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上)▪P4

  ..续本文上一页金刚经》在中国有六种翻译,这是第一种,因为鸠摩罗什法师跟我们中国人有缘,我们欢喜念他翻译的经本,《金刚经》大家还是喜欢念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昭明太子分的三十二分简单明了,念《金刚经》的人,都欢喜用这三十二分的本子,所以我们现在也是用这个本子,但是分科我们不依着三十二分来分,我的《金刚经参考资料》有说明,全部经的科段,依着三十二分分为三分,即第一分为序分,自第二分至第三十二分前半分为正宗分,第三十二分后半分为流通分。讲解的分科,是依着「《新眼疏》」的科判分的,由大科分小科来讲解。

  三十二分的第一分,叫做「法会因由分」,「序分」的序,是叙述因由,法会是怎么样来的呢?先说一说法会的因由,这个「法会」,就是《金刚经》的法会,要发起《金刚经》,先由前面这一段经文发起,这是三十二分题目的第一分,也就是解释三大分的序分。「序」字叫做「因由」,即叙述法会的因由,序分就是三十二分的第一分,再分两科,第一叫做通序,第二叫别序,通序者通一切经,只要是佛说的经,一开头都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处,与某某大众俱。」地点可能不同,人数可能不同,但是这一段经文是同的。这是释迦佛临涅槃的时候,阿难尊者请问的四种遗嘱之一,就是结集经藏时,经头上要怎样开始呢?释迦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因缘不具足,不能成就,一个讲经法会要有六种因缘才能成就,这叫做六成就的经文,因为一切经都有,故名通序。第二科叫别序,别者别在此经,每一部经都有发起的因缘,这部《金刚经》也有它发起的一段经文,这叫做别序,别在此经。

  那么通序有六种成就,由这一段经文,有六种因缘成就这个法会,这就证明相信是佛说的,经文上没有这一段,就不是佛说的经,所以叫做证信序,证明相信是佛说的。这个别序,叫发起序,就是发起正宗分的一段经文。先讲通序,也叫证信序,现在开始讲经文。

  【法会因由分第一】  

  别释文义

  甲一、序分 甲二、正宗分 甲三、流通分 

   甲一、序分(分二,乙一、证信序,乙二 、发起序) 

  乙一、证信序(通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我闻」,先讲「如是」两个字,我们看「弥勒上生经」,窥基法师的注疏,有十六种解释,还说明他见过古时大德解释「如是」一共有三十多种,他选择出来最好的解释有十六种,你们去看窥基法师解释的,解得越多,我们越摸不着!我们的智慧赶不上窥基大师,所以我选择最好和容易记的解释有三种,由浅入深。

  第一种解释,「如是」二字,乃指法之词,「如是」就是指这一部「《金刚经》」,就叫「如是」。

  第二种解释,「如是」者,乃信顺之词,由释迦佛说的经,阿难尊者相信顺从,他才结集经藏,所以「如是」者,表示信从之意。以上这两种解释,就是浅显的解释。

  第三种解释,「如是」者,乃显理之词,显真如实相的妙理,在哪一部经上都有讲妙理,名字尽管不同,妙理只有一个。在这部《金刚经》上「如是」两字,就是显「三般若」之理,这个「如」,就是「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因为「观照般若」是智慧的「智」,「实相般若」是所观照的那个理体的「理」,这个理智,二而不二,叫做「体用如如」,所以名为「如」。它要是分成两个,它就动了,「如」者是不动谓之如,「如」者不异谓之如,不动、不变异,谓之如。要是有一个智慧,有一个理,成了二,成了二就动了,动了它就不叫「如」,它是二而不二,这个始觉智慧,是由本觉理体起出来的,我们的观照智慧,怎么起,从哪儿起的?在我们本具的实相理体上,那个本觉理体,也叫实相理体,在那个本觉理体上起出来的。等于「电灯」跟电灯的「光」,它没有两个,光就比如观照之智,电灯的灯,等于本觉理体,说是有二个,实际就叫电灯,二而不二,始觉智合乎本觉理,它是如如不动的,这就叫「如」。「是」呢?「是」者无非谓之是,非就是过错,没有过错,就叫「是」。什么法才是没有过错呢?「文字般若」。文字般若,绝对无非,所以文字般若才称为「是」。这是显「三般若」之理,所以叫做「如是」。由浅至深,有这三种解释就够了。

  再解释「我闻」两字,「我」是阿难尊者自称,因为结集小乘经,是阿难尊者结集的,结集大乘经,也是阿难尊者结集的,结集大乘经给阿难尊者加一个字,叫阿难海,就是他的智慧甚深广大,一切佛说的大小乘经他都能闻到,而且还能背诵出来,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的弟子,阿难尊者自称我闻。

  再把「如是」二字合到「我闻」上来,「如是我闻」,「如是」者是信顺之词,就是说释迦世尊在世讲的《金刚经》,我非常信仰,非常顺从,这是我阿难亲从佛闻的。要是显理之词,即是这个「三般若」的妙理,「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二而不二的「如」,「文字般若」无非之「是」,这样「三般若」的「如是」,也是我阿难亲从佛闻的,叫「如是我闻」。那么,再浅显的解释,「如是」二字是指法之词,就指着这一部经,就是下面所说的这一部《金刚经》,如是这部经是我阿难亲从佛闻的,叫「如是我闻」。

  讲经可以讲深,也可以讲浅,但是不可以讲错,讲错了,瞎害众生的智慧眼,那功德变成罪过,自己不开智慧,乱说一通,这叫自己没有开眼,这叫盲人,盲人就是瞎子,那你把众生的智慧眼都给弄瞎了,一大群人听你讲经,变成了一大群盲人,叫做「一盲引众盲,相偕入火坑。」前面有一个火坑,还是一个大火坑,结果跳下去了,为什么?他没有开眼嘛!是你引众生跳火坑的,你看罪过大不大?所以讲经不能讲错,可以讲深可以讲浅,怎么浅呢?「如是我闻」,如是者指着这部《金刚经》,是我阿难亲从佛闻,简单明了,一点也不会错误,就够了。那你再讲信顺之词、再讲显理之词,看你研究得高深,看你的辩才多会讲,这就是讲浅讲深都可以。这「如是我闻」,就包括了六种成就的两种成就。「如是」二字,是信成就,「我闻」二字,是闻成就。释迦佛要说法,听法的人第一得有信心,「如是」二字是信顺之词,你要是不相信不顺从,就不是「如是」了。释迦佛这样说,你就这样认为:「如是如是!」那就表示你信从,这样就信成就。「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你没有信心佛法大海,你入不进去,所以第一得有信心。光有信心,没有闻也不行,像现在我们佛教的在家弟子,都称信徒,他们都有信仰心才来寺院拜佛祖、烧香、献供养、叩头、祷告,很诚恳,但是他没有闻到佛法,有信无闻,所以「我闻」二字,有「闻」成就,你得听佛法,非闻不行,《华严经》说:「佛法无人说,虽慧未能了。」你生来就有智慧,聪明利根,但是没有遇到人说法,没有闻到,那你佛法一点也不能了解,你去看经,看不懂,它是专门的学问,必须有人说法。光有人说法,没有人闻也不行,比方我道源,我是发了心的,我要讲经说法,你们诸位不来,我跟谁讲呢?所以要有闻法的人,这个法会才会成就。第一、有了信心,第二、要能闻,第三个成就,叫「时成就」,时间是个不相应行法,什么叫时间?时间没有个东西,实无定体,时间是依着其他的法建立这个法,叫时间法,时间没有定体,但是时间很重要,没有讲经说法的时间,这个法会不能成就,比方说,住在台湾现在还太平,太平这个时间好,就可以讲经说法了。像现在越南的法师都逃难来不及,逃不出来就被共产党捉起来,关在监牢里,那还能讲经说法吗?所以时间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天气太冷,冷到零度以下,讲堂里坐不住人,那也不是好时间;或者天气太热,热到讲堂里也坐不住人,那也不是好时间,所以天下太平,天气不太冷也不太热,这正是讲经说法、闻法的好时间,所以时间要成就。

  还有一句话,你不要空过了时间,时间是宝贵的光阴,你不要空过了,一开学我就劝你们要精进用功,你在那儿打混,一混一天,混了两年,今年第三年你还在那里混,结果还是毕业了,我现在是个老法师,无名火已经减少了一点,你看我办了两年的佛学院,开除过一个学生吗?不开除,我还说:你们要好好用功,好好求学,经要听,文章要做,考不及格,我也不开除你。再者,只要你好好学,你还要守规矩,不要捣蛋,捣到你自己坐不住了,不是我开除你,你把自己捣出去,从开学到现在我没有开除一个学生。我在北平时,那时三十多岁,不到四十岁,无名火很大,学生一不对,滚,赶出去一个,结果我想想我对不起他嘛!他好不容易发心来求学佛法,怎么一点小事把他赶出去呢?所以我只劝导,你一定要发心,你不学,不仅对不起我,还对不起你自己,我是八十岁的老人了,我天天辛辛苦苦跟你讲,你不好好学,不是对不起我吗?你不学把宝贵光阴都空过了。讲这些都是劝修的话,一寸时光,一寸命光,你活了一年,你的岁数可是减少了一年,你说增加了一年,实际生命减少了一岁,你混了三年,增加了三岁,生命可是减少了三年,那你拿生命开玩笑,宝贵的光阴都叫你空过,所以你要好好精进用功,不要对不起我这位老法师,也不要对不起自己啊!

  讲到这里,再合到时间,「一时」,为何不载年、月、日,而载「一时」呢?释迦佛有大智慧,交代弟子结集经藏时,不要载年、月、日,因为佛法要流通到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假如记载佛在印度国某年某月某日讲的,到我们中国是中国的年、月、日,那必须先用历史考据印度的时间,那不是很费力,实际不相干的事,而且释迦佛说法,有时在人间,有时在天上,那时间更没有办法考证了,所以说不能立某年、某月、某日,只用「一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