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下)▪P15

  ..续本文上一页如你这个菩萨,口里这样讲,或是心里动这个念,都叫「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那你就不叫做菩萨,佛法的高,就高在这里,我一再的说这个道理,就是启发诸位向上的心,社会上的人,根本不足挂齿,那没有出家,跟他谈不上;出家都出家了,谁发菩提心呢?谁想当个菩萨去度众生呢?你发了菩提心,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人不是很难得吗?但是你一着相,你就错了,你说你在行菩萨道,你不叫菩萨。为什么?你着了相,这就是佛法的高,就高在这里,你「若作是言」,你嘴里这样讲,嘴里没有讲,你心里动了这个念头,都叫「若作是言」,说「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因为我发了菩提心,我要普度一切众生,众生无量,我统统要把他灭度,那你错了,你不叫菩萨。为什么?你只能叫凡夫,因为凡夫是着相的,你着了相。解释这个道理,好不容易发心要度无量众生,怎么不叫做菩萨呢?「何以故」呢?「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彻底给你解决,你执着你是个菩萨,你就错了,因为一切法都是空的,哪一个菩萨法不空呢?你执着我要当菩萨,你不是大错吗?菩萨,不但空我,也要空法,你这个菩萨法怎么不空?所以实实在在没有个法,名叫做「菩萨」,因为一切法空。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一切法」,就是指前面三四相,取「法相」的那个「法」,你当菩萨,你要破法执,破法执,在一切法上,都不可以有我等四相,你要度无量的众生,你灭度无量的众生,那是所灭度的,你一定是个能灭度的。能灭度的就是「我相」,所灭度的是「人相」,能所差别,就是个「众生相」,你起一念执着,就是「寿者相」,在一切法上没有我等四相,你一切法要空,就是空这个我等四相。你怎么好说:我应当度无量众生呢? 

  前面就是己三、修因离相这一科,修因就要度众生,就要庄严佛土,辛一、约度生遣相,这个「遣」就是离,「遣」是遣除,遣除就是远离,度众生是应该、是对的,但是你要远离度众生的相,所度的相离开,能度的相离开。下面辛二、约严土遣相,菩萨修六度万行,修无量功德,就是庄严自己清净的佛土,庄严佛土是应该的,但是你不能着相,着相就错。约庄严佛土上,要遣除这个相,遣除就是远离,都是「离相」那两个字。

  辛二、约严土遣相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若菩萨作是言」,这个菩萨他口里这样讲,或者口里没有这样讲,心里动这么个念:「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那你就不叫做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三连句连着说,「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这里讲: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跟权教菩萨说,你要修六度万行,你要修诸功德,庄严你自己的清净佛土,你不要以为那是利益众生,实际利益自己。大乘菩萨是以利他为自利,等你成佛了,你的清净国土,从哪儿来的呢?就是你因位之中庄严出来的,那是因为权教菩萨的相不空,跟他说的,讲到「实教大乘」,就是「最上乘」,那你要懂得中道谛的道理,庄严佛土就是在那里庄严,当体就是空的,一切法皆空,六度法哪里不空呢?六度法也空,这才是中道的庄严,这才是名中道的庄严。就是我每天修六度万行,庄严佛土,我每天没有着相,我每天没有着相,我每天还在庄严佛土,这叫三连句,合到中道第一义谛。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通达无我法者」,无我,无法,因为二乘人只「无我」,他还有「法」;大乘菩萨,不但「无我」,「无我」就是空,不但空了我,也空了法,我法二执你都空掉了,你要通达这个道理,通达这个道理要会归中道第一义谛,叫通达了无我无法通达了无我无法不是完全落到空,落到我法二空上。要把它反过来会归三连句,会归到中道第一义谛上,就是我度众生,远离一切众生相,我天天还是在度众生;我修六度万行,修一切功德,我不着六度万行的功德相,我还要天天修六度万行,这就对了,这才叫真是菩萨。这个菩萨难当?不难当,你懂得《金刚经》的道理,会归于中道,这就是个真实菩萨。「说名真是菩萨」,就对着前面两个「不名菩萨」说的,你要说我要度无量的众生,你不名菩萨,你要说我要庄严佛土,你不名菩萨;那么怎样才叫「菩萨」呢?你通达无我无法,还不落到空,还要去度众生,还要庄严佛土,那么,你这个叫做「真是菩萨」。

  把这段经文都研究熟,还要会归到自己心里,心里真正通达了这个道理,那么,大乘佛法好学,大乘佛法好修了,不然,不是落在凡夫这一边,就落到二乘那一边,讲到这里,第十七分讲完了。

   现在讲到第十八分,「一体同观分第十八」,己四、知见离相,就是佛的知见也要离开,再分二科,庚一、见无定相,庚二、知无实相,讲这两科,就把第十八分讲完。「一体同观分第十八」,「一体」就是无二的实相理体,释迦如来证得无二唯一的实相理体,他观一切众生就「同观」,跟通理大师分这个科的意思不一样,通理大师还是分离相的科,就是佛知也离相,佛见也离相,先消这个文。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己四、知见离相(分二,庚一、见无定相,庚二、知无实相)

  庚一、见无定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 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肉眼」就是肉眼,先问须菩提,这个「如来」就是应化身如来。有一个居士,硬是要解《金刚经》,凡是如来,都解为法身如来,这个不大对,法身如来怎么能讲「肉眼」,能讲五种眼呢?这是讲应化身如来。说如来有肉眼吗?「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是的啊,世尊,如来有肉眼。这个「如是」就是我们现在说:「是的啊,师父。」就是这样的口气,是的啊!世尊,如来有肉眼,因为应化身如来,他有父亲、有母亲,他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他是个血肉之躯,当然有肉眼,那么有肉眼,这个问题没有再解下去,这就是含义含到这里。如来有肉眼,这就跟一切凡夫相同,但是他同中有个不同,就是下面他还有四个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天眼」就是天上众生的眼睛,天上众生的眼睛,它不生障碍的。隔着一道墙壁,我们看不见,隔着一张纸,我们就看不见。但是「天眼」它是通达无碍的,世尊有天眼,怎么有天眼?世尊有六种神通,哪里没有天眼呢?有天眼通,哪里没有天眼呢?天上的众生虽有「天眼」,但没有下面这三种眼。

  下面再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慧眼」就是二乘圣人的智慧眼,他能见到我空之理,我们现在是依文解义,解我空之理。我空之理什么样子?我们也没见到。我们要见到了,我们的智慧眼开了,所以前面须菩提尊者感到深解义趣,感叹自己说:「以前所得的慧眼,未曾得闻」,那就是小乘家的智慧眼,大乘《金刚经》他没有听到,今天才听到。智慧眼就是二乘圣人的慧眼,如来他能见到我空之理,当然有慧眼,但是他跟小乘人不同,二乘人没有下面二种眼,如来还有下面二种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法眼」是菩萨的眼,菩萨的眼能观一切诸法,分别得很清爽。二乘的慧眼,他见到我空之理了,只偏到空那一边,对一切诸法的差别之理,他不见,这个差别属于事相,这个事相之理,他分不清爽。菩萨有「法眼」,佛一切事相都分别得很清爽,当然有法眼,就跟菩萨一样,但是有个不一样,菩萨还没有佛眼。没有下面这一种眼。

  下面再着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因为佛已经成佛了,当然有「佛眼」。那么问了这个,下面都没有加以解释,这就是教我们研究《金刚经》的人,你要闻,闻是听到了,听到了你要思维,要研究它的道理。世尊叫「五眼圆明」,「五眼圆明」有个偈颂在《金刚经参考资料》上有,《心印疏》也有:「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能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应该先说「肉眼」,但偈颂要押韵,才先说天眼。「天眼」通达无所障碍,叫做「天眼通非碍」。「肉眼」则处处生障碍,叫「碍非通」,刚才讲,不要说隔个墙壁看不见,就是只隔一张纸也看不见,处处生障碍。「法眼能观俗,慧眼了真空」,应该慧眼在前,法眼在后,它也是为了押韵,所以法眼放在前面。「法眼」是菩萨的眼,他能观察一切「俗谛」的道理,「俗谛」就是千差万别的事相,世俗之谛,虽然千差万别的事相,它都有个谛理,叫做世俗之谛理,菩萨都知道,他能观察「俗谛」。「慧眼」,单能了达真空之理,观俗谛观不来。「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佛的眼睛像一千个太阳那样,「照异」,就是一个太阳照一个境界,一千个太阳照一千个境界,照的不同,但是太阳还是一个太阳,一千个太阳相同的,其体还是同。

  这个「五眼圆明」偈,就可以把五眼分别解释清爽,记清爽,我们要思维,我们不要仰窥佛境,高不可攀。仰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