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下)▪P13

  ..續本文上一頁講的什麼道理呢?講到要是著了發菩提心的相,然燈佛在當時就不會給我授記,不能講:「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這個經文上念得很累贅,實際就是給他授記的兩句話。「汝」指著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就是善慧菩薩,汝善慧,「汝于來世」,說得長遠還有一大阿僧祇劫,說的超近一點有九十一劫。爲什麼說的不一樣呢?因爲衆生見的不一樣,有的地方說叁大阿僧祇劫成佛,二大阿僧祇劫修滿,遇見然燈佛授記,不是還有一大阿僧祇劫。但是有的衆生可以說是頓超的,就說如來這時候授了記,跟他說九十一劫以後就成佛了。那麼,這個時候,「汝于來世」,就是或者九十一劫以後,或者再經過一大阿僧祇劫,你「當得作佛」,你應當作一個佛,「號釋迦牟尼!」你的佛號爲釋迦牟尼。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假若那時候我心裏有個執著,執著有個法,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燈佛他就不給我授記,不說授記的話:「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了。「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這一句要念到這裏,不念到整句,經文有點累贅,前面說我要是在授記的那個時候,我有分別心,我今天要得菩提法,這個時候,然燈佛就不給我授記,也就不給我說授記的話,「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實」的「以」字作「因」字講,因爲當時,實實在在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那個時候,我證得法空,不但我空,法也空,沒有能所分別,沒有能得之心,沒有所得之法,這叫實實在在沒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說他自己的功行,到了授記那時候的功夫,我那個時候,我心空境寂,我的內心是空的,外面境也是寂滅的。我內心空,沒有能得之心;外面的境界寂滅,我沒有所得之法。「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沒有「能得」,沒有「所得」,「是故」,以是之故,「然燈佛與我授記」,然燈佛才給我授記,「作是言」,才這樣說:「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因爲他授成佛之記,就是八地菩薩位,這個用功要用到法執的分別不起,他就能深解義趣,就能證到初地菩薩,初地菩薩就是大徹大悟的一個菩薩位,跟小乘證初果位意思一樣,深淺不同。小乘證得初果,他分別我執不起,所以叫做小乘聖人。大乘菩薩是我法二執一起要斷除,我法二執分別所起的,他統統把它空掉了,他就證得了初地菩薩,初地菩薩叫做大乘聖人。那麼,由初地菩薩以後,就要斷俱生的我法二執,這時候我法二執一起斷的話,就是單斷法執,也是俱生法執,俱生,與生俱來的一個法執,由初地菩薩起,斷俱生的我法二執,斷到八地,他已經到達無功用位了,就是到這個時候,他不要用功,自然往前精進,那麼他有這格,有功夫,來授成佛之記,所以內裏面沒有個能得的心,外面沒有所得的法,能所分別,他不起。不但分別的法執沒有,連那個俱生的法執也不起,這個樣子,他才能授成佛之記,然燈佛才能跟他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庚叁、征起轉顯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何以故?」這就是轉起來顯明,「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是講法身如來,記得,平常解釋如來,有應身如來的解釋。「如來」兩個字怎麼解呢?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他證得報身佛了,他證得如實之道,證得真如實相之道,由真如實相之道來成正覺,來示現應化成佛的這個應身佛身,這是應身如來的解釋,乘如實道,來成正覺。《金剛經》這一句是解釋法身如來的,這個「如來」兩個字怎麼講呢?「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諸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它有個本體自性,一切法的本體自性就是真如。一切法它是因緣生的,那是一切法的法相,法相是因緣生的,這個法相它有生有滅,因緣生法它沒有本體沒有自性,它是有生有滅,叫生、住、異、滅,有這四相變遷,但是它有本體自性就是真如,真如是個理體,真理之體叫理體,這個真理之體的真如,它不變動的,「真」者不虛妄,「如」者不變異,有個不虛妄的理體,有個不變異的理體,那就是真如理體。這個真如理體,一切法都依它隨緣生出來的,所以它是一切法的本體。一切法的真如之義,就是真而不虛妄,如而不變異的這個義理。生、住、異、滅是一切法的法相,一切法的相是隨緣生起的。「真如」有二種義理:一種是隨緣義,一種是不變義。它本體不變,但是它能隨緣,隨緣就生起來一切差別法相,它能隨緣又不變,它不變能隨緣。隨緣它又不變,一切法相,千差萬別,生、住、異、滅,但是它的真如本體不變動,就拿黃金跟莊嚴器具做比方,黃金它本體不變,但能隨緣,隨緣生起來一切莊嚴器具,你歡喜造一個金戒指,就造一個金戒指的相;你歡喜造條金項鏈,就造一條金項鏈的相;你歡喜做成金镯子,就變成金镯子的相,這是隨緣生一切差別相,但是那個相是隨緣生出來的,它有生、住、異、滅,黃金的本體,雖然隨緣它不變,它不變能隨緣。隨緣它不變,一切法的本體就是真如,跟莊嚴器具的黃金一樣,這個道理就容易懂了。這個「如來」者,就是法身如來,法身如來就是那個真如理體,真如理體在哪裏呢?就在這一切法上,就是一切法的本體,一切法有個不變動,有個隨緣的本體,雖然隨緣,生出來一切法,有個不變動的本體,那就是「真如」之義,這就叫做「如來」,這就叫做法身如來。這個法身如來怎樣解釋呢?不能解釋爲乘如實道來成正覺,這就是由真如而來,故名「如來」,上面的「如」是真如,由真如而來,故名「如來」,他證得的那個法身,法身來了,從哪兒來的?由真如來的,故名「如來」,所以它是來而不來,來無來相,你證得法身了,它沒有個來,沒有個去。說有個來,它由真如而來,這就是你成了佛,證得如來的法身,證成法身佛了,成了法身佛就是證得一切法,真如的義理了,證得真如法的本體了。這就是《楞嚴經》上講的:「即一切法,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就即一切法。如來的法身在哪裏?徧一切處,徧到一切法上,但是你一執著法相,法身顯不出來了,你把法相觀空,叫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即見如來了,見到如來,就是法身如來。

  這是轉征起來,再加以解釋,釋迦如來授了成佛之記,怎樣沒有可得,怎麼沒有一個能得之心,也沒有一個所得之法呢?因爲授了成佛之記,一定要成佛,就是一定要證得法身如來,證得法身如來,就是那個真而不妄,如而不變異的真如理體,真如理體上,哪有這個「能」,哪有這個「所」呢?哪裏有個「能得」,有個「所得」呢?解釋這個道理。

  再看著經文,「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轉過來,再解釋一遍,「若有人言」,這個人就是權教大乘的菩薩,凡夫不知道說這個話,二乘人還不知道佛成佛是怎麼成的?這個權教大乘,他學大乘法他知道,但是他著相,他說是如來有所得。「若有人言」,就是權教大乘的菩薩說的,如來是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要是沒有得到,怎麼能授成佛之記呢?這個道理不是權教大乘菩薩之意,也是佛說的,因爲對權教菩薩的根機,只能說這個有所得,有所得他有希望心,他才去求菩提法。可是現在要講最上乘法,須菩提!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可得,這一句話,佛就講了兩遍,連須菩提講,就叁遍。須菩提說,佛在然燈佛所,依他所解悟的佛說的義理,沒有個法,佛在然燈佛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跟他印證:「如是如是!」接著說:「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再講了半天,解釋了半天,爲什麼說了再說呢?這是釋迦佛悲心過切,要我們學大乘法,要學實教大乘,要學最上乘法,你心裏頭,切不可以存一點點, 疑惑之念,究竟有所得?究竟無所得?心裏一疑惑,你根本不了解實教大乘的道理,或者你了解了,了解了是有所得,而不可說,還是沒有了解透徹,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可得。說了再說,你這個心才能把偷心死盡,才能死盡偷心,偷心就是偷人家財物的那個心,做賊的那個心。他爲什麼要偷人家的錢財,偷人家的物品呢?他有那個貪心嘛!我要貪圖有個菩提法可得,還不是貪心嗎?這貪心,跟那個做賊的,偷人家財物的偷心一樣,偷心不死,偷心死不盡,那就是「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你心裏永遠不能空,心裏不能空,境也不能寂,所以一定要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可得,才能授到成佛之記。你心裏頭有一個偷心,就有能有所,有能有所永遠不會授成佛之記,因爲有能有所,就是個分別心,怎麼能成佛?怎麼有資格成佛呢?分別心,凡夫就是個分別心。二乘人呢?空了一半,我空了法不空,還是個分別心,他爲什麼法不空呢?還是有一個法執的分別嘛!所以說到你學菩薩道,還是有個能,有個所,有能所分別,永遠不會授成佛之記。所以說了再說,佛的慈悲心重,下面就結示起來。

  庚四、結示中道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一句須菩提說了一遍,釋迦如來給他印證了以後,再連說了二次,須菩提懂得了,他悟到這個地方,他解佛所說的義,深解佛所說的義了,恐怕我們這些末法時代的衆生不明白,于是說了再說,還恐怕我們放不下,再加以解釋。「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怎麼再加以解釋呢?釋迦如來說在然燈佛面前授了成佛之記,他有個法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怎麼這個地方一再…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