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着往上面看,仰望着佛的境界,仰望佛境,高不可攀,太高了,我们够不上,攀都攀不到,这是尊重佛,才可以这样观想。但是你要是单单以为佛了不得,我们够不上,攀不上,那你就太看不起自己的本性了,我们的本性与佛无二无别,你在五个眼上就可以观察到,佛跟我们一样,也是父母亲生的,他有「肉眼」,我们也有「肉眼」,他为什么会有「佛眼」呢?他是用功修的,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勒,没有哪一个人,父母生下来就成了佛的。应化身佛,他示现的是个凡夫,他没有出家之前,他学世间的文学、世间的武学,文武都学成第一名,你看释迦佛传,都说得很详细,文学他考第一,武学他也考第一,出家以后,五年参访,再去学外道,把印度所有最高的外道的本事都给学完了,一个外道最高能以证得四禅,释迦佛也都证到四禅,再高的他没有了,释迦佛不满意,再去亲近一个外道头、一个神仙,他证到非想非非想定,释迦佛也证到了,还是不满意,但是外道没有其他的功夫了。这就是说世间的学问他都学会,外道的本事都学会,再去精进,再去参究,最后才能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才能成佛。佛从哪儿来的呢?他自己修来的,「唉呀!我们怎会有这个资格呢?」拿这个肉眼你就晓得,释迦如来有肉眼,我们也有肉眼,他怎么可以有佛眼,我们当然也可以证得,但是中间还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统统证得,最究竟证得佛眼。这样就知道,佛与众生本来是平等平等的,佛他怎么成佛?他精进用功成的佛,我们是懈怠放逸,才当了众生,所以佛经上说,「彼既丈夫,我亦尔。」释迦牟尼佛,他是个大丈夫,他成了佛,我们也是大丈夫,怎么不能成佛呢?所以不可以自暴自弃,就在「五眼」上,就可以自己发起一个惭愧心,发起一个精进心来。按科文上他这个「见无定相」,肉眼观的是肉眼的境界,天眼观的是天眼的境界,慧眼观的是慧眼的境界,法眼观的是法眼的境界,佛眼观的是佛眼的境界,见没有一定的相,因为能见的眼不是一个眼,所见的境界,也不是一个境界,「见无定相」,这就是「如来悉知悉见」,我们就仰佩世尊了不得,佛眼可以见到嘛!但是佛的眼,也没有一定的一个实实在在的眼,叫做「见无定相」,说到这里,就说到如来是能知道一切众生的心了,再看着经文。
庚二、知无实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释迦如来在印度说法,总在恒河两岸说法,大家都看见恒河,说到多的数目字,佛都拿恒河沙数作譬喻,好让大家容易了解明白,那么今天佛就提出来了,问须菩提,如来平常说法,有说恒河的沙子吗?「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世尊,你常常说恒河沙数,你有说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这个数目字,在前面已经讲过,就是把一条恒河中的沙子,每一粒沙子配一条恒河的数目,这样「恒河沙数的恒河」,每一条恒河都充满一恒河的沙子,这叫「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把「恒河沙数的恒河沙」,再每一粒沙都配一个佛世界,一个佛世界就是一尊佛教化的一个世界,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算多不算多呢?「甚多。世尊!」那太多了,这个世界太多了,问到这里,这就说世界多了。
下面再说,众生多,众生的心念多,再看着经文。「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尔所」二个字,就是恒河沙数恒河沙那么多的佛世界,用「尔所」二个字就代表了。「国土」就是世界,「尔所国土中」,就是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数的那么多的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众生就无量数,恒河沙数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里头的众生多的还可思议吗?每一个众生的心念都是千差万别,众生的心是妄想心,妄想心念念不停,一时想这个,一时想那个,众生的心念千差万别,有那样无量数的众生,他的心念差别,还可思议不可思议?但是「如来悉知」,这不可思议的众生,不可思议的心念差别,如来统统知道,这叫「佛知」,前面佛眼,叫「佛见」。
「何以故」呢?不可思议的众生,不可思议的心念差别,怎么如来统统知道呢?「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如来懂得三谛的道理,他不但懂得,还亲证。「诸心」,就是众生的心,有这么多「诸心」,「皆为非心」,按真空道理上讲,当体都是空的。「是名为心」,如来在众生份上,不过假名叫心,这是讲到二谛。在如来份上,他证到中道第一义谛,「是名为心」,众生妄念分别的心,如来统统知道。这再说个譬喻容易了解,譬喻如来证得的智慧,譬喻一个大圆镜子,众生都在这个镜字上,在那儿起分别,那个大圆镜子徧法界那么的大,也就是遍「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数」的佛世界那么大,里面的众生虽然多,都在大圆镜子上,在那儿起分别打妄想,那个镜子并不要生心动念去了解他,但是他的一举一动,打什么妄想,镜子都照得有影子,所以如来不要起分别,「如来悉知」,统统知道,这个样子比较容易了解,转八识成四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那个大圆镜智是个比方,比方大圆镜智多么大?就等于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数那样的佛世界那么大,众生的妄念这么多,都在那个大圆镜子上面,都照得有影子,那个镜子怎么不知道呢?这就是按道理上讲。众生千差万别的心,都是按世俗上讲,他有个心。按真谛讲,根本没有个心,不过假名为心而已,如来证得中道第一义谛的心,所以你那个妄想心,都在如来的真心里面,他怎么会不知道呢?下面再加以解释,把它结束。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推众生的心没有个心,为什么众生的心,「即为非心」呢?众生的心是个妄想心,它念念不停,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际,在这三个时际,找这个众生心都找不到。有个观三心不可得的偈颂,《金刚经参考资料》上有,《心印疏》也有,那个偈颂:「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无。妄缘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我们把这偈颂念熟了,还要思维,要闻、要思、要修,要思维才能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意思。众生的心分过去、现在、未来,分这「三际」,「际」就是时间,分这三个时际,分这三个时间。「过去心不可得」,过去已灭,这个心就是我们的妄念,这个妄念这个念头过去了,这叫「过去心」,「过去心」它已经灭无,没有了,你要上哪儿去得到这个心呢?过去心已灭,不可得。那么「现在心」呢?「现在心」,它不停,也叫不住,这叫不停住,这一念具足九十剎那,一剎那具足九百个生灭,这个众生的心念,念念不停,它不会停住,你想得个「现在心」,已经过去了,你有个念头,又过去了,非常的快,它现在心不停,故不可得。「未来心」怎样呢?未来的心,还没生出来,才叫「未来心」,没生出来,未来心未生,不可得。
先解释,「三际求心,心不有」,过去心已灭,心不有;现在心不停,心不有;未来心未生,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无」,依着这个偈颂,我们要思维,要有个悟处,我们众生是个攀缘的心,有能缘就有所缘,能缘的是我们的妄想心,所缘的是虚妄的境界,能缘所缘都叫「妄缘」,都是虚妄不实在,你这个时候「三际求心,心不有」,你观想到心不有了,妄缘无了。你把能攀缘的妄想心观空了,它还去攀缘外面的虚妄境界吗?能缘的妄缘没有了,所缘的妄缘也没有了,「妄缘无」,就是能缘所缘皆是妄,这个妄缘没有了,也不打妄想了,也没有执着外面的境界了,统统没有了,「妄缘无」。那么,到这个时候,它不落入断灭,「妄缘无处,即菩提」,这个时候,菩提智慧发生了,菩提智慧不从外来,不是释迦佛给我们智慧,智慧是本来具有的,人人本具,各各不无,那么有智慧,我们的智慧怎么不现前呢?就是给妄想心障碍到了。你现在把妄缘之心空掉了,菩提智发生了,从哪里发生的?本来有的,菩提智一发生,就证得菩提智果了。成佛有二个果,一个就叫菩提果,这个时候是个什么境界呢?菩提智缘的平等境界。「生死涅槃,本平等」,佛法最难了解的就是大乘佛法,也就是最上乘佛法,我们众生不明了自己的生死之苦,佛先说四谛法,先说「苦谛」,要我们知道苦,现在的苦知道了,在六道轮回的生死大苦,你要知道,知道了就害怕生死之苦,害怕生死之苦,你得去修行用功,去求证「涅槃」。梵语「涅槃」,中国话叫「寂灭」,你把烦恼生死都寂灭了,你就证得「涅槃」,那是对小乘人说的。对大乘权教菩萨,虽然了解生死涅槃本空,但是他想到我有个「大乘涅槃」可证,我了的生死,比二乘人还了得究竟,我是分段生死要了脱,变异生死也要了脱,权教菩萨,他还是有着相。到了最上乘法,生死跟涅槃是对待的假相,你怎么知道有「生死」呢?因为你有个妄想心,你怎么知道有「涅槃」呢?因为你有个妄想心,执着有个生死之苦,你才执着有个涅槃,还是那个妄想的功能。你现在「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无。」那个能攀缘的妄想心没有了,菩提智发生了,菩提智发生,生死本空,对着「生死」才说「涅槃」,生死都空了,哪里来的「涅槃」呢?叫「生死涅槃,本平等」。那么,你懂到这里,你就懂得那最上乘的大乘佛法了,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