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下)▪P14

  ..續本文上一頁的說沒有法得呢?這個道理還是通達不過來,所以釋迦佛再解釋,釋迦如來有沒有所得呢?有個所得,有個所得爲什麼又說無所得呢?因爲他所得的菩提法,「于是中無實無虛」,「是」就是「菩提法」,于菩提法中,是無實無虛。他所得的菩提法,是個平等真如之理,也叫實相之理,實相也就是真如,名字不一樣,義理是一個,真如實相,實相真如,就是個平等之理。這個平等之理,你不能說它實實在在有,也不能說它實實在在無,你說個有,它就有實了:你說個無,它就虛了,這個平等之理,不平等了。「無實無虛」這一句經文,就是心經上「不增不減」那一句經文。心經上「是諸法空相」,就是真如平等之理,這個真如平等之理,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等你得到了菩提法,那個真如平等之理,是不是增加了一部分呢?沒有增加,不要說你八地菩薩沒有增加,就是成佛了也沒有增加,它不增。在凡夫份上,它是不是減少了一部份?沒有減少,減少了它是個可壞之法,可壞之法我們永遠不會成佛了。我們雖然流轉生死,此道來彼道去,受苦無窮,我們的真如理體,從來沒有減少過一點,因爲它不變動。所以這叫「在聖不增」,在聖位上沒有增加一部份,「在凡不減」,在凡位上沒有減少一部份。「不增不減」真如的理體,就是「無實無虛」,爲什麼說沒有增?沒有實實在在有一個法。爲什麼沒有減少一點點?它是「無虛」。因爲「無實」,沒有個實實在在,前面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爲真如理體,它沒有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不要說凡夫法,一切生滅有爲之法,是虛妄的,你化身佛的叁十二相好,也是虛妄的,報身佛的無量相好,還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爲什麼呢?真如理體上,它沒有個實實在在的法。因爲它又「無虛」,下面說了:「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虛」是沒有了叫虛,它不是落于斷滅,一切法,都是佛法。

  這個地方是要我們徹底開悟,就是你能反過身來,你能夠悟到一切法,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透過這個虛妄的假相,你才能悟到那個真如的理體,悟到真如理體,那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心印疏》上引證的:「青青翠竹,即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你看見青青的竹子,那就是真如理體,你看見開的黃花,「郁郁黃花」,很茂盛的樣子,「郁郁黃花」就是實相般若,一切法都是佛法嘛!那麼,換句話說,你要是不能透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理,你所說的佛法,也不是佛法。你好不容易發了個菩提心,發了個菩提心你有個心可發,你好不容易發心要成佛,都不容易。一切衆生沒有聞到大乘法,他怎麼知道發菩提心?聞到大乘法,聽了多少年了,他還不發菩提心,好不容易發菩提心,這不容易啊!發菩提心是不是真正要想上求佛道?也不容易,出了家也沒有發心上求佛道,聽經學佛法,學了多少年,也沒有真實發個心說,我要成佛。好不容易發個心要成佛,這很不容易,這很難得,但是你一著了相,你發的菩提心,也不是菩提心,你求的佛道,也不是佛道。怎麼說呢?都是分別妄想,那怎麼是佛呢?怎麼是菩提呢?所以你要是不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道理,你學的佛法,也不是佛法。你要是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道理,它又不落于斷滅,「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那你成佛快了,因爲你見的如來,是法身如來,法身如來在哪裏呢?一切法都是真如理體,一切法都是如來的法身,這叫「一切法,皆是佛法。」你看見竹子,青青的翠竹,也是佛法,你看見郁郁的黃花,也是佛法,像蘇東坡開了悟一樣,說是:「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淨法身。」他住在山裏面,夜裏很靜打坐,聽見山邊的溪水,嘩啦嘩啦的流著,他忽然間開悟,悟到那就是如來說法,溪水的聲音,無非是如來在那裏說法的廣長舌相。早晨起來,一看見山上青青顔色,就是如來的清淨法身,這就是「一切法,皆是佛法。」你看見溪水,溪水是佛法,看見山林裏青草的顔色,那就是如來的法身,那就是「一切法,皆是佛法。」既然「無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無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個地方你想到,爲什麼如來得的菩提法,他實實在在無所得,有所得就有實實在在的菩提法,它無有實嘛!說個菩提它有個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哪有所得呢?但是它不是落于斷滅,落于虛無,你悟到一切法無所得了,法空了,法空了可反過身來,一切法,都是佛法。爲什麼呢?你悟的法空,不是斷滅空,那是真空,真空可是不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這一切法都變成妙有了。不是凡夫我執著出來的一切法,也不是二乘起的法執的一切法,這個一切法是透過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那個道理,轉過身來悟到的,悟到這一切法,都是佛法。再講到《華嚴經》的境界,《華嚴經》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實相,也就是真如,徧一切處。《華嚴經》上也是講,一切法皆是佛法,乃至于大小便都是佛法,乃至于到了淫舍酒樓,淫舍,就是酒女家的,酒樓,喝酒的飯店,都是道場,那都是悟到一切法皆是佛法的道理。

  下面再結歸中道,在科文上叫「結示中道」。

   庚四、結示中道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這在《金剛經》上叫叁連句,「所言一切法」,一切法,什麼法都有,凡夫法也有,聖人法也有。凡夫法要是沒有,何必去轉凡成聖呢?聖人法要是沒有,成個什麼聖人呢?所以一切法都有。說到這個時候,「菩提法」,佛有個授記,有個所得嗎?佛說有,即非有,怎麼又說「無所得」呢?因爲一切法本來空,一切法皆是從因緣所生,緣生無自性,一切法皆空,「即非一切法」,「故名一切法」。科文上結示中道,前面《新眼疏》講二谛的道理,它這個地方,結示中道,第叁句一定要結到即有即空上,即有即空即是中道,所以佛說:「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這就是即空即有,中道的第一義谛。

  講到這裏,己一、得記離相這一科講完了,在修行用功上,要降伏妄心,要離相,得授記,要離相。這下面第二科,感得的果報要離相,感報離相,這一段經文很短。

  己二、感報離相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爲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佛只說到這裏,須菩提沒有等佛說完,他就接著說了,「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爲非大身,是名大身。」講到這裏,這就是感得的果報也要離相。感得的果報就是大身相的果報,大身相就是報身佛,你感得了果報,你叁祇修因,百劫種相好,你如是因,感得如是果,你如是成了佛了,得了個世間最高大身報身佛相,你不能執著有個報身佛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哪裏有個報身佛的相可得呢?

  上面世尊對須菩提說:「譬如人身長大」,沒有等佛講完,須菩提就接著說了,他爲什麼沒有等世尊說完?前面世尊說:譬如有個人像須彌山那麼大的大身,是身爲大否?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那個經文很多句子,而且經文還不大好轉,意思是說,佛說的大身,非大身,是名大身。所以須菩提一聽說這個話,不等世尊說完,就接著解釋了。「須菩提言」,須菩提就說了,「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爲非大身,是名大身。」你說的這個人身長大,那個相當體就是空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哪裏有個大身之相,那報身佛的相,怎麼有個報身佛?報身佛是爲地上菩薩示現的,等到成了佛,沒有兩個身相,佛與佛沒有身相疊相見,所以佛說那個報身、那個大身相,當體也是空的,「即爲非大身,是名大身。」那這個「即爲非大身」的「非大身」,指著上一句就是「人身長大」,當體即空;要是跟著下一句,那個「非大身」就是法身,沒有數目字可以形容的那個大身,叫做「非大身」。不是對小說大的那個「大身」,那就是法身,那個法身才是名「大身」,才叫真大身,須菩提已經悟到這個地方。這就跟前面解釋「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的道理一樣,換了個名詞,義理是一樣。佛說「一切法」,有個報身佛的大身嗎?「即非一切法」,報身佛的相也是空的,「即非大身」。這「是名大身」,就「是名一切法」,按中道第一義谛,它即空即有,那就是報身也是個大身了。因爲你執著報身的相,它有個數目字可以形容,有個大有個小,那就不叫「大身」,要講到「非大身」,才「是名大身」,這叫感果離相,你成了佛,你不要說化身佛的相不可執,連報身佛相也不能執,那你才能證得法身,這叫「感果離相」。

  下面講第叁科,講「己叁、修因離相」,再分二科,庚一、承前總以例明,承著前面的經文,總加以比喻來說明,再看著經文。

  己叁、修因離相(分二,庚一、承前總以例明,庚二、約事別爲遣相)

  庚一、承前總以例明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

   前面的經文,已經說過這個道理,假若你有我等四相,你就不叫做菩薩,這個地方再說,就是承著前文的道理的。「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菩薩也是這個樣子的,你度衆生,即非衆生,是名衆生,你要懂得叁連句的道理會歸中道,那你才叫做菩薩;假若你不會歸中道,這個「菩薩亦如是」,就是應該會歸中道,就是「佛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佛說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會歸中道,你應該這個樣子,叫做菩薩。

  庚二、約事別爲遣相(分二,辛一、約度生遣相,辛二、約嚴土遣相)

  辛一、約度生遣相

  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若作是言」,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