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你受持读诵《金刚经》,将来得个什么果报,也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你相信这个结词,就不要生疑惑,佛说到哪里,你信到哪里,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修就对了,前面举这个公案,要是遇见不顺心的事,那就是你罪业太多了,将来要堕三恶道,有什么人对你不起,那是他给你消业的,那是你的逆境善知识,就对了。
讲到这里,《金刚经》的正宗分第二大科,推广降住开解分讲完了。下面讲到第十七分,究竟无我分第十七,就是讲正宗分第三大科。第三大科乙三、究竟降住起修分,究竟就是完全的意思,完全降伏妄想心,完全安住真心,这是究竟降住,要起修。前面你解悟了,解悟的是理,事实上你还是个凡夫,你还得起修的,这叫依悟起修。依着你所悟的道理,你才来起修,再去修行,怎么样修行呢?就是全修在性,所修行都在佛性上,这样用功修行,才是真实的修行。说个譬喻,前面就是看地理图,你要到那个地方去,走远路,你把地理图看清了,统统明白了,这就等于开了悟,这时候你再开步走,绝对不会走错路,也不会中途再停下来,一定要到达目的地,到达终点,这就是依悟起修。我们中国顿教的禅宗,有所谓三关,破本参,就是透头关,再破重关,再破最后第三关,叫末后牢关。三关头一观,叫破本参,就是解悟,开悟到佛的本性,就是悟到本来面目了,本来面目就是我本来具有的佛性,佛性什么样?我明白了,开了悟,开了悟以后要脚踏实地的修行,才能透过第二关,透过第三关。我们现在不求开悟,先要修行,就叫盲修瞎练,眼睛没有开,就要练功夫,在那瞎练一气,走错了路不知道,练到外道那里去了,还不晓得,走到中途站,以为到达了目的地,得少为足,修行用功得到好处,得到利益以为我就成佛了,不要再修了。所以自己要求依文解义的解,再求深解义趣的解,解悟了理再起修。下面从第十七分起,一直到正宗分第三十一分完,跟前面的道里完全不同,前面先叫我们依文解义的解,要生起个信心,到了第八分止。从第九分起,就是推广降住,要我们开解,要深解义趣,到第十六分止。下面就要起修,要修行,悟的是个理,依着理还要修行,修到二十三分为止。再下面就讲证果了,所以我们遇到《新眼疏》,遇到通理大师,达天老人,我们得他的光明不少,我们《金刚经》的分科是清清爽爽的,再不会笼理笼统的讲了。到了第十七分,讲的就是要修行了,可不是普通的修行,他是深解义趣以后的修行,开了悟以后的修行,这个深浅的道理记清爽了,再看着科文。丙一、当机重问降住,当机,就是须菩提尊者,重问,前面第二分问过了,到了第十七分再问,叫重问,问的还是两个问题,怎么样降伏其妄心,怎么样安住其真心,云何降伏其心?云何住真心?丙二、如来原问发明,如来就是世尊,原问,照他所问的,原他所问的来发明降心住心的道理。先讲 丙一、当机重问降住,再看着经文。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乙三、究竟降住起修分(分二,丙一、当机重问降住,丙二、如来原问发明)
丙一、当机重问降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尔时」,就是讲到第十六分的这个时候,须菩提再出来仰白:「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跟前面第二分一样,深浅不同。这个善男子、善女人跟前面不同,前面是薄地凡夫,要想学发心这个人,现在「善男子、善女人」是开过悟的,「深解义趣」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发」也跟前面深浅不同,前面是初学发心,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个地方是要发修行的心,开悟了以后,菩提心我还没有证得,没有证得要求证得,先学修行,发了要修行要证果的心,所以「发」字要比前面的深,「善」字也比前面的深。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文字跟前面一样,义理不同。这就是你悟了理,你要去求事修,事相上你要去修行用功,它还是要走动的,这个真心还是不能安住,要是真心完全安住了,还何必修行呢?需要修行就是真心还不能完全安住,要求安住真心的方法。真心为什么不能安住?因为有妄心打闲岔,所以还要请世尊说降伏妄心的方法。这个妄心就是最细的妄心,悟了理,你要去在事相上修行,这个心还有生心动念,这个心很细,要怎么样把它降伏住?还有个深浅不同。前面所问的问题跟这个问题一样,前面世尊答复的功夫,都是先要遣除掉心外面的境界相,这一点得记清爽。第十七分起,问的问题跟前面一样,世尊答复的一样,是要去除心内的执着相。因为你生心动念,都有能有所,一个能执着,一个所执着,所执着的外面境界相,所以一再的开导我们,你不应该「住色生心,不应该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心外的境界,那是你所执着的,把所执着的外面的境界相空掉了,内心里面还有一个执着,这叫做能执着的心,内心。第十五分就给我们伏笔伏到这里,这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个所执着的相空掉了,内里面还有一个能执着的知见,这还是个妄想心,所以要降伏这个妄想心,下面佛就原问发明。
丙二、如来原问发明(分三,丁一、降心离相,丁二、住心无住,丁三、校量持福)
丁一、降心离相(分二,戊一、略明,戊二、详示)
戊一、略明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这就是略明,说你要是问,善男子、善女人,他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怎样能安住真心?怎样能降伏妄心?先答复他降伏妄心,降伏妄心,就要离相啊!你发菩提心的这个人,「当生如是心」,你要生起这么一个心,这是个什么心呢?依着你发的菩提心来生,你发的菩提心,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度一切众生,你还是依着你发的菩提心来度众生。「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这是第一句,我是发的菩提心,我是行菩萨道的,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度一切众生,我应当。他不发菩提心,他不应当了,发了菩提心的应当,应当度一切众生。这下面告诉你要离相,「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前面第三分都讲过了,这个地方就好懂了。「灭度」就是涅槃,把一切众生都度到无余涅槃,这叫做「灭度」。「灭度一切众生已」,把一切众生都度尽了,换一句话说,就是把一切众生都度成佛了。「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而没有一个众生实实在在得灭度。「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在我的《金刚经参考资料》上,依着文字我去研究,为什么这个问题答复都跟前面一样?可能梵文有不一样的地方?我就研究这一句「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个文字跟前面翻译的不一样,这个「实」字。前面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里是「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前面是空这个众生相,「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众生相空嘛!众生相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哪有一个众生,为你所灭度呢?是注重所灭度的「众生相」。这个「实」字搁在下面,「实」没有一个众生,为我所「灭度」,空「内心之相」。你不要心里记挂到,这个众生是我灭度的,实实在在没有一众生为我所灭度的,众生相空,哪一个众生为你灭度呢?把内心的相也空了,实没有一个众生,实实在在为我所灭度的,把内心的相空掉。这下面解释了:「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是个菩萨,你就不是凡夫了,尤其是到了后半卷,已经开过悟的菩萨了,更不是凡夫了,那么,你为什么还存着「我等四相」呢?你要是存着我为「能度者」,众生是「所度」,「能度」的就是个「我相」,「所度者」就是「人相」,能所差别「众生相」,你再执着不舍「寿者相」,这完全是凡夫的境界。假若还你有这四个相在,那你就不叫「菩萨」,你叫做凡夫了。
这下面再加以解释,「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你要是有我等四相,就是你生心动念,你生心动念执着你这个菩萨,偏偏你不是个菩萨,为什么呢?因为你执着有个度众生的心,你就是执着你发了菩提心了,你不晓得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空,菩提法不也是空的吗?实实在在没有一个法,叫你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能发的心也是空的,能发的心都是空的,根本没有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好发,没有个心好发,你为什么还执着有个众生好度呢?所以说你要是当真实的菩萨,你应该我也空,法也空。第十七分结词就结到这里,你不能执着,内心还有一个知见,说我是度众生的菩萨,我是发菩提心的人,根本菩提法也是空的,菩提法空的,没有发心怎么有众生可度呢?
下面推广开来再解释离相的道理,这个降心要离相,分二科,戊一、略明,戊二、详示,再分四科,己一、得记离相,这一段就是得记成佛,要离得记这个相,跟前面第十分文一样,义理深浅不同。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为什么佛又把前面说过授记的公案,再引出来呢?因为这地方讲到,没有个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