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下)

  己二、何况尽持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何况是比较高胜的人,又何况另外一个人,他并不是随便受持,也不是随便讲说,他是「尽能受持、读诵。」是全部的《金刚经》,都能够受持、读诵,单讲「受持」二字,「受」是受其文,「持」是持其义。看在什么地方讲,这个地方「受持」二字,都讲受持其义,因为下面有「读诵」二字,读诵,读诵其文,领纳于心叫「受」,忆念不忘叫「持」,这都是受持其义。「读诵」,对着本子叫读经,背着本子,背熟了叫「诵经」,我们现在都叫诵经,诵经都是对着本背过的,比如我们早起晚上做「课诵」,不叫「课读」,因为早起晚上做「课诵」都是背的,不要拿本子的,诸位同学有初发心的,还没念熟,拿个本子,那是方便,一定要把它念熟背过,对本曰「读」,背本曰「诵」。这就是你「受持」其义,全部《金刚经》的义理都受持,「读诵」,或者对着本「读」,或者背着本「诵」,全部《金刚经》的文都能「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再叫一声当机者,你应当知道这个人,这个人就是尽能受持读诵《金刚经》的这个人,就「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这个人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要是顺着文来解,就是最高最上的佛法,就好了。可是它既然有个「最上」,有个「第一」,有个「希有」,分开消文,《新眼疏》是配三般若的,《心印疏》是配佛的三身,它配得很好,我们就依着《心印疏》讲,诸位同学还要注意,因为我叫你们看注解,我就指定哪里的注解,可是要是对着外面四众公开讲,不指明,就讲就好了,这个道理你要记着,那么依着《心印疏》,它说你得了个什么法呢?得了个佛法,佛成了佛,他有三个身:法身、报身、化身,这佛的三个身的法,你统统得到,法身之法、报身之法、化身之法,你统统得到。

  「成就」二字,怎么讲呢?「成就」就是圆满具足,无欠无缺,统统圆满了,统统具足了,这叫「成就」。成就了「最上」之法,就是亲证了如来的法身,成就了法身之法。《心印疏》解释,法身之法什么样子呢?无漏无为,离名绝相,再无一法,加之于上,所以叫「最上」,它是个无漏法,无为法,不能给它取个名,也不能指出它是个什么相,它是离名绝相,勉强让众生知道,说它是个法身,实际上,法身这个名也是勉强安的,无相之身,离名绝相,没有哪一法,或者世间法,或者出世间法,再加到法身之上的,没有比这个法再高的了,所以叫做「最上之法」,已经成就了。

  「第一」二字,是讲成就报身之法,《心印疏》解释,它叫做以万德而为庄严,将百福而成相好,众圣中尊,更无过者,故名第一。报身佛的身,是万种功德庄严出来的,相好,有无量数的相好,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众圣中尊,你登了初地菩萨,就是圣人了,二地、三地,乃至八地、九地,乃至等觉,都叫圣人。这叫「众圣」,众圣就是很多的圣人,没有哪一个超过报身的,报身是佛嘛!所以佛在众圣之中,称为独尊,因此才称为「第一之法」。

  「希有」二字,是成就化身之法,化身怎么「希有」呢?《心印疏》解释: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羊中现羊,鹿中现鹿,随类现身,希奇少有,所以叫做「希有之法」。这个化身应化身,「在天而天」,他在天上说法,现的是天人的身,「在人而人」,在人间说法,现人间的身。诸位同学要记得,那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应化身佛,应化身佛是人间的相,那是转轮圣王的相,人间第一有福德相的人,是转轮圣王,还是个人相。释迦佛到天上说法,如地藏经是在忉利天说的,那个相绝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按天上的人,现的佛相。这是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他要是度羊呢?就现个羊的身;他要是度鹿呢?就现个鹿的身,这叫「羊中现羊,鹿中现鹿」。度一切众生,「随类现身」,真是「希奇少有」,所以成就了希奇少有之法。

  合起来,佛的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之法,统统圆满具足,统统成就了,谁成就呢?就是尽能受持、读诵全部《金刚经》这个人,还有这一句经文,只有「尽能受持、读诵」,只有自利,怎么没有为他人说呢?一定有,含摄到「受持、读诵」去了,因为《金刚经》是大乘之法,不是小乘之法,小乘之法只肯自利,不肯利人,大乘菩萨摩诃萨,他以利他为自利,他所以受持其义,读诵其文,就为他人说,「为他人说」那一句,是经文上略了,意思里面含的一定有。

  下面再看经文,「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前面是随说之处,「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那样的供养。「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还是讲处所,他受持读诵就是《金刚经》,这个经典有一个所在,「经典所在之处」,这金刚经》在讲堂里、在佛殿里,就是随便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你应该恭敬供养,为什么呢?这个「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三宝所在之处,经典就是法宝了,「即为有佛」,佛宝,「若尊重弟子」,可尊可重的弟子,就是僧宝。这一部《金刚经》在那里,你看是法宝吗?里面有佛有僧,三宝俱在,那么这个处所你不应该恭敬供养吗?还是注重恭敬供养,那么你恭敬供养这个「随说之处」、「经典所在之处」,你就知道《金刚经》的尊贵,你还不发心来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吗?这样解释。经文上还有一个字,「若尊重弟子」这个「若」字,《心印疏》讲「尊重弟子」讲到僧宝,《新眼疏》讲「尊重弟子」也讲到僧宝,一样的,但是都没有解释「若」字。这个「若」字,在我们中国做文章都是假设之词,假若、设若、或若,都是个不定之词用这个「若」的,这个地方用不定之词,这个「若」解不通,所以他不解,这个「经典所在之处」就有佛,这个话肯定的。「若尊重弟子」,好像有个尊重弟子,这个「若」字解不通了,解不通也没有说它错啊,他不解,他料拣古时候大德研究这个字错了,他没有说,于是我就去研究这个「若」字,我去查康熙字典,各种解释里面,这个「若」有一个「及」字的意思,喔!我忽然间明白了这个「若」字,不是假设之词,也是个肯定之词。「即为有佛」并及还有「尊重弟子」,不但并及有佛宝,还并及有僧宝,我《金刚经参考资料》上写的有,这是我研究出来的解释,那这个字没有错误,照「及」字解释还是很通。

  这是第十二分讲完,就是戊二、「取劣况胜」,取劣的况胜的,就是你能随便受持《金刚经》的一个四句偈,为他人说四句偈,那么这个处所你应该供养,又何况你能受持全部讲说《金刚经》,意思还是要我们受持全部《金刚经》,叫我们为人解释全部《金刚经》的,那个福德有多大呢?前面料拣过了,胜过那个恒河沙数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

  戊三、请示经名,下面再分二科,这是从第十三分起,己一、当机请名奉持,当机,就是当机者须菩提尊者,他请这部经叫什么名?请佛自己取个名,请佛告诉我们,怎么样奉行受持的方法,己二、如来如请为示,如他所请的,为他讲开示。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戊三、请示经名(分二,己一、当机请名奉持,己二、如来如请为示) 

    己一、当机请名奉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尔时」,就是说《金刚经》说到这个地方、这个时候,须菩提出来请问了。「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请示两个问题,一个这部经题个什么名?一个我们怎么样奉行、受持,怎么样的修行方法?请问这两个问题,这就有一个疑问,《金刚经》才讲到第十二分,下面还有很多很多分呢?怎么现在就取经名呢?你要记得大科丁二、略示周足,讲到第十分,已把经的道理讲完了。经的道理就是当机者请问的降心之法、住心之法。前面乙一、略明降住生信分,是略明降心及住心之法,乙二、推广降住开解分,第二大科推广就是详明降心及住心之法,都讲完了,讲到第十一分就不要再讲了。下面所讲的还是推广前面的道理,所以叫做略示周足,就是周备具足了,应该取着经的名字了,取了经名字,我们了解了这个经,还得依着经的义理来奉行受持,我们得修行呢?怎么样奉行受持方法呢?须菩提问了二个问题,下面世尊就如他请问的来开示他。

  己二、如来如请为示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问的是二个问题,佛只回答他一个问题,先给它取一个名,说这一部经,应该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个经的名字,是佛自己取的,这就是有如同金刚的般若智慧,能够到达彼岸的智慧,这部经里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消这个文,前面解释经题时都解释过了,现在再简单解释一下,这部经就叫般若经,般若有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个般若像金刚宝一样,因为它能断除一切烦恼,金刚宝,其体最坚,其用最利,一切法不能坏它,它能坏一切法,这就是譬喻般若智慧。这个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一切法不能坏它,它能坏一切法,破坏什么?破坏一切烦恼,因为能把一切烦恼破掉了,才能以「波罗蜜」,「波罗蜜」叫「到彼岸」,才能到达彼岸。你要想要断烦恼、证菩提,到达彼岸,你就要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人演说《金刚经》,所以这部经的名字,释迦世尊亲自取的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没有另外还有修行的方法,还在经文以外,你就记着经的名字,你就来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