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下)▪P15

  ..續本文上一頁如你這個菩薩,口裏這樣講,或是心裏動這個念,都叫「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即不名菩薩。」那你就不叫做菩薩,佛法的高,就高在這裏,我一再的說這個道理,就是啓發諸位向上的心,社會上的人,根本不足挂齒,那沒有出家,跟他談不上;出家都出家了,誰發菩提心呢?誰想當個菩薩去度衆生呢?你發了菩提心,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個人不是很難得嗎?但是你一著相,你就錯了,你說你在行菩薩道,你不叫菩薩。爲什麼?你著了相,這就是佛法的高,就高在這裏,你「若作是言」,你嘴裏這樣講,嘴裏沒有講,你心裏動了這個念頭,都叫「若作是言」,說「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因爲我發了菩提心,我要普度一切衆生,衆生無量,我統統要把他滅度,那你錯了,你不叫菩薩。爲什麼?你只能叫凡夫,因爲凡夫是著相的,你著了相。解釋這個道理,好不容易發心要度無量衆生,怎麼不叫做菩薩呢?「何以故」呢?「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徹底給你解決,你執著你是個菩薩,你就錯了,因爲一切法都是空的,哪一個菩薩法不空呢?你執著我要當菩薩,你不是大錯嗎?菩薩,不但空我,也要空法,你這個菩薩法怎麼不空?所以實實在在沒有個法,名叫做「菩薩」,因爲一切法空。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一切法」,就是指前面叁四相,取「法相」的那個「法」,你當菩薩,你要破法執,破法執,在一切法上,都不可以有我等四相,你要度無量的衆生,你滅度無量的衆生,那是所滅度的,你一定是個能滅度的。能滅度的就是「我相」,所滅度的是「人相」,能所差別,就是個「衆生相」,你起一念執著,就是「壽者相」,在一切法上沒有我等四相,你一切法要空,就是空這個我等四相。你怎麼好說:我應當度無量衆生呢? 

  前面就是己叁、修因離相這一科,修因就要度衆生,就要莊嚴佛土,辛一、約度生遣相,這個「遣」就是離,「遣」是遣除,遣除就是遠離,度衆生是應該、是對的,但是你要遠離度衆生的相,所度的相離開,能度的相離開。下面辛二、約嚴土遣相,菩薩修六度萬行,修無量功德,就是莊嚴自己清淨的佛土,莊嚴佛土是應該的,但是你不能著相,著相就錯。約莊嚴佛土上,要遣除這個相,遣除就是遠離,都是「離相」那兩個字。

  辛二、約嚴土遣相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若菩薩作是言」,這個菩薩他口裏這樣講,或者口裏沒有這樣講,心裏動這麼個念:「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那你就不叫做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叁連句連著說,「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這裏講: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佛跟權教菩薩說,你要修六度萬行,你要修諸功德,莊嚴你自己的清淨佛土,你不要以爲那是利益衆生,實際利益自己。大乘菩薩是以利他爲自利,等你成佛了,你的清淨國土,從哪兒來的呢?就是你因位之中莊嚴出來的,那是因爲權教菩薩的相不空,跟他說的,講到「實教大乘」,就是「最上乘」,那你要懂得中道谛的道理,莊嚴佛土就是在那裏莊嚴,當體就是空的,一切法皆空,六度法哪裏不空呢?六度法也空,這才是中道的莊嚴,這才是名中道的莊嚴。就是我每天修六度萬行,莊嚴佛土,我每天沒有著相,我每天沒有著相,我每天還在莊嚴佛土,這叫叁連句,合到中道第一義谛。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通達無我法者」,無我,無法,因爲二乘人只「無我」,他還有「法」;大乘菩薩,不但「無我」,「無我」就是空,不但空了我,也空了法,我法二執你都空掉了,你要通達這個道理,通達這個道理要會歸中道第一義谛,叫通達了無我無法通達了無我無法不是完全落到空,落到我法二空上。要把它反過來會歸叁連句,會歸到中道第一義谛上,就是我度衆生,遠離一切衆生相,我天天還是在度衆生;我修六度萬行,修一切功德,我不著六度萬行的功德相,我還要天天修六度萬行,這就對了,這才叫真是菩薩。這個菩薩難當?不難當,你懂得《金剛經》的道理,會歸于中道,這就是個真實菩薩。「說名真是菩薩」,就對著前面兩個「不名菩薩」說的,你要說我要度無量的衆生,你不名菩薩,你要說我要莊嚴佛土,你不名菩薩;那麼怎樣才叫「菩薩」呢?你通達無我無法,還不落到空,還要去度衆生,還要莊嚴佛土,那麼,你這個叫做「真是菩薩」。

  把這段經文都研究熟,還要會歸到自己心裏,心裏真正通達了這個道理,那麼,大乘佛法好學,大乘佛法好修了,不然,不是落在凡夫這一邊,就落到二乘那一邊,講到這裏,第十七分講完了。

   現在講到第十八分,「一體同觀分第十八」,己四、知見離相,就是佛的知見也要離開,再分二科,庚一、見無定相,庚二、知無實相,講這兩科,就把第十八分講完。「一體同觀分第十八」,「一體」就是無二的實相理體,釋迦如來證得無二唯一的實相理體,他觀一切衆生就「同觀」,跟通理大師分這個科的意思不一樣,通理大師還是分離相的科,就是佛知也離相,佛見也離相,先消這個文。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己四、知見離相(分二,庚一、見無定相,庚二、知無實相)

  庚一、見無定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 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肉眼」就是肉眼,先問須菩提,這個「如來」就是應化身如來。有一個居士,硬是要解《金剛經》,凡是如來,都解爲法身如來,這個不大對,法身如來怎麼能講「肉眼」,能講五種眼呢?這是講應化身如來。說如來有肉眼嗎?「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是的啊,世尊,如來有肉眼。這個「如是」就是我們現在說:「是的啊,師父。」就是這樣的口氣,是的啊!世尊,如來有肉眼,因爲應化身如來,他有父親、有母親,他父親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他是個血肉之軀,當然有肉眼,那麼有肉眼,這個問題沒有再解下去,這就是含義含到這裏。如來有肉眼,這就跟一切凡夫相同,但是他同中有個不同,就是下面他還有四個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天眼」就是天上衆生的眼睛,天上衆生的眼睛,它不生障礙的。隔著一道牆壁,我們看不見,隔著一張紙,我們就看不見。但是「天眼」它是通達無礙的,世尊有天眼,怎麼有天眼?世尊有六種神通,哪裏沒有天眼呢?有天眼通,哪裏沒有天眼呢?天上的衆生雖有「天眼」,但沒有下面這叁種眼。

  下面再問,「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慧眼」就是二乘聖人的智慧眼,他能見到我空之理,我們現在是依文解義,解我空之理。我空之理什麼樣子?我們也沒見到。我們要見到了,我們的智慧眼開了,所以前面須菩提尊者感到深解義趣,感歎自己說:「以前所得的慧眼,未曾得聞」,那就是小乘家的智慧眼,大乘《金剛經》他沒有聽到,今天才聽到。智慧眼就是二乘聖人的慧眼,如來他能見到我空之理,當然有慧眼,但是他跟小乘人不同,二乘人沒有下面二種眼,如來還有下面二種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法眼」是菩薩的眼,菩薩的眼能觀一切諸法,分別得很清爽。二乘的慧眼,他見到我空之理了,只偏到空那一邊,對一切諸法的差別之理,他不見,這個差別屬于事相,這個事相之理,他分不清爽。菩薩有「法眼」,佛一切事相都分別得很清爽,當然有法眼,就跟菩薩一樣,但是有個不一樣,菩薩還沒有佛眼。沒有下面這一種眼。

  下面再著問:「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因爲佛已經成佛了,當然有「佛眼」。那麼問了這個,下面都沒有加以解釋,這就是教我們研究《金剛經》的人,你要聞,聞是聽到了,聽到了你要思維,要研究它的道理。世尊叫「五眼圓明」,「五眼圓明」有個偈頌在《金剛經參考資料》上有,《心印疏》也有:「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能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應該先說「肉眼」,但偈頌要押韻,才先說天眼。「天眼」通達無所障礙,叫做「天眼通非礙」。「肉眼」則處處生障礙,叫「礙非通」,剛才講,不要說隔個牆壁看不見,就是只隔一張紙也看不見,處處生障礙。「法眼能觀俗,慧眼了真空」,應該慧眼在前,法眼在後,它也是爲了押韻,所以法眼放在前面。「法眼」是菩薩的眼,他能觀察一切「俗谛」的道理,「俗谛」就是千差萬別的事相,世俗之谛,雖然千差萬別的事相,它都有個谛理,叫做世俗之谛理,菩薩都知道,他能觀察「俗谛」。「慧眼」,單能了達真空之理,觀俗谛觀不來。「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佛的眼睛像一千個太陽那樣,「照異」,就是一個太陽照一個境界,一千個太陽照一千個境界,照的不同,但是太陽還是一個太陽,一千個太陽相同的,其體還是同。

  這個「五眼圓明」偈,就可以把五眼分別解釋清爽,記清爽,我們要思維,我們不要仰窺佛境,高不可攀。仰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