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么,既然说没有这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菩提法」也是「空」的,那么,世尊!您在然灯佛那儿授记,你不是得了菩提法吗?你不得到菩提法,您怎么授成佛之记呢?那么既然菩提法是空的,你授记也是空的啊!那么结果,成佛也是空的,一切空,那不是落于断灭吗?佛就引证这个公案,说我得了这个菩提法,可「无法可得」,要离这个相,这就给他讲,我在然灯佛于法有所得否?「不也,世尊!」他深解义趣,懂得道理,依着我解佛所说义,依着我所解悟的,佛说的这个义理,佛于然灯佛面前没有法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法可得,才是真得,有法可得,反而落于虚妄,所以佛给他印证:「如是如是!」
这个世尊答复,还是先答复「降心」,后答复「住心」,须菩提尊者问,先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先问住心,后问降心,前半卷这样答复,后半卷还是这样答复,降伏妄想心怎么降伏?要离相,这分两科,第一、略明,第二、详示。略明这一科讲过了,略明也就是依着上半卷解释,你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要离众生相。后半卷,连能度的心相,也要离开,略明这一科讲完。接着讲详示,详细开示。详细开示分四科,己一、得记离相,再分四科,庚一、问答略明,一问一答,简略的明得记无相,再看着经文。
戊二、详示(分四,己一、得记离相,己二、感报离相,己三修因离相,己四、知见离相)
己一、得记离相(分四,庚一、问答略明,庚二、印证详释,庚三、征起转释,庚四、结示中道)
庚一、问答略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这是如来问,须菩提答:「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经你不听,是永远不会懂,听多了,道理越听越熟,跟白话一样,他们一问一答,不要讲也就懂了。那么,还有没有懂清爽的,需要再讲一讲,讲降伏妄想心要离相,前面略明是离度众生的相,所度的众生相,前半卷说离了。能度众生的这个心相,也要离开,还有其他的相还没有离呢?得记要离相,授成佛之记,这个相也要离开,前面第十分已经问过了,这个地方再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在你心意之下以为如何呢?「如来于然灯佛所」,「于」作「在」字讲,「所」是所在,在然灯佛的所在。「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有个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呢?我在那授成佛之记,我就得菩提法了,有个大菩提法叫我得到没有呢?这须菩提就答了:「不也,世尊!」没有得到。「如我解佛所说义」,「解」就是深解义趣那个解,现在跟着第十七分再问,如来再讲,根本没有个法发菩提心,连这个发菩提心的人都没有,哪有个所得的菩提法呢?如我解佛所说的义理,解悟到前半卷所说的,解悟到第十七分佛再说的,最近说的,「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决定没有法得到。这个问题在前面第十分就有问有答,这个地方深浅不同,前面问答的是没有个法得,是没有个所得的菩提法,分个能,分个所,所得的菩提法,还是心外之相,这个没有能得的心相,连这个能得之心也是空的。这就「解佛所说义」,解悟到究竟佛说的:「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连那个发菩提心的人都是空的,哪还有个菩提法是所得呢?连那个能得的人都空了,那里还有个所得的法呢?这就叫「一切法空」,这就是须菩提悟到甚深的地方,连那个能得的心相,都是空的。比着前面又进一步,前面是空那个所得的菩提法,这个是空那个能得的心相,能得的心相就是空的,那个发菩提心的人,也是空的嘛!哪还有个所得的菩提法呢?所以实实在在佛在然灯佛面前,没有个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下面庚二、印证详释,分二科,辛一、印证 ,辛二、详释。辛一、印证 ,先印证他,你说的对!你说的对!佛再重复一句。
庚二、印证详释(分二,辛一、印证,辛二、详释)
辛一、印证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就跟他印证:你说得对!你说得对!重言「如是」,就是加重语气,是决定之词,决定不错,你说得对!你说得对!「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印证好了就好了,何必佛再把他说的话,重复一句,这都是叫我们听的。我们听了这话恐怕怀疑,我们懂得了《金刚经》懂到这个地方,就是如来在然灯佛面前授记,确确实实有个记可授,确确实实有个菩提法可得,只是不许着相而已,你一着相就不对了。我们明白就明白到这里,明白到这里还是没有彻底,就是心里还存了个菩提法可得,须菩提尊者他听到佛最近讲的,连那个发菩提心的人都是空的,那个能得的人都空了,哪有个所得的法?实实在在没有个法可得法。须菩提尊者彻底开悟了,释迦佛恐怕我们这些众生,尤其末法时代的众生,还没有悟到这里,把须菩提说的话,再重新印证一下,就是你切不可以心里还存了个意见,就是不能执着,究竟还是有个所得。那么,你这个心里面不是有个相吗?所以佛再印证,再说一句,就是叫我们彻底把它空得干干净净,实实在在没有个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一切法,都是从因缘生,菩提法也是从因缘生,从因缘生的法,那个法不是空的吗?哪有个实实在在的菩提法呢?要叫我们彻底的把它空得干干净净。
再详细的解释,第二科叫「详释」,第三科就是征起转显,第四科就是结示中道,详释这一科,征起转显这一科,把它转过来再解释,决定没有个法可得,也没有个能得的心,也没有个所得的法。
辛二、详释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须菩提!若有法」,说是不能执着,假若有这个法可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那么,然灯佛就不与我授记了,这个文句要念下去,下面是然灯佛跟他授记的两句话,既不与我授记,就不这样说了,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先把释迦牟尼这个名字解释一下,这是我们本师教主的德号,我们佛弟子,往往连释迦牟尼的德号是什么都不知道,到了末法时代,没有人讲经说法,虽然出家多少年了,释迦牟尼的德号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就叫释迦牟尼,有人问为什么释迦佛叫释迦牟尼呢?也讲不出来,释迦牟尼佛,翻成中国话叫「能仁寂默」,你看《新眼疏》和《心印疏》都有解释。「能仁」,仁,就是慈悲,能仁慈一切众生,佛不是二乘人,他要度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他要能仁,能仁慈一切众生,但是佛,他又不是凡夫,他决不着相,二乘人破了我执,他还不着我的相;菩萨破了法执,还不着法的相,那佛怎么能着相呢?「寂默」者,就是离相,就是不着这个「能仁」,就是如来的悲心,「寂默」,不着相,离相,这是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德号,你记得这个解释,就是「悲智双运」的德号,悲智双运,要度众生得有一部大车子,大乘的乘,就是车,得有大车去普度一切众生,大车不是都有两个轮,有两个轮就是一个叫悲轮,一个叫智轮,要「悲智双运」,要这两个轮一起转,这样大乘的车才能度众生。要是转了一边,就不叫大乘的车子,不叫度众生的车,也度不了众生,偏于悲那一方面就是凡夫,凡夫有悲心去度众生,但是他处处着相,他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尽发悲心要去度众生,处处着相,这个众生度不了,你这个大乘车子要给推翻。二乘人有了智慧,有了智慧他没有悲心,他自己了生死出三界,众生怎样受苦他不要管,他没有悲心,没有悲心落到智慧那方面,就落个小乘人,他也不能推大乘车,他也会推翻的。所以必须要「悲智双运」,才能普度一切众生,为什么大乘经难懂呢?就是一时说「有」,一时说「空」。一时说「有」,刚刚了解了,又说没有,又说「空」了,很难懂!说空下去嘛!空了空了,又要有,为什么要这样?说有就是属于「悲心」,要度众生啊!你空掉了,众生没有空掉,众生在苦海里受苦,你不去度众生怎么行呢?那么,度众生你不要着相,你一着相变成凡夫,你要启发智慧,还要观空,所以叫悲智双运。这一部大乘车,你才能推得动,才能运载一切众生,由生死道,走到涅槃宝所,就是这样的解释,如来的德号叫悲智双运。你只要记着悲智双运这一个名词,有人问你,你就好解了,实际,释迦牟尼佛「能仁寂默」这一个德号,包括三藏十二部的道理,这就是「空有不二」的一个德号,「寂默」就是「空」,「能仁」属于「有」,「空有不二」这才合乎中道,它是「即空即有,即有即空」,能仁慈一切众生,属于「有」,但是如来的「有」跟凡夫的「有」不同,如来的「有」叫「妙有」;如来的「空」不是「断灭空」,如来的「空」是「真空」。「妙有不有」即是「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空有一如」,所以这么一个德号叫「能仁寂默」,你懂得「能仁」「寂默」这两个名词,就能以此类推,三藏十二部的道理,你都能拿「能仁寂默」来解释,都能解释得圆融无碍。
现在还是解得太远了,实际释迦佛讲到《金刚经》就说法四十年了,谁还不懂得「能仁寂默」吗?这都是为初学的人,不得不消这个文,释这个义。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