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下)▪P12

  ..續本文上一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那麼,既然說沒有這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個「菩提法」也是「空」的,那麼,世尊!您在然燈佛那兒授記,你不是得了菩提法嗎?你不得到菩提法,您怎麼授成佛之記呢?那麼既然菩提法是空的,你授記也是空的啊!那麼結果,成佛也是空的,一切空,那不是落于斷滅嗎?佛就引證這個公案,說我得了這個菩提法,可「無法可得」,要離這個相,這就給他講,我在然燈佛于法有所得否?「不也,世尊!」他深解義趣,懂得道理,依著我解佛所說義,依著我所解悟的,佛說的這個義理,佛于然燈佛面前沒有法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法可得,才是真得,有法可得,反而落于虛妄,所以佛給他印證:「如是如是!」

  這個世尊答複,還是先答複「降心」,後答複「住心」,須菩提尊者問,先問:「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先問住心,後問降心,前半卷這樣答複,後半卷還是這樣答複,降伏妄想心怎麼降伏?要離相,這分兩科,第一、略明,第二、詳示。略明這一科講過了,略明也就是依著上半卷解釋,你要發心度一切衆生,要離衆生相。後半卷,連能度的心相,也要離開,略明這一科講完。接著講詳示,詳細開示。詳細開示分四科,己一、得記離相,再分四科,庚一、問答略明,一問一答,簡略的明得記無相,再看著經文。

  戊二、詳示(分四,己一、得記離相,己二、感報離相,己叁修因離相,己四、知見離相)

  己一、得記離相(分四,庚一、問答略明,庚二、印證詳釋,庚叁、征起轉釋,庚四、結示中道)

  庚一、問答略明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這是如來問,須菩提答:「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經你不聽,是永遠不會懂,聽多了,道理越聽越熟,跟白話一樣,他們一問一答,不要講也就懂了。那麼,還有沒有懂清爽的,需要再講一講,講降伏妄想心要離相,前面略明是離度衆生的相,所度的衆生相,前半卷說離了。能度衆生的這個心相,也要離開,還有其他的相還沒有離呢?得記要離相,授成佛之記,這個相也要離開,前面第十分已經問過了,這個地方再問:「須菩提!于意雲何?」在你心意之下以爲如何呢?「如來于然燈佛所」,「于」作「在」字講,「所」是所在,在然燈佛的所在。「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有個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沒有呢?我在那授成佛之記,我就得菩提法了,有個大菩提法叫我得到沒有呢?這須菩提就答了:「不也,世尊!」沒有得到。「如我解佛所說義」,「解」就是深解義趣那個解,現在跟著第十七分再問,如來再講,根本沒有個法發菩提心,連這個發菩提心的人都沒有,哪有個所得的菩提法呢?如我解佛所說的義理,解悟到前半卷所說的,解悟到第十七分佛再說的,最近說的,「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決定沒有法得到。這個問題在前面第十分就有問有答,這個地方深淺不同,前面問答的是沒有個法得,是沒有個所得的菩提法,分個能,分個所,所得的菩提法,還是心外之相,這個沒有能得的心相,連這個能得之心也是空的。這就「解佛所說義」,解悟到究竟佛說的:「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連那個發菩提心的人都是空的,哪還有個菩提法是所得呢?連那個能得的人都空了,那裏還有個所得的法呢?這就叫「一切法空」,這就是須菩提悟到甚深的地方,連那個能得的心相,都是空的。比著前面又進一步,前面是空那個所得的菩提法,這個是空那個能得的心相,能得的心相就是空的,那個發菩提心的人,也是空的嘛!哪還有個所得的菩提法呢?所以實實在在佛在然燈佛面前,沒有個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下面庚二、印證詳釋,分二科,辛一、印證 ,辛二、詳釋。辛一、印證 ,先印證他,你說的對!你說的對!佛再重複一句。

  庚二、印證詳釋(分二,辛一、印證,辛二、詳釋)

  辛一、印證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就跟他印證:你說得對!你說得對!重言「如是」,就是加重語氣,是決定之詞,決定不錯,你說得對!你說得對!「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麼,印證好了就好了,何必佛再把他說的話,重複一句,這都是叫我們聽的。我們聽了這話恐怕懷疑,我們懂得了《金剛經》懂到這個地方,就是如來在然燈佛面前授記,確確實實有個記可授,確確實實有個菩提法可得,只是不許著相而已,你一著相就不對了。我們明白就明白到這裏,明白到這裏還是沒有徹底,就是心裏還存了個菩提法可得,須菩提尊者他聽到佛最近講的,連那個發菩提心的人都是空的,那個能得的人都空了,哪有個所得的法?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可得法。須菩提尊者徹底開悟了,釋迦佛恐怕我們這些衆生,尤其末法時代的衆生,還沒有悟到這裏,把須菩提說的話,再重新印證一下,就是你切不可以心裏還存了個意見,就是不能執著,究竟還是有個所得。那麼,你這個心裏面不是有個相嗎?所以佛再印證,再說一句,就是叫我們徹底把它空得幹幹淨淨,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爲一切法,都是從因緣生,菩提法也是從因緣生,從因緣生的法,那個法不是空的嗎?哪有個實實在在的菩提法呢?要叫我們徹底的把它空得幹幹淨淨。

  再詳細的解釋,第二科叫「詳釋」,第叁科就是征起轉顯,第四科就是結示中道,詳釋這一科,征起轉顯這一科,把它轉過來再解釋,決定沒有個法可得,也沒有個能得的心,也沒有個所得的法。

  辛二、詳釋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須菩提!若有法」,說是不能執著,假若有這個法可得,「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那麼,然燈佛就不與我授記了,這個文句要念下去,下面是然燈佛跟他授記的兩句話,既不與我授記,就不這樣說了,說:「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先把釋迦牟尼這個名字解釋一下,這是我們本師教主的德號,我們佛弟子,往往連釋迦牟尼的德號是什麼都不知道,到了末法時代,沒有人講經說法,雖然出家多少年了,釋迦牟尼的德號叫什麼名字也不知道,就叫釋迦牟尼,有人問爲什麼釋迦佛叫釋迦牟尼呢?也講不出來,釋迦牟尼佛,翻成中國話叫「能仁寂默」,你看《新眼疏》和《心印疏》都有解釋。「能仁」,仁,就是慈悲,能仁慈一切衆生,佛不是二乘人,他要度一切衆生,度一切衆生他要能仁,能仁慈一切衆生,但是佛,他又不是凡夫,他決不著相,二乘人破了我執,他還不著我的相;菩薩破了法執,還不著法的相,那佛怎麼能著相呢?「寂默」者,就是離相,就是不著這個「能仁」,就是如來的悲心,「寂默」,不著相,離相,這是如來的智慧。如來的德號,你記得這個解釋,就是「悲智雙運」的德號,悲智雙運,要度衆生得有一部大車子,大乘的乘,就是車,得有大車去普度一切衆生,大車不是都有兩個輪,有兩個輪就是一個叫悲輪,一個叫智輪,要「悲智雙運」,要這兩個輪一起轉,這樣大乘的車才能度衆生。要是轉了一邊,就不叫大乘的車子,不叫度衆生的車,也度不了衆生,偏于悲那一方面就是凡夫,凡夫有悲心去度衆生,但是他處處著相,他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盡發悲心要去度衆生,處處著相,這個衆生度不了,你這個大乘車子要給推翻。二乘人有了智慧,有了智慧他沒有悲心,他自己了生死出叁界,衆生怎樣受苦他不要管,他沒有悲心,沒有悲心落到智慧那方面,就落個小乘人,他也不能推大乘車,他也會推翻的。所以必須要「悲智雙運」,才能普度一切衆生,爲什麼大乘經難懂呢?就是一時說「有」,一時說「空」。一時說「有」,剛剛了解了,又說沒有,又說「空」了,很難懂!說空下去嘛!空了空了,又要有,爲什麼要這樣?說有就是屬于「悲心」,要度衆生啊!你空掉了,衆生沒有空掉,衆生在苦海裏受苦,你不去度衆生怎麼行呢?那麼,度衆生你不要著相,你一著相變成凡夫,你要啓發智慧,還要觀空,所以叫悲智雙運。這一部大乘車,你才能推得動,才能運載一切衆生,由生死道,走到涅槃寶所,就是這樣的解釋,如來的德號叫悲智雙運。你只要記著悲智雙運這一個名詞,有人問你,你就好解了,實際,釋迦牟尼佛「能仁寂默」這一個德號,包括叁藏十二部的道理,這就是「空有不二」的一個德號,「寂默」就是「空」,「能仁」屬于「有」,「空有不二」這才合乎中道,它是「即空即有,即有即空」,能仁慈一切衆生,屬于「有」,但是如來的「有」跟凡夫的「有」不同,如來的「有」叫「妙有」;如來的「空」不是「斷滅空」,如來的「空」是「真空」。「妙有不有」即是「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空有一如」,所以這麼一個德號叫「能仁寂默」,你懂得「能仁」「寂默」這兩個名詞,就能以此類推,叁藏十二部的道理,你都能拿「能仁寂默」來解釋,都能解釋得圓融無礙。

  現在還是解得太遠了,實際釋迦佛講到《金剛經》就說法四十年了,誰還不懂得「能仁寂默」嗎?這都是爲初學的人,不得不消這個文,釋這個義。這…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