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下)▪P10

  ..续本文上一页遇见不顺心的境界现前,你都不要生心动念,我天天念《金刚经》,怎么没有感应?不是没有感应,有感应怎么还要受人家的嫉妒障碍,种种这么样的欺侮我?它都是来给你消业的,这就要把《金刚经》第十六分这一段用上。

  再讲到下面,释迦牟尼佛会拿他自己的来举例,道源就拿我举例子,让诸位同学相信,我是有点智慧,福报一点也没有,可能前生前世就是个讲经的法师,今生今世还有点智慧,今生今世当法师就是不晓得培福,就是执着这一点智慧,没有培福哪来的福呢?所以一点福也没有,好在我碰到了慈舟大师,是我的善知识,我不听他的,他非要跟我说,一定要纠正我错误的知见,叫我培福。这就是我跟同学讲过,在我闭关的时候,他跟我辩论的结果,我也没有接受他的意见,我还是依着我的知见,我要求智慧,求智慧我就要把大藏经看三年,先看大般若经,结果大般若经少了二百卷不能看,不能看怎么样呢?想研究「俱舍论」,「俱舍论」是小乘的智慧经,叫「聪明论」。看俱舍论还没有研究三分之一,得了一个吐血的病,差点死了,吐血病治好了以后,不能看经,一研究起注解,头疼!这一下子,我忽然间才领悟到慈舟大师,为什么到关房来看我,可能慈舟大师就是现代的活菩萨,看见我还有这么一点善根,来加被我的。你没有福报,求不到智慧,这是我觉悟出来的。求智慧你要看经,还是要有福报,没有福报,经不让你看;你研究教理,没有福报,不能研究。从那时起,我就反过来要求福,就要忏罪,我闭的关房,叫「阅藏关」,看一看叫阅,准备看藏经看三年,结果就改成「拜佛念佛关」,从关房里出来以后,福报有增加没有增加,不知道,身体倒变好了一点。再拿我自己做一个例证,我得了好的果报,我廿几岁时,是天天病奄奄,要死不活,那么求三宝加被,让我活到三十岁,我就满足了。到了三十岁,没有死,才去闭关,到现在我能活到八十岁,这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就是现在死了,岁数不能算小了,八十岁了,那三十岁死了,还是个冤枉啊!还是短命而死。现在八十岁了,怎么会活到这么大的年龄呢?这就是「受持读诵《金刚经》」、「讲说《金刚经》」的功德,把那个罪业给消了。福报呢,一点福报没有。我在大陆上讲经,办佛学院,都是依靠着别人,我只负教务的责任,事物经济方面的责任,我一点不负,我不是不负,我没有这个力量,这就是我一点福没有,讲经人家请我,我就讲,不要我花钱,花钱我没有;办佛学院,我就去办,我不要花钱,花钱我没有。这个钱就是个福报,我没有福报,钱离我很远,所以我就培福,一点点福不敢舍掉,要惜福,要培福,培到现在,在大陆上讲《金刚经》,算不出来讲了多少遍,到了台湾来,前天仁光法师跟我算,可能讲过十二遍了,连这一遍就十三遍,那么,现在是不是有点福报呢?有点福报了,这一回办佛学院,是连经济的责任都由我负担的,不是光供养诸位同学的法,还供养诸位同学的饮食,这不是现在证明有好结果吗?以前我在大陆上的时候,我不想钱,想钱也想不到,所以干脆不要想,成天没有一个钱,一个同学来,你叫我供养你吃饭,我也供养不起,我没有一个钱。说的太多就打闲岔,耽误时间,我连逃难到台湾来,也是讲《金刚经》的功德,要逃难到台湾来买个机票四两黄金,我一个钱没有,哪来的四两黄金呢!就有那么一个信徒,他要给我飞机票,我就来了,这不是不可思议的事吗?讲这些话,不是在出卖我的功德,自己贡高我慢,我不敢,我是坚定诸位同学的信心,你遇见什么逆境,不要退心。你念《金刚经》,照样的念下去,每天念一遍,每天都念,你研究《金刚经》的道理,就尽量去研究,将来可以讲,尽量的讲,广说是经,「广为人说」,有缘就讲,你看我在台湾就讲了十三遍,有缘就讲,这就叫「广说」。遇见什么逆境现前,你就认为这是给我消罪业的,这是最好解释疑惑的一段经文。讲得太多了打闲岔,耽误时间,现在再看着科文。

  下面讲丁三、引因较量,引着释迦牟尼佛自己的因行,因位之中的行门,来较量这个经的功德。再看着经文。

  丁三、引因较量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拿自己的功德,来跟这个受持《金刚经》的人较量。「我念过去」,就是以前的事,过去的时间,有无量阿僧祇劫的时间那么长,这个时间在什么时候呢?「于然灯佛前」,「得值」,就是遇到了。遇到多少佛呢?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那由他」的「他」,要念「ㄊㄨㄛ」,「那由他」翻成中国话,叫做「亿」,因为印度是十万为亿,百万为亿,千万为亿,万万为亿,所以前面翻成亿,下面的「那由他」不再翻,就是「亿亿」。就是遇到了八百四千万亿亿诸佛,这么多的佛,他遇到佛就供养,遇到佛就给佛作事,给佛当侍者。「悉皆供养承事」,「供养」就是香花供养,衣服饮食种种的供养。「承事」,给佛当侍者,佛的房间、佛的讲堂,天天去打扫,佛换下来的衣服,给佛洗衣服,这就是给佛当侍者,叫「承事」。「无空过者」,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没有一尊佛空过的,有一尊佛出世,我就去供养,我就去承事。那么,这就要问:「我这得的福多不多呢?」「甚多!世尊!」这个问略掉了。

  这就要较量受持《金刚经》的这个人了,「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就要注意,这个人是什么时候的人?「于后末世」,于后来到了末法时代,乃至于推到一万二千年的最后五百年,都算「于后末世」,这个人生在末法时代,就是业障深重的人,他有善根,他能受持《金刚经》,能读诵《金刚经》,还没有为他人说,为他人说这个人的功德更大了。这就单说自利,「能受持、读诵此经」,这个人受持、读诵《金刚经》,他得了功德没有呢?得多少呢?所得的功德,于我前面我所供养诸佛的功德,比较比较,较量较量,「百分不及一」,这个要注意,是我所得的功德,跟那个读《金刚经》的人较量,我的一百分,也赶不上他的一分,这个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多,我供养承事诸佛的功德少。有的人讲《金刚经》,尊重佛的心太重了,一定供养承事诸佛的功德才多,把经的意思完全讲反了,受持读诵《金刚经》这个人的功德多,我那个功德一百分,也赶不上它的一分。「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乃至千分、万分、亿分,再「乃至」,「乃至」是超略之词,再「乃至」于「算数譬喻」,是世间所有的算数,比较起来,没有办法算,用「譬喻」,用世间法来譬喻也譬喻不来,都「所不能及」,「及」是赶得上他,统统赶不上受持读诵《金刚经》那个人的功德。你就知道,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该有多么大的功德了,不但超过善男子、善女人用七宝布施,用身命布施的功德;连释迦佛的因行,供养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的功德,都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不及一,你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就这么的大!

  这是丁三、引经较量,引因行较量经功德,下面丁四、总以结叹了。

  丁四、总以结叹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你看我说受持《金刚经》的这个人,尤其是叫我们听,前面有一句「于后末世」,这里又重说一句,「于后末世」,这就是正应我们的机,叫我们听的。你要是发心受持读诵《金刚经》,所得的功德我还没有完全说出来,「具」是完全、具足,我没有完全、具足,我没有完全说。我要完全说,或者有人听到,「心即狂乱」,狂乱就是要发神经病,他怎么会「心即狂乱」呢?「狐疑不信」,哪有这么多的功德,越说越厉害,越说越多,已经够多了,还没有说完呢?「狐疑不信」,狐疑就是疑,疑而不信,疑而不信为什么叫狐疑?因为狐狸是多疑的畜生。古时有一个公案,叫做「狐狸不能过冰河」,河结了冰,人可以从上面走,其他的畜生,乃至猫狗,都可以走过去,但是狐狸过不去。为什么牠过不去呢?他多疑,牠走到河边看到结冰,它也看见别人在上面走,他多疑,唉呀!我要是走到中间,冰破了,不是要淹死吗?牠就回来了,回来了还是想过河,又回去了,但是到河边想过还是不敢过,又走回来了,就这样走来走去,结果他没有过冰河,这就是「多疑不能以成事」,所以「疑」叫「狐疑」。多疑的人他就不信,疑跟信是对立的,「疑则不信,信则不疑。」他多疑,多疑他就不信,多疑不信,糟了!你跟他说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多,是叫他增加信心的,他没有信,反而起了疑。不信他反过来要毁谤,要谤佛,要谤法,就说佛在那里打妄语,佛在那里骗人,谤佛;连《金刚经》他也不信,要谤法。所以不能完全说出来,只有说这么多。

  把这个道理总结起来:「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这里叫须菩提,也是叫我们听,你应该知道《金刚经》的义理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金刚经》的义理多么高多么深呢?你心里想,想不到,想不到谓之「不可心思」;你嘴里讲,讲不出来,这叫「不可言议」。有不可思议的义理,那么,它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