活他,老而無子,這叫「獨夫」,這種人最苦了,老年無依無靠,給孤獨長者也要布施給他,「給」是周給,周給供養,沒有東西給他東西,叫給,給這些「孤獨」,給孤獨長者,善于布施,又能普遍周給這兩種人,因此大家給他送個德號,叫「給孤獨長者」,他在舍衛國是一位大臣,又是一個大富,錢多得不得了,他的兒子要娶太太,要找個門當戶對的女兒家,就找到王舍城國家的一個大長者的女兒,那大長者叫珊檀那,給孤獨長者爲了替兒子娶太太,就到王舍城珊檀那家裏去,本來是爲了兒子的婚姻去的,睡到半夜,珊檀那的家人,全家都起來了,起來打掃,莊嚴房屋,廚房也忙著准備辦好吃的飯菜。給孤獨長者以爲他們家人是爲了他們的兒子和女兒的婚姻,一定是要邀請國王來觀禮,因爲我是舍衛國的大官大富長者,請國王來光榮光榮,他心裏這麼想著,就問他的親家珊檀那:「是不是請國王來爲婚姻之事?」珊檀那答說:「不是,我是爲了請佛,明天佛答應我,要上我家來受供養。」這個給孤獨長者善根深厚,他一聽見佛字,渾身汗毛都豎起來,那沒有善根的人聽見佛字,汗毛不會豎,再沒有善根的人,他聽見佛字,就會罵起來,由這一點證明他有大善根。給孤獨長者再問:「什麼叫做佛呢?」珊檀那就向他解釋怎麼叫做佛,他聽後很感動,贊歎說:「佛的功德原來那麼大,大到無量無邊!請問佛現在哪兒呢?」答說:「就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住。」再問說:「我可以見他嗎?」答說:「他是什麼人都可以見的。」于是給孤獨長者,不等著佛來,爲表示恭敬,先去見佛,一見到佛,佛給他一說法,就證得了初果。這時候明白佛理了,大生歡喜,因此請佛:「我得了佛的利益,可是我們的國人,沒有聞到佛法,太可憐了!世尊可以不可以慈悲答應我到我們舍衛國去說法?」世尊說:「可以啊,不過我的弟子很多,你得有個大的講堂,還要有個大宿舍才行,因爲常常跟隨我,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還有其他的比丘呢?」給孤獨回答說:「這個容易,沒有問題,我是大官又是大財主,我有的是錢。」他回到舍衛國,要找個好地點作講堂,找來找去,認爲祇陀太子的花園最爲理想,用我們臺灣話來說就是這裏「真清幽」,太好了!他一心想要給佛造講堂,要買地,但他忘記了祇陀是個太子,不賣花園的,他把這個世間法忘記了,他就直接請見祇陀太子,要買他的花園。祇陀心裏想:「好笑,我是一國的太子,我怎能賣花園呢?」就問他,「你買花園幹什麼呢?」答說:「我要起一個講堂。」問說:「起講堂作什麼?」答說:「我要請佛。」祇陀太子善根差一些,他聽見佛,身上汗毛沒有豎,因此問說:「這個佛是個怎樣的人呢?你爲他起個講堂。」給孤獨長者于是告訴祇陀太子,佛是怎樣的偉大,其偉大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這時他已證得初果了,也能講幾句佛法了,祇陀太子的善根就差一點,你說佛怎麼樣好,他不知道,因此太子就給他說個遊戲之言,他說:「我太子怎能賣花園呢?你發心要供養什麼佛,我是不知道,你要買我花園可以,你得用黃金布地,用黃金把我的花園的地上鋪滿,這事如果做得到,我就賣給你。」他不曉得給孤獨長者有的是黃金,就怕你沒有價錢,你開出價錢來,他絕對不還價,因此他毫不猶豫的回答太子說:「好,一言爲定,你是一國的太子,你說話得有信用,我一定要用黃金布地。」他家養的象,像中國人養的牛一樣,一下子拖出來幾百只長鼻子的大象,打開金庫,讓這些大象拖著黃金,就往祇陀太子的花園運來,又叫工人給他擺黃金,布就是把它分布開,就是把黃金鋪滿了整個花園的地。看守花園的人就去報告太子,太子一聽,真有這回事,他一看真的,就對給孤獨長者說:「這是我跟你說遊戲的話,你怎麼認真做起來了呢?」答說:「你是一國的太子,怎能說戲論呢?你叫我黃金布地,就不能更改。」太子說:「這麼多的黃金你不要,你買我的花園,要請什麼佛呢?」答說:「請佛一說法,我們舍衛國的人都得到利益,我的黃金算得了什麼呢!你安心吧,你只管收黃金好了,我給你擺滿了,你就收起來吧!」因此把祇陀太子感動了,太子急著說:「花園我不能賣給你,我是一國的太子,你如果一定要,我就送給你好了,我不能要你的黃金,這個名太難聽了!」長者是初發心的居士,他珍惜這個功德,他答說:「那不行,你答應過,黃金布地要賣給我,我就要買。」他一定要買,祇陀太子更加感動了,黃金硬是不要,于是就想起一個理由說:「你的黃金布地,只能布到我的空地上,花園裏有很多樹,樹的下面你可沒有布到,樹是我的,樹我沒有賣給你,那麼你要是光買我的花園,我把樹都拔掉,這花園一點也不莊嚴了,也不好看了,這樣好了,功德算是我們兩個的,樹算是我布施的,算是我供養的,花園的空地,算是你黃金買的,這樣子好不好?」長者答應了,就起講堂,講堂建好,就把佛請來,諸大弟子也都來聽講經說法,佛來了,一看,講堂蓋得很莊嚴,就問起了這一段因緣,花園是黃金布地買的,樹是祇陀太子布施的,于是請佛題一個名,叫「祇樹給孤獨園」,因爲祇陀是太子,就把他的名字擺在前面,給孤獨長者就列在後面,這是「祇樹給孤獨園」來緣的因緣。
還有祇陀太子的「祇」字,還沒有講出來,梵語「祇陀」,翻成中國話叫戰勝,他是波斯匿王的太子,波斯匿王跟外國打仗,戰勝了,回到宮裏,皇後生了個小孩,爲了紀念他的戰功,就爲孩子取名爲「祇陀」,這是他名字的來源,以上把「處成就」講完。
接著講,「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衆成就,六種成就最後的一種,佛,有了說法的主人,也有了說法的處所,若沒有大衆聽經,也不成法會,所以一定要有「衆成就」。「與」這個字是「同在」的意思,佛在這裏要說「《金剛經》」,「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